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備份
大家備份

騰訊大家已在2020年2月被中國網信辦勒令關閉,故希望在這裡把部分文章救回來。歡迎各位留言交流。【2024年起此處不只備份騰訊大家文章,唯會註明。】如備份文章作者想撤下稿件,請留言通知。

張明揚:亡楚必秦:誰殺死了項羽?

2015-07-17*公元前二零二年,項羽自刎於烏江。這本是歷史定論,但最近讀李開元先生的《秦崩》《楚亡》二書,卻得到了一些新的答案。

【歷史推理的尷尬】

從秦亡到楚漢之爭,這應算是國人爛熟於心的一段歷史,也可以說是《史記》中最為精彩的一大部分。由於史料的相對缺乏,除了依靠兵馬俑這樣的考古大發現,後世很難再有什麼大的突破。比如,迄今為止,就連「阿房宮是否存在」尚存在爭議。

李開元先生的高明之處,同時也是他的備受爭議之處在於,他的治史方式基本上是「歷史偵探式」的,依靠親臨歷史現場的考察,考辨民間傳說,以及在現有史料基礎上的邏輯推理,「復活」史料上不見載的史事空白。如他所說,「對歷史上肯定有過而史書沒有記載的事情,究竟是沈默不語,用嚴謹和慎重將其束之高閣,還是打破沈默,用推測和想象將其構築出來?」

李開元有一句名言是,「一切歷史都是推想」。這樣的話自然是有些離經叛道的,畢竟,中國現代史學界是深受胡適「有一份證據,說一分話」及傅斯年「史學即史料學」這樣的科學主義史學(或也有乾嘉傳統)影響的。李開元式的「歷史推理」在專業上遇見的尷尬也可想而知。

不過我可以保證,李先生的書是非常有閱讀快感的。他在很多「歷史疑案」上的推想,至少與現有的史料並不矛盾,也符合常識與邏輯。或者這麼說,儘管無法用史料「證實」他的歷史推想,但我們可能也無法依據現有史料「證偽」他的說法。可以增添對李先生推想的信心的是,他治史尤為注重實地考察和訪古,而這正也是《秦崩》和《楚亡》有別於一般歷史讀物的一大特色,儘管秦漢歷史遺跡毀壞嚴重,但總有一些發現可以印證、補漏甚至推翻史書中的傳統說法。

所以,我的建議是,讀李先生的書,很多問題可以像小平同志一樣,擱置爭議,靠下一代的智慧解決。誰知道將來在地下又會挖出一些什麼大發現呢?

【亡楚者,秦人也】

就項羽之死的考證與推理,是我感覺李開元書中最為精彩的一段。

項羽當然是自刎而死的,這沒有疑問,所謂「誰殺死了項羽」,關注的其實是,哪支軍隊的追殺逼項羽自刎。相信我,李開元的說法會讓人大吃一驚。

對此,《史記》的說法很簡單。大意是,項羽認出追兵中有他的舊呂馬童,自刎前便說,「我聞漢王懸有賞格,得我首級,賜千金,封邑萬戶,我今日就把這個人情送與你吧!」項羽自殺後,追兵搶奪項羽肢體,結果是,王翳取其頭,楊喜、呂馬童、呂勝、楊武各得一塊身體。

我們讀《史記》看到這可能就算了,五個不知名的小將小兵罷了。但是,根據李開元的考證(不是推理),這五個人都出身於秦國的關中地區,都是舊秦軍的將士。

李開元的推論是,不僅追殺項羽的軍隊主力是舊秦人,就連劉邦的漢軍主力都是秦人。邏輯也很簡單,項羽給劉邦封的是「漢中王」,而封地就是原屬於秦國舊地的漢中與巴蜀地區。同時,劉邦暗渡陳倉之後,佔領的第一個地方就是秦國的核心——關中地區,至此,秦人開始源源不斷地進入漢軍,逐漸成為漢軍的主力。

同時,儘管劉邦的封號是「漢中王」,但他在實質上來看就是「秦王」,理秦民、居秦都、治秦地、統秦軍,不是秦王又是什麼?事實上,如果不是項羽的阻擾,劉邦在鴻門宴前早就「先入關中者為王」了,這個王就是「秦王」。

總之,殺項羽者,甚至亡楚者,秦人也。

【秦人的復仇】

秦人殺了項羽,那又怎麼樣?又能說明什麼?

綜合李開元的說法,這算是「秦人的復仇」。而這一切要追溯到秦亡之前。

秦亡的決定性戰役是項羽的成名之戰巨鹿之戰,數月之後,秦軍主將章邯帶領20萬秦軍降楚。我們所熟知的下一個歷史事件是,項羽坑殺了這20萬降卒。

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倫理層面上的殘忍事件,李開元認為,坑殺20萬秦軍,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政治失誤」,是項羽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失敗的起點。

二十萬秦軍被坑殺後,在老秦人的地區可以說是家家縞素,數百萬秦國軍民從此與項羽及楚軍結下了「血不流乾,死不休戰」的深仇。因此,在楚漢戰爭中,老秦人死心塌地地跟隨有恩於他們的劉邦(約法三章)與項羽鏖戰,關中與秦人遂成為劉邦在軍事與政治上最穩固的「基本盤」。

楚國被滅之後,沈浸於亡國之恨的舊楚人有「亡秦必楚」的說法,而以此時的秦地滔天的仇恨與戰意而言,又何嘗不是「亡楚必秦」呢?

