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乎一心
找到自己
我們出生時,有一個空白的腦,來探索這個世界,也探索自己的靈魂,每個人天生帶來的靈魂有不同的個性特質,而我們的腦也只能去探索他,了解他,幫助這個靈魂找到他的發展。腦是工具,聰明的工具,也是全職的管家,他的職責是去照顧好那個靈魂,和那個靈魂成為最佳的伙伴。
宇宙人生的〝真相〞與〝表相〞
物質世界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一般看到的是它錯綜複雜的表相。人生也有其規律法則,我們也都看到其錯綜複雜的表相。這裡說的真相,就是泛指宇宙中原始的機制,也可以說是遊戲規則,依照原始的規則,延伸出千變萬化的表相。當我們迷失在表相中時,被表相中的混亂困擾時,我們還是要回來真相中找答案。
我們的理性是在服務感性
人有理性的一面,就是智力的發揮;也有感性的一面,就是感覺、情緒的一面。而似乎理性是在服務感性的,人的一生確實是以感性為主的。最近對這個看法有深入的體會,確實是這樣的,想一想我們起心動念所做的事,都是要去滿足我們感性的需求,感性像是一個誘餌,而我們的理性會設法去吃到這個餌。
絕對 與 相對
前面我們已經研究過,人的腦會去訂標準,這是一個正常的運作,那人訂的標準是絕對的嗎?很抱歉,可能都不絕對,因為是人自己訂的,所以都可以改,今天是這樣,明天是那樣,訂的不好都可以改,只是你願不願意改而已,你願意改就改了,不願意改就是執著,就是固執,沒有不能改的。
為什麼人類是群居社會?
人類是群居的社會,這是一個事實,一個現象,為什麼會是如此?我們來探討一下。《第一種看法》: 人類可能發現如果大家一起生活,彼此有個照應,比一個人單獨生活要好一點,所以會形成群體社會。這種說法是從理性的角度來剖析,當然是合理的,但是這是正確答案嗎?
上帝用〝情緒〞、〝愛〞在制約著人類
美好的心情、憂鬱的心情、憤怒的情緒,我們無時無刻都在觸發情緒,也無時無刻活在情緒之中。情緒是被觸發的,不是自己創造的,不然為什麼大家的情緒都如出一轍,雖然種類很多,但基本上是不是人人都有,你躲不掉,也改不了,你只能避開不想要的,只能盡量去觸發你想要的。
去中心化會不會是一個烏托邦? (2)
上一篇文章我提出了一個問句:去中心化會不會是一個烏托邦?有些人會認為我是在否定它,不是這樣子的,這個問句是讓大家再思索一下它的定位是什麼。很欣慰的得到很多賢達人士的互動討論,有興趣的人可以到互動區去看看他們的看法。( 連結關聯文章) @zzzyx, @刘果,@林宏信 給了技術面的討論說明。
去中心化會不會是一個烏托邦?
這篇文章給了一個題目,大家可以討論,說說看法,不嚴肅,咖啡時間。來matters玩了半年,學到一個名詞 --- 去中心化。Likecoin 數位貨幣去中心化,matters也提倡去中心化的寫作平台管理,這個環境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實驗場,一個理想的實驗場。
談談〝批判〞這個行為
Matters 每隔一陣子就會出現一些爭議性的事件,引起不小的騷動,歸納起來就是〝批判〞造成的。我們來分析一下...... 批判,來自於一個價值標準,有人覺得不符合他的價值標準,所以批判出現了。接著很多人會加入這個批判的行列,也有人提出防守辯護,雙方產生攻防,出現情緒。
為什麼上帝不直接講清楚?
