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話題》在課堂上散發文學觸動人心的力量:《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教學者若只以過往國文課考試的慣性眼光看待這些選文,被單一條件的考試思維所限制,形成本末倒置的教學,這一切將只剩下功利的分數,作為教育功利的證明。我認為須老師規畫這本書的內容,並以文學課作為書名,懷著一份深遠的提醒與期待。課本的選文在課本之外是文學,是作者生命的萃取,是我們集體的連結,有我們共通的情感,能激動我們彼此的心跳。
(底圖來源:Unsplash/TopoloGiraffe)

文|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

今年第一波讓人感到涼意的東北季風報到之際,出版社友人告知須文蔚老師有新書即將出版。回想幾次與須文蔚老師交流的經驗,他溫文儒雅與開放誠懇的身影在腦海中浮現,心頭有份溫暖。我詢問友人須老師新書的書名,友人說書名是《怦然心動的文學課》。雖然還沒讀到內容,這書名已經觸發我的思考,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是怎樣的面貌?我有沒有上過讓人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我在不同學習階段都有遇到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師。如果特別要說與文學有關的課,我依然記得四十三年前,國中一年級的一堂國文課。

我國中的年代,學校有很清楚的好壞班之分,而我是那不好也不壞的普通班學生。當時我的國文老師是張遠功先生,將屆退休的年齡,稀疏灰白的頭髮,每天都梳理得整齊,一口濃厚外省鄉音的國語,講起課來手持著直挺挺的課本,嚴肅且正經。當天他講的課文是選自清朝文人沈復所著《浮生六記》中的〈兒時記趣〉。

順著文章的內容,他逐字逐句地將文言文轉換成我們能懂的字句,說到:「又常於土牆凹凸處、花臺小草叢雜處,蹲其身,使與臺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壑。神遊其中,怡然自得。」時,他當天不知何故,眼神中露出平時少見,一絲隱約的柔軟。講課過程中,文字似乎將他帶回他的童年,述說著自己童年的趣事,呼應課文中的情境,彷彿我們都是他兒時的玩伴,一起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但這趟神遊就停在這一刻,因為張老師彷若回過神來看著課本無語,又轉過頭來望向班上的同學,而我的位置剛好就在承接他眼神的方向,只看到張老師眼眶泛紅,淚水頑強的掛在眼角。那一刻的靜默,我面對不曾有過的錯愕和某種我當時還不懂的情感。

課文內容觸動張老師個人的情緒,遙遠的兒時記憶疊加離鄉的時空距離,包括那些記憶的、思念的、無奈的、失去的、現實的、曾經的及沒機會實現的種種,凝結為沒落下的淚水和時間暫時停止流動的瞬間。轉眼片刻,張老師回過神來清清喉嚨,接續課文中癩蛤蟆上場的大戲:「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興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

下課鐘響起,我坐在書桌前回想著那一刻,我不清楚自己是被張老師的眼淚給觸動,還是在這堂課看見課文、講者、知識、經驗、記憶、生命交融在一起所震懾。這一切不是張老師刻意而為,但那一刻我似乎感受到課文背後不屬於知識,卻更為深刻而巨大的東西。雖然已是下課時間,胸口卻還在怦然。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是怎樣的教室風景?當我收到書稿翻開閱讀時,很喜歡須老師撰寫這本書的心思,書中沒有述說理論的學術語言,也沒有流程簡明的操作步驟,更沒有轉譯他人觀點的知識搬運。而是以建立在真實訪察的瞭解,用報導文學般的筆調,介紹三十多位服務於不同學校的國文老師,在課堂上以學科為核心,從課文開展古今中外文學作品的閱讀,融合各自生活經驗與關心主題,以創新的想法改變過去課程的設計,讓孩子參與同理、思考、歸納、分析、比較、辨證、反思的探究歷程,帶給孩子課堂與學習。

閱讀的過程,不時出現讓人怦然心動的話語及親師之間的互動。書中每一位老師設計課程的構思,為理解作品、引導討論的提問設計,經須老師以素養導向做為底層脈絡的整理介紹,讓我更清楚看見老師們用心為今日的國文課創造多樣面貌及豐富內涵的成果。

拜讀完《怦然心動的文學課》之後,我發現書名一個微妙之處。這本書明明都是介紹國文老師的課堂,但須老師並沒有用《怦然心動的國文課》當書名,而是選擇用「文學課」三個字。我認為這是進一步理解這本書與其價值的重要線索。

國中開始,原本國小的「國語課」變成「國文課」。課本選文清一色都是重要作家的經典作品。希望學生透過這些作品,學習國文的進階知識、認識文化發展的脈絡,理解不同時代文化的特色跟內涵,以及人格典範所彰顯的價值,延伸至生命教育的面向。

更深一層來看,這些作品反映作者在他當下生命中,如何面對關於個人或是家國的問題,照映出生活的視角、社會的切片和時代的氛圍,寫下深刻動人的感受或透澈的洞見與反思。但是教學者若只以過往國文課考試的慣性眼光看待這些選文,被單一條件的考試思維所限制,形成本末倒置的教學,這一切將只剩下功利的分數,作為教育功利的證明。

從古至今,世界的面貌早已不同,但生存在其中的人所面對的問題,生老病死、興衰更迭的本質不變。文學作品呈現身為人面對真實情境與問題的多樣性,可以是孩子接軌現今真實世界,探究問題的參照。在新課綱中預期孩子有能力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終身學習者的教學目標,也能經由理解作者的探究過程中,培養能力並獲得啟發。因此,我認為須老師規畫這本書的內容,並以文學課作為書名,懷著一份深遠的提醒與期待。

提醒國文老師們,課本的選文在課本之外是文學,是作者生命的萃取,是我們集體的連結,有我們共通的情感,能激動我們彼此的心跳。若我們能轉變固有國文課的想法,讓每一篇課文在課堂上散發文學觸動人心的力量,成為孩子真正投入學習的動機,一場對應新世代教育趨勢的國文教學蛻變將由此展開。期待這樣的想法可以在教學者間擴散,最終,成為課堂上傳遞給每個孩子,一份所有人能擁有的怦然心動。●(原文於2024-01-17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
作者:須文蔚
出版: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須文蔚

詩人,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文學院院長,臺灣中文學會理事長,宜蘭花蓮縣數位機會中心主任,教育部邁向數位平權推動計畫團隊主持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董事,教育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國語文學科中心輔導教授。

東吳大學法律系比較法學組學士、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博士。

創辦台灣第一個文學網站《詩路》,是華語世界數位詩創作的前衛實驗者,集結創作與評論在《觸電新詩網》。

曾任國立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特聘教授、研發長、共同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華文文學系主任、數位文化中心主任、楊牧文學研究中心主任、《創世紀》詩雜誌主編等。

曾獲得國科會89年度甲種研究獎勵,國立東華大學101學年度延攬及留任國內外各類頂尖人才學術獎勵、102、104學年度研究優良教授,以及兩屆全校教學優良教師。

出版有詩集《旅次》(創世紀)與《魔術方塊》(遠流);文學研究《台灣數位文學論》(二魚)、《台灣文學傳播論》(二魚);報導文學《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時報文化);合著《臺灣的臉孔》(遠流)、《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遠流);繪本《月牙公主》(秀威少年);主編文集《告訴我,甚麼叫做記憶:想念楊牧》(時報文化)等。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