小能七九西

@doesntmatter

【豆瓣存檔豆瓣傻逼】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一起听Leonard Cohen

2016年大约是我们能遇到过最糟糕的一年,然而2017年才开始一个月不到,就证明这将是更加糟糕的一年。2017年,将会有更多的好人离去,有更多的恶人肆意作恶。于是,我开始庆幸,在这末世初现端倪之际,上帝接走了那么多可爱的珍宝。记得豆瓣上有位豆友说,2016年年初去世的Bowie...

【豆瓣存檔,豆瓣傻逼】以戰爭、愛情與電影的名義,賦予我力量

關於女性主義的電影,有很多不同的拍法。有些是衝突的、刺激的、性感的、嚴肅的……一說起這種類型的電影,第一個冒出來的形象,大概是影片中Phyl那樣的女強人,果斷俐落,咄咄逼人,著褲裝毫無女性的嫵媚,碰上這樣的女上司,想想就會肝顫。然而,Their Finest的女主角,Catrin一看就不是這樣的形象。

【豆瓣存檔,豆瓣傻逼】如果在某一時間某一地點,一場背叛了對愛人忠貞的出軌,這樣不道德的行為可以被諒解,那麼……

這篇影評多少算是個命題作文,不能算是影評,主要是因為某次和朋友聊起王家衛每部電影都有契合當時香港政治與社會議題,於是被要求找找《花樣年華》裡的政治隱喻。不過在此之前,首先容我對評論裡的高頻出現的“「小資」,「中產」,「懷舊」,「老上海」啊這些形容詞噴兩口老血。

有種美德叫有種

在內地社交網站豆瓣網上,曾有一位網友提問:「三、四十年代的正常德國人,是怎麼接受自己被瘋子包圍的事實,有沒有相關的書推薦?」,這則帖文一石激起千層浪,顯然轉發的人並不僅僅是因為對歷史有興趣。德國作家塞巴斯提安哈夫納的《一個德國人的故事:1914-1933回憶錄》(下稱《回憶錄》)正是其中一本被廣為推薦的自傳。

【我的閱讀筆記】 做一根絕不低頭的刺,是最優雅的反抗

鄭念的Life and Death in Shanghai(中譯《上海生死劫》)出版於一九八六年,時隔卅五年,想介紹這本書並非偶然──時下愈來愈多人開始思考普通人在極權之下究竟該如何自處。在文革敘事中曾一度流行這樣一種看法,在正面直接的對抗之外,堅持屬於舊世界的優雅體面、善良高貴的日常生活,是小人物抵抗極權的方式。

那些不名譽者們論《約翰福音》中的基督與女性(2)

正因為我們代入了價值判斷,才會認為耶穌的這句話是對她的指責,然而,如果但從詞句上來看,耶穌只是作出了中性的事實陳述,與其預設這是一種道德指責,耶穌所表達的可能更接近於「你的情形我都清楚明瞭」,而相較於責罰,此處的耶穌談起的卻是在他裡面永遠不會渴,以生命之水回應生存之水的需求。

父權文本之下的暗流論《約翰福音》中的基督與女性(1)

「在童女懷孕懷孕的馬利亞身上,在父權社會中遭遇強暴,在貧窮中不得不出賣身體的拉丁美洲婦女,找到了那憐恤女性苦楚的基督,透過馬利亞的代禱,她們相信,一切被父權社會指摘的苦楚與罪惡,都會得到上主的寬恕。」這是一篇不是很學術、很宗教、很女權的,豆瓣微信被刪文章的備份

Mid-level, interrupted

中半山,地如其名,似乎一直是香港最離地的地方。即使疫情開始,它仍舊在倔強地維持如常的生活節奏,彷彿整座城市的荒蕪與斷片,七百萬人的恐慌焦慮,都與其毫無關係。它依舊是那個高貴的,effortless的,最hipster的,空中樓閣的,中半山。

一個關於「恐懼」的故事

今天和好友去油尖旺聽街坊故事,像回到了小時候夏天乘涼,一班鄰居街坊搬著板凳出來,圍坐一起吹水,總有滿腹故事的長者一下就吸引了一大群大朋友小朋友,間中也會插兩嘴。今日討論的主題是「恐懼」,關於兒時童年的恐懼,我忽然想起近排遇到的一件事,雖然和主題並不完全貼切,卻讓我真實地看到「恐懼」的模樣。

在正直之前,或許我們更需要談論真實:論一次戲仿的行為藝術

昨天在matters和臉書上,看到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本港知名新移民知識份子黎明老師,和一些來自五湖四海的在港關注身分問題的港漂和大陸手足,以及兩位香港本地友人,一同前往知名黃店光榮冰室的經歷。光榮冰室在反送中便因為清晰的政治立場而受到關注,在武漢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更因為不歡迎說...

《上流寄生蟲》:中國執政者心目中的烏托邦

《上流寄生蟲》獲獎之後,有人概括說「這是一部關於階級固化的影片,反映了低下階層的道德淪喪,與上流階層的離地無知」。這樣的概括似乎準確,但其實錯的離譜。如果把影片中的人物拎出來單獨檢視,又或者掐頭去尾地就某一段情節進行獨立判斷,似乎片中人物關係正是如此,低下階層坑蒙拐騙,而上流階層一無所知地任他們擺布,使觀者看得義憤。

命懸一線

929上街,超級和理非會無端端發現自己竟然走到了前線,前面就是嚴陣以待的防暴,之後發生的多慘烈就不說了;101上街前,大家都要心理建設半天,膽戰心驚,互相鼓勁打氣,就算很怕很擔心,但無論如何不能丟下前線,所以怕得要死也要硬著頭皮出去。從來沒想過和理非大遊行都能那麼恐怖,前方有一點...

一封家書

一直很喜歡大坑,中西混雜,歷史和摩登交融,有幾家每次路過都一定幫襯的街坊小店,物廉價美。老闆忙中偷閒會用手機功放播放《願榮光歸香港》。有附近的打工仔常來幫襯,點了杯自家釀的金桔蜜,盛讚喉嚨不舒服的時候特別有用,老闆不僅囑咐水吧挑一顆特別甜的,還跟他們攀談起來,怎麼老看你們來大坑吃飯。

History has its eyes on you

如果要讓我描述中共政權與香港之間的關係,我第一時間想起的便是音樂劇Hamilton中英王King George唱給北美殖民地的You'll be back:“You'll remember you belong to me... Cuz when push comes to s...

也許令我們不安的並非暴力,而是新事物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自己也逐漸步入中年,終於成為了坐在電視機前的「老人們」。從7月1日的中午,到深夜,一直到第二天上午,我們這班老人們,在不同的群組和Facebook上面,一直緊密關注著在立法會前的那班年青人的一舉一動。有爭論,有分析,有情緒,從質問公眾假期包圍無人的立法會有何意義...

没有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