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rianAu
AdrianAu

需要藍天

電影神話之《梁山伯與祝英台》

某年到香港大學,出席龍應台老師的講座。那年邀請了紀錄片導演楊力州,還有放映他為金馬獎50週年拍攝的紀錄片《我們的那時此刻》。其中有一個片段,播放著《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其中一位主角凌波來台參加第二屆金馬獎。凌波姐姐站著車頂,與道路兩旁的市民打招呼。那時的台北市,被稱為狂人城。而紀錄片的關聯書籍《我們的那時此刻》有這樣的記載:

小時候聽到《梁山伯與祝英台》在台灣上演,造成轟動,只知道「轟動」,不知道有多轟動,一直到這次拍攝《我們的那時此刻》,才知道有原來這麼誇張。
⋯⋯
看見男主角凌波來台下飛機的資料影片,才知道什麼叫萬人空巷。整個台灣陷入瘋狂,因為梁兄哥來了!那時台北市總人口數不過一百萬人,一部《梁山伯與祝英台》就賣出首都七成人口的觀影紀錄,是台灣影史上罕見成就。(《我們的那時此刻》頁34)

究竟當時發生什麼事?讓當時台灣人為這套電影瘋了?《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給了一些答案。

我第一次觀看電影凌波樂蒂版的《梁山伯與祝英台》,應該是天映娛樂為邵氏電影的底片作數碼化,並重新以DVD形式發行。與此同時,吳昊老師為天映娛樂編了好幾本有關邵氏電影的書。觀看DVD時,那些橋段雖然熟悉,但凌波樂蒂主演的版本,前者傻傻又癡情,後者美麗且情深,加上場境很美,歌曲很優美,使我印象深刻。在閱讀吳昊老師編的《邵氏光影系列 古裝‧俠義‧黃梅調》時,才得悉台灣人為這套電影多瘋狂。

這書除了記述這段讓整個台灣翻天覆地的電影是如何發生外,亦有一章講述當時邵氏、國泰、電懋如何競爭。當時「搶人才」十分激烈:不論是導演、演員。而電影,會出現「鬧雙包」,《梁山伯與祝英台》就是其中之一。後來邵逸夫、陸運濤兩位邵氏與電懋大佬,最終同意不挖角、不雙包等,以後再沒有惡性競爭。

當然,書的「戲肉」是台灣人如何為凌波、樂蒂的《梁山伯與祝英台》這套電影那麼瘋狂。作者陳煒智在書中寫到,這電影只是邵氏以套裝形式賣到台灣。當時除了這套電影外,還有一套歌仔戲電影《三伯英台》與《梁山伯與祝英台》同期上映,戲票的價格亦只是乙等(新台幣十二、十三、十四元),可見並未以大片級數在台放映。然而,當《梁山伯與祝英台》在1963年4月24日星期三開始上映後,原定兩週的映期,一直延到6月24日「真正最後一天決不再延了!」。6月25日剛好是端午節,宣傳已久的邵氏版《白蛇傳》終於上映。

有趣的事,本來有報社打算評論這現象,但因為「不願把我們的意見過早地投入那波瀾之中以擴大它的波紋」(頁102)為由,延到6月19日,當決定了電影下檔日期才刊出。

作者認為這電影之所以成功,導演李翰祥是首要功臣:

李翰祥是一位擅長掌握人性慾念、男女情事的創作者;他在《江山美人》、《倩女幽魂》裡,讓林黛、樂蒂和趙雷,散發出強烈的「性」吸引力,目光盈盈,欲拒還迎,引人無限遐思。至於《梁祝》故事,本身則有一層微妙的性別錯亂諧趣,如果是真正的男女演員同台演出,很難想像那份諧趣和曖昧能否在沒有任何邪念的情況下,完美呈現出來。但透過反串、透過具有新鮮感的選角,梁山伯與祝英台異性相吸的那份男女之情被沖淡了,留下的是昇華的愛戀歡愉、生死契闊。(頁109)

的確,沒有李翰祥導演,梁山伯一角就不會是本來藝名叫小娟的凌波演繹。台灣劇作家對凌波的反串甚為嘉許,說她演技的成功,使「男人看她是女人,女人看她是男人」(頁109)。至於楊力州導演在《我們的那時此刻》書中,也有這想法。他甚至覺得是一種「前衛」:因為電影不但是女兒身的凌波反串男主角梁山伯,與演祝英台的樂蒂對戲,與此同時,祝英台在戲中也有反串。而這種「雙性」人格,沒有不違和的感覺。他更認為,凌波姐姐所演繹的梁兄哥,帶著一種堅毅而不霸道,溫柔卻不柔弱,是情人的理想原型,更是花美男的最初原型(《我們的那時此刻》頁35、37、39),成了很多人感情的投射。

至於佈景,那些山水,學堂等,都是邵氏廠房的廠景[註1]。書中寫英台祭山伯那段,是在日本拍攝特效場面。但是所有人對日本拍攝效果都不滿意,只能在香港重新拍過部份段落,與日本版剪輯併合(頁76)。

當然,《梁山伯與祝英台》是黃梅調電影,不能不評論音樂。作者在書中指出,《梁山伯與祝英台》的音樂,更成了這電影那麼高人氣的催化劑。當時有人從電影院錄了音樂,弄成含對白的套裝唱片,自電台播送後,迅速流轉於大街小巷,使更多人入戲院看戲。

這位功不可抹的音樂人,就是周藍萍老師。作者在書中,分析了電影中的歌詞及曲調,如何使邵氏版本的《梁祝》更深入民心。比如〈哭墳〉那段,作者比對了越劇、電懋版及邵氏版的歌詞,發現邵氏版的詞都來自越劇,只是經過剪裁,讓歌詞更功整,聽的更感淒涼。還有那嚴如「洗腦」的曲調,不斷在電影中穿插,只是配上不同的歌詞。我因為閱讀這書而重看《梁山伯與祝英台》,那一段曲調,一直在腦海盤繞。也許正是這樣,台灣人不斷重看,三、四遍,甚至有廿遍。

那《梁山伯與祝英台》在香港票房很好嗎?根據書中記載,是當年國語片首輪賣座排名第三。(頁84)但有一說電影扣除所有支出,只淨賺二萬元。(頁83)。當賣到台灣後,就不再此模樣,還拿了金馬獎5獎項:最佳劇情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樂。至於凌波姐姐,則因為性別關係沒法給予最佳男主角,只能頒一個「特別的」最佳演員特別獎。留意,當年的金馬獎不像即場公佈,而是提早一個月公佈得獎名單。

那就能想像,凌波姐姐這位梁兄哥,從落機那一刻開始,在票房收入超額的台灣,受到當地人那麼歡迎;而票房賣的一般的香港,看到台灣的瘋狂而感到大惑不解,稱台北為「狂人城」[註2]。當然,凌波姐姐來台的另一「任務」,就是向那位在10月31日生日的蔣公祝壽,因為蔣公也很喜歡這電影(《我們的那時此刻》頁44)。

作者形容這影片是集「天時、地利、人和」的巧合,成為所有人公認的「電影神話」。而這本書,正好在這電影在面世60周年期間,再一次感受這電影的魅力。

~~~~~~~~~

[註1]邵氏電影.幕後制作(香港記憶)——https://www.hkmemory.hk/MHK/collections/shaw_brothers_movies/behind_the_screen/introduction/index_cht.html

[註2]金馬奔騰‧經典50|五十年前 台北變「狂人城」(YouTube)——https://m.youtube.com/watch?v=phmgnn-RlDk

《我們的電影神話:梁山伯與祝英台》(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59539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