有一個問題一直出現在與朋友的討論之中,問題是這樣問的: 如果是上帝創造了人類,為什麼上帝不直接講清楚要人類幹什麼?人類存在的意義目的是什麼?為什麼讓人類猜的這麼辛苦?有一天,有一種答案從我的腦中跳出來,我覺得蠻合理的,所以我跟朋友講這個可能性,也得到他的認同。
創造力是人生的主軸
人,是一個意識體,而意識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機器,所以人生的主軸很明顯,就是創造力,這樣的一個論述極為簡單明瞭。能量是宇宙的基本樣貌,因為意識的介入,宇宙開始了變化,這是一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遊戲,未來是意識創造出來的,沒有人知道結果是如何。人,很明顯是被創造出來的,是在這個天馬行空的創造過程中的一個產物。
人生實相的比喻
《名詞定義》 人生實相: 人生的真實全貌和法則。人是看不到實相的,因為人是被設計成看不到實相的瞎子。雖然瞎子看不到,可是瞎子還有其他的感官,我們可以用其他感官來彌補,拼湊出眼睛看不到的。對人而言,實相是撞出來的,我們看不到,可是我們撞久了,也可以知道有個實相的樣子。
談談愛情小說(或電影)
Jamie Street on Unsplash為什麼愛情小說(或電影)這麼令人喜歡?我想從人生的實相來談談。基本上,愛情是愛、性慾、情緒的綜合物。( 愛情= 愛+性慾+情緒) 都是實相中的元素。小說(電影),作者天馬行空的創作出劇情,讀者享受了天馬行空的劇情,雙雙滿足了自由意識的創造求新的精神。
愛的論述 (找真相 )
有愛的生活才會有幸福感,這是常識,也是自然法則,或許是上帝的設計。愛的元素有: 陪伴、分享、互助、包容。在這些元素中,人產生了幸福感,因為靈魂需要這些元素。不只人需要愛,動物也需要,我們說動物也有靈性,其實隱隱約約帶出了一個現象:愛和靈性似乎分不開,甚至是同義詞。
眼淚是屬靈的
喜極而泣,絕望而痛哭,因此認識了上帝。眼淚這個東西,平時不會出現,但深深觸動心靈深處時,靈魂會對你身體發出的反應,眼淚。在電影心靈捕手中,主角最後抱著輔導員大哭,腦中的小我被逼到了死角,終於臣服了,接受了心靈法則,接受了上帝的設計,回到愛中,眼淚打開了幸福之門,他知道怎麼做了。
電影Judy觀後感
Judy 電影海報今年2020奧斯卡的重點電影Judy,得到了最佳女主角獎,沒什麼大意外,今天在頻道上看了這部片子,感動之餘來寫一下感想。但這篇文章不是一般的影評,而是從本專題“人生實相”的模型來談的。劇情 Judy 是一位有唱歌天賦的女孩,她的歌聲大家都喜歡,經紀公司把她當搖錢...
從AI 、大自然,一些反思 ( 續前文)
這個大自然,除了人類,還有數不盡的生物,蝴蝶、鳥、狗、魚、.......等。如果我們以創造AI的角度繼續想像,這些生物像不像是特殊功能的AI?這些生物,各有各的特色,都有人類做不到的特別之處。我們也感受到它們也有靈魂意識,人和這些生物也可以互動,甚至一起生活,有靈性的互動。
從人類創造 AI (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談起
創造AI的初心: 好玩、有趣。延伸出來的目的: 希望AI可以做一些人類做不到的事,希望AI可以做的更好,服務人類。AI與電腦的差別: 電腦就是按照程式去高速跑出結果,就是一個工具;而AI則多了自我學習、創新進步的能力。AI 其實已經有了意識功能,AI 會有自己的想法。
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影片
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影片,只有10分鐘,可以看一下。( 荷蘭做了很好的示範 ) 人類到底走在一個融合互助的路上,還是走在一個自私自利的路上?進步一定要對抗嗎?融合就不進步嗎?我們需要愛,還是需要對抗?靈性的提升,到底要提升什麼?我看到的是: 人類走在自私自大的路上,這違反了創世主...
人多事非多,愛才是解藥
中文裡有一句諺語: 人多事非多。這就是一個現象描述。就是說人多嘴雜,一人一種看法,就會出現爭論的現象。意識的運作中,意識會按照個體的經驗去訂出個人的價值標準,這個標準基本上是相對的,然而一個人一種標準,怎麼辦?當然要透過溝通討論去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