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 being_in_doubt
Ig: being_in_doubt

探究存有 ,可了解人存有的意義及目的,以及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係。 從懷疑開始,表面認識自我/關係/世界; 從瑜伽開始,深入認識自我; 成為一個人 ,深入認識他者/關係/世界

錯的觀念:「人之所以是人」

成為成熟的人;能在世俗之中;尋回真誠自我;亦能給予真我

海德格話,人一出世就被掉落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已經有特定框架,如文化、習俗、歷史或特定意識形態,所以人必定是從這個世界的框架之中形成這個人的方式。

如什麼是人之所以是人就會變了需要某特別條件才能成為一個人,這樣就擺出精英主義姿態,不能從了解(尋找真相)人是如何以從基本的方式存在。

「成為成熟的人」是彿洛姆《愛的藝術》一種「被愛」與「付出愛」的關係之中,如何學習愛成為成熟的人。「付出愛」是一種比所謂「意義 / 人生意義」之上的層次。

「能在世俗之中」,我們不能逃避這個世界必然的事實,如這個世界本就是沒有所謂「正義」與「邪惡」之分,它們只是人類的區分。其中一方總是要另一方消失或死亡,可是這個世界卻總是要它們持續出現在人類的世界中,只是人沒有從了解(尋找真相)它們的方式存在。

「尋回真誠自我」,我們一出世就被掉落這個世界,而這個世界已經有特定框架,所以我必需跟隨這個世界,如果我的「意識」越來越高,總會問的是比有何「意義」之上的問題,就是我在這個世界的框架之中是誰,即「我是誰」?「尋回真誠自我」不能逃避「世俗之中」,因為從「世俗之中」我才能有機會問自己是誰,這樣我才能有意識地「尋找自由的選擇」,因我能區分你與我在同一個世界的框架之中有何分別。我能從「邪惡」之中選擇「正義」或從「正義」之擇「邪惡」,這都是我的「意義」,不是你的「意義」也不是這個世界的「意義」。

「亦能給予真愛」當然也就是彿洛姆「成為成熟的人」的「付出愛」。當我面對自己的自由的選擇時,總是帶著焦慮或不安來面對世俗的安穩,如當我選擇需要「被愛」來解決焦慮或不安的世界,即使我的選擇是屬於我的「意義」,這是沒有錯的,但這個人卻要從外在世界尋求「被愛」,如人、物質、權力來填補「被愛」的需要。所以一個人從外在獲得權力時,卻不是自我的權力。

而選擇「付出愛」卻要面對焦慮的存在,更甚的是世界的真實性,無情、恐怖或重複性的不幸或悲慘。如只要努力就會成功的世俗指引,當努力過後,再努力,不停的努力卻得不到成功,又會否繼續努力?當選擇繼續下去的動力,必不在於成功,當選擇繼續下去已經存在了「意義」,在這個「意義」下繼續下去,是真誠自我的「付出愛」,而不是成功。在這個繼續下去才有「希望」來面對世界的真實性的無情、恐怖或重複性。這個人才有勇氣來創造新的世界。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