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基因把人當作是一個載體

第697天讀後感,人之所以懶惰是為了儲蓄能量以便面對突發的事情, 像增加被生物追殺生存的機率。因此, 基因普遍都是追求邊際回報,這包括任何一隻生物以及細胞同樣也會選擇一條最有效率的捷徑,但並不代表這是個最優生存的方案。

2024年3月5日
人之所以懶惰是為了儲蓄能量以便面對突發的事情, 像增加被生物追殺生存的機率。
因此, 基因普遍都是追求邊際回報,這包括任何一隻生物以及細胞同樣也會選擇一條最有效率的捷徑,但並不代表這是個最優生存的方案。
因為時代不同, 所面對的危機環境都不同, 能夠一直生存下去的大部分都是快速迭代的生物, 生物的生命周期比較短, 比較快去迭代, 而一些比較長壽, 比較巨大的生物, 相對就比較難去生存, 像一些動物都只會生一, 至兩隻後代, 還有數十年壽命, 當環境突變, 或是遇到「智人」這些生物時, 就會遇上滅頂之災。

而人類也算是迭代相對比較長的生物, 所以在工業革命, 科技革命後, 我們還有不少的觀念, 傳統, 依然是數百萬年前人類留下來的基因, 也因如此才會被不少人認為數千年間(以文字紀錄開始), 側面證實人性不變的事實。

在<自私的基因>一書有幾個十分有趣的觀點, 包括:
1) 基因把人當作是一個載體, 目的只是為選出一個更合適生存的基因表現方式。
2)動物的利他行為只是基於最佳生存策略。
3)自私的基因都可以改為不朽的基因, 甚至是合作的基因, 聽上來十分矛盾, 但這也是基因基於生存的一種選擇。

以1)為例, 如果生物目的是為了生存, 理應絕大部分的生物首要任務就是把壽命拉得更長, 但我們知道任何生物也好, 都會有一個稱為物理上限的壽命, 像人一樣無病無痛最多只能生存到120歲, 但數千萬年的生物, 或是數百萬年的人類, 他們的壽命也沒有太大的改變, 體內的基因也沒有為此增加突變的因素, 可以解釋的是基因只是把生物當成一個載體, 盡可能把基因一直傳遞到下一代, 而且每傳一代, 基因都會吸收上一代的環境而有不同的變化, 雖然整個過程十分緩慢, 但確實是十分有用, 像我們天生就不喜歡孤獨, 因為離開人群代著表死亡的機率大大提升, 食物的改變也讓我們生一代的人口腔變小, 牙齒卻無法快速迭代, 才讓不少牙醫的生意愈來愈好。
基因的分散投資, 不斷迭代, 才是他主要生存下去的目標, 他才不會理回自己的「載體」到底生存得有沒有足夠長壽, 畢竟他們在失去生育能力後, 某程度已經可以「宣告死亡」, 當然人類並不會, 原因在於「老人」「智者」的角度有效增加部落, 下一代的生存機率, 有助他們能生存更長久。
最後, 基因只好找個平衡點, 去讓人類有足夠的時間迭代, 也不會太過長壽而影響其他地方機能的分布。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