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把拔
鱷魚把拔

教書是我的職業 寫作是我的志業 人生以分享歷史想法,撰寫小說、散文為目標 歡迎各位一起來欣賞 https://liker.land/dragonlovesnow/civic

粒史學加000212《史記》卷七〈項羽本紀〉33: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為何項羽最後選擇放棄?

──────────原文──────────

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項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乃謂亭長曰:「吾知公長者。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翻譯──────────

項羽最終選擇衝出重圍後,雖然一路上遇到不少困境,甚至僅剩下二十八個隨從騎兵而已,但項羽仍向眾人展示著他高超的武力。接下來,項王打算向東渡過烏江(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正停船靠岸等在那裡,對項王說(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

「江東雖然面積小,但土地縱橫各有一千里,民眾仍有幾十萬,也足夠稱王啊(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希望大王您快快渡江(願大王急渡)。現在只有我這兒有船,漢軍到了,也沒法渡河過去(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

項王笑了笑說:

「上天要滅亡我,我還渡烏江做什麼(天之亡我,我何渡為)!再說我項籍和八千江東子弟渡江西征,如今卻沒有一個人回來(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使江東父老兄弟憐愛我讓我稱王,我又有什麼臉面去見他們(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使他們不說什麼,我項籍難道心中沒有愧疚嗎(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

於是項羽對亭長說:

「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長者(吾知公長者)。我騎的這匹馬跟我征戰了五年,所向無敵,曾經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殺掉它,就把牠送給您吧(吾騎此馬五歲,所當無敵,嘗一日行千里,不忍殺之,以賜公)!」

接著,項羽下令騎兵們都下馬步行,手持短兵器與追兵交戰(乃令騎皆下馬步行,持短兵接戰)。光項籍一個人就殺掉漢軍幾百人(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上也有十幾處負傷(項王身亦被十餘創)。項王回頭看見漢軍騎司馬「呂馬童」(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說:

「你不是我認識的老朋友嗎(若非吾故人乎)?」

呂馬童跟項羽面對面看了一眼後,指著項羽對王翳說:「這個人就是項王。」(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

項王說:「我聽說漢王用黃金千斤,封邑萬戶懸賞我的腦袋,我就把這份好處送你吧(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

說完,自刎而死。王翳拿下項王的頭,其他騎兵互相踐踏爭搶項王的軀體,由於相爭而被殺死的有幾十人(王翳取其頭,餘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後,由郎中騎將「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爭得一個肢體。五人到一塊把肢體拼合,正好都對(五人共會其體,皆是)。因此,把項羽的土地分成五塊;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解說與心得─────────

簡單來說,這段史料是要告訴我們:曾經對天下各諸侯呼風喚雨的西楚霸王項羽,最終拒絕渡江的提議下,選擇自刎身亡。但本打算將頭顱「送」給故人的項羽,最終他的頭顱是被這位故人─呂馬童的上司「王翳」搶到。

關於這段司馬遷的這段記載,我有兩個想談論的部分:

首先是「於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但為何最終有拒絕了烏江亭長的協助呢?如果項羽至始至終都沒有東渡的念頭,那又為何得突破漢軍重重包圍,一路殺到烏江這裡呢?又如果項羽曾打算東渡,為何會在最後一刻放棄了這個念頭呢?

我想,項羽在「垓下」被包圍之際,聽到四面楚歌後,應該有打算殺出重圍,想親自去看看外面的狀況,進而謀求東山再起的念頭。一開始,在五千追兵下,還有八百人追隨著項羽,然而渡過淮河後,僅剩一百多人還追隨著他,到了東城地區時,甚至僅剩下二十八個騎兵在身邊而已。項羽身旁人數的減少,並不一定是戰死或是被俘虜,很有可能是發現局勢不利,而選擇投奔漢軍。我想,這才是項羽最終選擇放棄渡江的關鍵。

或許項羽原本的想法是,既然四面傳來楚歌,表示外面有不少楚地子弟選擇加入漢軍,倘若他以「英雄」之姿出現在楚地人民面前,這些楚地人民應該會爭先恐後地改支持他才對。畢竟,身為西楚霸王的他,才是楚地的王者代表。

然而,項羽或許忘了,所謂的漢王劉邦,其實也是出身楚地,甚至楚漢相爭外的第三大勢力─韓信,也都是出身楚地呢!楚地人民面對這些出身楚地的領導人時,考慮的應該不是誰才是真正的楚地代表,而是誰能讓他們繼續活命下去。因此,項羽的最終演出,就在掌聲越來越少中度過。後世許多文人都對此感到遺憾,而寫下不少詩篇來記錄,例如:

唐‧胡曾《詠史詩‧烏江》:「爭帝圖王勢已傾,八千兵散楚歌聲。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

唐‧杜牧《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王安石《烏江亭》:「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宋‧李清照《夏日絕句》:「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相較於歷代文人對於項羽是否該渡江提出的感慨,我個人是認為:即使項羽最終改選擇渡江,江東父老仍舊會選擇支持此時勢力更加龐大的劉邦陣營,因為項羽並非唯一的楚地代表。

另外,司馬遷在這段史料中特別提到「烏江亭長」以及「呂馬童」,應該是為了突顯項羽重感情的部分吧!雖然英雄項羽獲得的掌聲變少了許多,但是仍有幾位鐵桿的粉絲始終追隨著他,就像那二十八名騎兵,以及這位「烏江亭長」。無論是上一段內容裡,項羽在二十八名騎兵面前帥氣的表現,或是把他的愛馬「騅」賞給希望幫他渡江的亭長,項羽都對鐵桿粉絲都盡可能地給予最熱情的回覆。接著,眼看大勢已去,眼前遇到認識的呂馬童時,項羽也選擇打算把自己的頭顱送給這位故人。雖然最終這份「取得項羽首級」的功勞被呂馬童的上司搶走,但仍可以看出項羽對熟人的照顧。

看到漢軍為了爭奪項羽遺體而自相殘殺時,總讓我想起當初劉邦底下的將領「紀信」,他曾經假冒劉邦並帶領身披鎧甲的兩千女子,用以誤導項羽軍隊的追擊。倘若此時項羽也有用「替身」的話,或許也可以躲過漢軍的追擊吧!不過,項羽最終並沒有用替身,更沒有用女子來逃避追捕。

「沒有用替身而最終自刎的項羽」對比「用替身躲過追殺進而奪取天下的劉邦」,爭奪天下的這兩人形象,透過司馬遷的筆深深刻畫在後世每個人心中。

最終自刎的項羽真的已經沒有人支持了嗎?項羽死後,項氏一族會有什麼樣的命運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以上,就是這一段史料給我的小小收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