你項羽再武勇天下無敵,再能以少勝多,又怎能敵得住關中秦人這股復仇情緒與源源不斷送向前方的兵馬錢糧。劉邦戰敗再多次,背後總是有關中這個根據地可以依靠,而項羽呢,只要大敗一次,江東八千子弟兵一旦賠光,就連回江東東山再起的資本和勇氣都沒了。

按照李開元的歷史推理邏輯,這種仇恨驅使秦人最後追擊項羽一直到烏江邊,將項羽分屍斬首,方報了當年坑殺20萬關中子弟之深仇大恨。

與此相關的是,還可以得出另一個推論,項羽棄關中而定都楚地的彭城,除了項羽個人的好惡之外,也與殺降有關。邏輯同樣很符合常識,項羽在關中欠下了20萬條人命,人心盡失,整個秦地關中的民眾都與他宛如仇讎,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項羽又如何在此地定都立足?連都城人民都道路以目,這可能在中國歷史上都是鮮見的。因此,項羽不離開混不下去的關中,還能怎樣?

事實上,不僅是李開元,韓信也曖昧地表示過類似的意思。據《史記·淮陰侯列傳》,韓信在拜將前向劉邦闡述了項羽的諸多政治失誤,其中至少有三大失誤與此相關。第一,項羽不居關中而據彭城;第二,項羽所到之處,沒有摧殘不破滅的,「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第三,項羽坑殺降卒後,任命章邯等三名秦降將統治關中,而「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因此秦人「無不欲得大王(劉邦)王秦者」。看到沒,秦人苦項久矣,劉邦就是他們心目中帶領秦人復仇的「秦王」。

項羽之死,楚國之敗,種種歷史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項羽那一夜的殺降。

【秦楚相殺的循環】

如果我們將李開元先生的這個精彩歷史推理再繼續下去,或會得出更多的歷史發現。

李開元先生的業師是去年底去世的田餘慶先生,他在那篇寫於1989年的著名歷史論文《說張楚》中深入探討了「亡秦必楚」的說法。

田餘慶先生給我們構建了一個超越戰國時代,更為宏大的「秦楚相爭」的歷史圖景。「張楚之立,重新開始了秦楚之爭;劉邦滅秦,完成了張楚之軍西擊強秦所未完成的任務。秦楚之爭,最後的勝利者是楚。勝利的楚以劉邦為代表,轉化為漢的皇權……」

實際上,田餘慶先生所定義的楚有四個,除了秦統一前被滅的那個楚國之外,陳勝之「張楚」,劉邦之「漢」,項羽之楚,都屬於廣義上那個「亡秦必楚」的楚。

在田先生看來,劉邦之漢,淵源於楚,是楚的一部分。的確,沛縣人劉邦的前半生就是作為戰國時代的楚國國民度過的,起兵時的名義也是以張楚的名義。

按照田先生的這個歷史邏輯,我們可以說,秦滅楚在先,楚亡秦在後。秦楚爭霸至此打了一個平局。

不過,如果我們再引入他的弟子李開元的歷史推想,這個秦楚爭霸的歷史邏輯將更洋溢著輪回感。

按照本文之前的說法,亡項羽之楚者,秦人也。那麼,我們由此可以得出的結論是,秦楚爭霸的最終結局是「亡楚必秦」。

秦楚爭霸有三個回合,秦滅戰國之楚;楚(張楚、項羽、劉邦)分三階段滅秦,完成了亡秦必楚的預言;秦人秦軍依託劉邦政權,作為主力軍完成了對楚國的最終復仇,當然,復的並不是滅國之仇,而是坑殺20萬子弟之仇。

秦滅楚,楚滅秦,大結局是秦再滅楚,在此種歷史邏輯中,我們沒有看到楚漢爭霸,看到的是秦楚上百年爭霸的大輪回大循環。

而在更大視野的制度邏輯中,秦楚爭霸的三次輪回可能更為深刻與顯著。秦的帝國體制戰勝了楚國代表的戰國王國體制;張楚起兵之後,直至項羽之楚又顛覆了秦制,恢復了分封之制;劉邦之楚,擊敗項羽之後,又承襲秦制,重新回到了秦始皇開創的帝國體制,更準確的說,是夾雜著楚制的秦制,郡縣和分封制混用的帝國體制。

秦制滅楚制,楚制滅秦制,秦制再滅楚制。秦楚爭霸的歷史頭腦風暴到此為止。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