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生活即修行 達到 知行合一

第531天感想,今天想分享的是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被稱為跟孔子齊名的「聖人」, 因為他能夠讓身邊的人頓悟, 而且變得愈來愈好, 還會傳播他所想的一套生活哲學體系給世人, 筆者今天則想分享一下他的其中一個故事。

2023年6月28日
今天想分享的是王陽明的「心學」, 王陽明被稱為跟孔子齊名的「聖人」, 因為他能夠讓身邊的人頓悟, 而且變得愈來愈好, 還會傳播他所想的一套生活哲學體系給世人, 筆者今天則想分享一下他的其中一個故事。

有一位官員在聽王陽明所講的課, 每次都會有所得益, 就像去修行, 去鍛鍊一樣, 但這位官員因工事繁忙, 並不能經常都去聽王陽明所講的課, 所以感到十分可惜, 認為自己失去修行的機會, 被生活,生存影響自己的內在提升等等。
這就像我們經常會因為加班, 工作, 甚至是上課, 陪家人, 陪伴侶而無法靜下去修行自己, 當責任愈來愈多的時候, 包括供房屋, 供子女, 供長老, 自然更變得「沒有自己的時間」,而影響自己本來的成長。

當王陽明知道後, 便跟這位官員表達如果要依靠人與身邊環境的脫離, 逃避,才能夠修行的行為並不是真正的修行或提升,就像有些人會拋棄所有去深山學佛, 也有人會一走了之為了尋找自我, 這些行為只是為修行而修行, 十分造作, 且當離開這些環境下是否還能保持修行中的面貌也是個問號。
而王陽明認為在自己生活中, 上班中, 生存中就已經是一種修練, 只要我們能夠用心地體會及感受。
像我們應該專注於每一刻的事, 全心全意地做現有的工作, 這比起逃避生活鍛鍊自己更為有用, 就像日本經營之神稻盛和夫一樣, 把全副心機都投放在工作, 把工作成為當刻最重要的事, 自然就能夠做得更好, 而不是在工作的時候想著其他事情。

當然王陽明更把工作的核心思想「致良知」作為底層邏輯, 即是只要工作所做的判斷, 決定, 都能夠從良知作出發點, 就更能夠從生活, 工作中得到修行, 就像一個以良知為出發點的人, 在工作時聽到同事需要幫助時, 即使自身工作十分忙碌也好, 也會主動幫忙; 在看到客人感到困難時, 主動去幫忙, 而不是等待客人去呼叫才被動去;甚至會去主動幫助一些弱勢社群等等, 這就是生活, 工作中的修行, 也是對於「致良知」的修行。
對於現今社會每個人的價值觀都不同, 有些人可能並不認同「致良知」的價值, 但同樣可以把另外一些的價值投放在生活中作出修行, 像是「反脆弱」, 「長智慧」, 「禮貌」等等, 以一種或多種的價值觀作為當天, 甚至是這輩子的理念, 從生活, 上班中修行, 自然就更能做到「知行合一」, 而非只知而難以執行。

所以筆者認為能夠找出一種自我認為值得的價值觀(從心出發), 並不斷的修行(從生活, 工作), 慢慢我們的行為, 言語, 都自然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王陽明三大核心所想;「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