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其他
其他
其他
應用情緒兒歌
對正面的情緒,也會「適度」調節,即不會過份。對負面的情緒,則懂得「轉移」、「分散」和「冷處理」,兒歌便是居中的關鍵媒介。可以說,兒歌如果能夠供幼兒在未來的人生各階段中,作為處理情緒的資源之一,是「應用兒歌」的初心。
隱藏權力與專業教師的批判意識
教師都接受過專上教育,極大部份更已取得學士或高等學位,應該具備自己的世界觀、獨立人格、工作上的認知和能力,如果工作壓力過大以致影響工作質素或個人身心,為甚麼沒有及早防止或糾正?
國民教育是甚麼?
再暴力的極權也需要「完全忠誠」而害怕理性思考和真誠情意,這是極權亟欲控制教育,使之弄虛作假的原因。
警剔學校「一筆過撥款」
以靈活為名推出「一筆過撥款」,將會破壞教學的穩定,師資、人手甚至職責,勢將受到影響,質素可否保證令人堪憂,而校內團隊工作會否形成內耗的惡性競爭,種種混亂因而損害教育。
學校管理和權益八篇
我們首先是一個人,然後才是一個專業教師。不知從哪時開始,有了組織,有了科層,有了上下級從屬關係,有了專業,有了各式各樣的理論,有了合約,有了不公平的解僱,彷彿便使我們忘卻人性,忘卻同理心,以致於迷失,且不說泯滅。
談教師解僱程序
解僱可說是學校紀律手段的極刑,執行時有否恰當程序(Due process)以及是否合乎公義,均至為重要。當然,今天如果仍然按當年所論要求教育局「主持公道」,可謂緣木求魚,但箇中原則,仍然應予堅持,仍可作為捍衛個人權益之資。
學校管理法網邊緣
有權也不是一切,權力,也要運用得合理才行。合理,是普通法中的一個重要慨念。不少成文法,固然也書明行使若干權力,須以「合理」為準,即使法例明文賦權,沒有寫明「合理」,也不表示所運用的權力沒有限制,而「合理」,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限制。
挪用和論述:40年來香港教師專業化爭議
由1980-2020年代40年間,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公會有何關係?香港教師專業化的語境中,「專業」有甚麼效能?教師專業化應如何配合「開放政治」?主要政策參與者 (Policy actor) 有何誘因促成教師專業化?甚麼條件可以促成教師專業化?
多元差異與處理目標
教育也不正是講求思辯和讓學生盡量發展嗎?「不許問,只要信」不是教育而是宣傳或灌輸。至於「多元」,不只要有,而且不能偏執於一,如此才可選擇,才可免於無所歸屬的失落,更可抵消或分散極端行為的力量。
不容爭議的教育並不專業
國安教育是否容得下爭議、容得下慎思明辨?這個問題或會被譏為緣木求魚,但教育專業還是要問個明白的。
情意範疇的教育目標及評估
本文嘗試應用Krathwohl等的體系,以責任感和公德心為例,敘寫可較易於施教和評估的教學目標,希望對學校教師具體操作有一定的幫助,循此思路,亦可望避免情意評估中的兩種常見錯誤,一是以為是為學生表現的情意下道德的或好壞的判斷,二是忽視局限而流於粗糙、簡化或誤評。
班師比評論十篇
長期以來,為了完成「非教學工作」,幼兒校長和教師便只好犧牲自己下班後的私人時間、家庭時間,甚至出現「有時間教好他人的孩子,沒時間教好自己的孩子」的荒謬現象。這亦是幼兒教師流失率偏高的一個原因。
永某氏之鼠智:「守法」教材
鼠中有智者謂,仗人之竉,非久長也。遂與某氏商,立宅法,明訂主唯鼠,人乃僕,如臣從君,子侍父,違者驅,不得居,其例恒,永不更。
不能低估的文化隔閡
南亞裔學生即使在本地成長,其文化卻並非漢文化,考卷難度只有更甚。從考試用以識別學生能力的功能而言,由篇章內容至出題措辭,均宜減少文言成份和文化內容,這是無須修訂《課程指引》和《評核大綱》即能做到的,對考試效度不但無損而且有益。
漫談學習的過程和成效
只撒種不種田的話,根本就無需學校,學校之設,如同種田,是刻意為之的,即使學生自修、自主學習或自選活動,嚴格來說,均是一種有意圖、有目的的經營或安排,這個意圖或目的,可以宏觀至教育宗旨,可以微觀至課堂目標,簡言之,就是評估成效時不能忽略的初衷。
黃宗羲公民教材三篇今譯
《原君》等三篇,論及天下、君主、人臣、萬民等,以及公共事務應有的關懷,正是公民教育的核心課題,即國家、政權、執政者、政府官員及人民的關係等,以這三篇選為公民教育教材,可謂適切合宜。黃宗羲的論說不應因為古今語文差異而讓當代教育所遺忘,是為本篇今譯的緣起。
學校與法律教學簡報20個
Mayer的案例中,美國法院主張,保障學生作為「被迫受眾」(Captive Audience)接受合適資訊的職權,寧願交予政府而不讓教師負責,因為公眾可以通過選舉向政府問責,而教師則享有實任的職業保障(tenured)。較民主的政體重視權力制衡,於此又可見一斑,和坐擁絕對權力以攫取利益的政權,根本不可同日而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