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oney
Clooney

每天作輸出, 自然能夠每天睡覺前也比早上聰明一點點就足夠。

論能夠成功的未必最聰明的人, 反而是最努力的人(有效地)

第36日讀後感,這是不論在交易, 博奕, 或是科學家, 也需要明白的, 正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

2021年12月18日
今天所寫的涉及多本書的內容, 首先, 我們往往以為聰明人, 在面對假新聞,或假消息不容易被蒙蔽。但經研究後, 有一種叫做「偏見盲點」的非理性行為,當人在分析數據的時候,如果有先入為主的感覺,可能是來自於自身的信念,更驚人的是,人愈聰明,偏見盲點就會愈深,就算他們知道自己有偏見,卻不能擺脫偏見。 這原因在於聰明人能夠用數據去偏幫自己的理念, 例如:在現今香港的12月19日投票日,香港特首林鄭月娥解釋:「有一種說法是政府工作做得好、公信力高時,投票率反而會降低, 因為民眾沒有強烈的訴求要選擇一些議員來監督政府。所以, 我認為投票率高低不代表甚麼。」;而另一班群眾,則表示如果低投票率,證明因為沒有人認受這一個低認受性的選舉, 例如選舉門檻上升等等因素,這算是一個無聲的抵抗。 這就是香港的例子, 而美國亦有類似的例子, 例如在槍權上, 會利用同樣數據顯示使共和黨覺得控制槍支會增加犯罪, 而民主黨覺得控制槍支是可以減少犯罪。

事實證明,人擁有愈強的算術能力,愈能曲解數字來符合並支持本身的信念。

除此之外, 之前都提及過我們所獲得的知識大部分都是來自於歸納前人的經驗而形成, 這都不一定是正確的, 例如已被科學家,專家所定為已絕種的6500萬年前的動物「腔棘魚」,都會在1930年代至1950年代被發現在南非生存。甚至這5百年間有接近200隻被宣布已絕種的哺乳類動物「起死回生」。科學家已有一套嚴謹的方法也會有所出錯, 更可況我們正常人所看所視的一切事件呢?
所以我們在學習事情的時候,分析數據的時候, 必須要更客觀地審視資料,因此才會有<<腦力全開>>等書藉提倡我們在學習的時候必須要記得FASTOR, FASTER是首字母縮略字,代表忘掉(Forget)、行動(Act)、狀態(State)、教導(Teach)、登錄(Enter)、溫習(Review)。 我們不能有 既定立場,必須忘記自己已知的東西, 你認為你對相關主題的知識,從禪宗所謂的「初心」。

另外在其他書籍中也有教導有關劃下重點的技巧,當我們要劃下的重點是必須透過畫線,可以為自己在書裡面的學習方向與目標定錨,學到對自己有用處的知識。除此之外,還要劃下你並不認同的地方,當你每一次溫習,看到的時候都會試著站在別人的立場看看, 可以有效減少偏見的形成,並不要只看能加強自己信念的書藉。

最後回歸交易道路上, 輸贏差別不在於聰明與否, 因為很多輸家也都是很聰明, 如:牛頓。但最大差別的是贏家的「思想」跟輸家不同。社會中的贏家很多時候都能夠控制自家市場的思考思維, 但交易市場並不能夠, 而且數據都不一定是正確, 我們必須要看更多的書籍, 去執行更多的訓練, 練習思維,心態的想法把他變得更有韌性這才是成功的第一步, 正如21世紀很多時候重視的是EQ 及AQ 而不只單單是IQ。 晚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