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說故事的博物館.職人篇》政治歷史、在地傳奇、文物修護、轉型正義……博物館是故事的源頭寶藏

「歷史做為一種教訓」被過於放大、文以載道的意圖太強烈,影響了包括影視在內的許多文史改編。「然而歷史其實就是你我生活的凝結,過去人的生活也不會這麼單純,歷史就不該變得一個背誦的、記憶的、是非對錯這麼簡單的事情。」翁稷安說。

文|佐渡守(文字工作者)

「說故事的博物館」系列專題,探索臺灣博物館與藏品如何進行IP想像,文化內容策進院與Openbook閱讀誌合作,期待將在地深刻的文史題材,觸發成不同類型的IP作品。第一大專題〈愛情篇〉聚焦文學與繪畫背後故事的影視改編潛力。第二大專題〈遊戲篇〉,聚焦藏品豐富的視覺轉譯成多元的敘事可能。本專題為系列第三大專題〈職人篇〉,從人物故事與職業特性出發,從庶務資料、歷史檔案、電影膠卷,拼湊故事真實的生命質地,與4間博物館合作,發現臺灣故事的獨特樣貌。

臺灣有各式各樣的博物館,近年都積極投入文史轉譯的領域,總結本次11個「說故事的博物館」所提供的潛力題材,有些已經產出圖像IP及原創漫畫,例如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酷獸奇航》、國立美術館的《百年爛漫》、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的《青空下的追風少年》、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的《女伶回憶錄》。

有些已出版小說,例如國立臺灣文學館的推薦文本《天亮之前的戀愛》、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的《風暴之子》,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推出的張星賢回憶錄《我的體育生活》。

有的則還在素材階段,可提供豐富資料給予創作者進行改編,包括國立臺灣博物館的「建國歪傳」、國家人權館的「安康接待室」、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的「夢幻大樂團」、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文物修護事件簿」等,期待後續能共同催生出精彩作品。

在先前的專訪中,專業編劇簡莉穎曾表示,高雄超高齡爵士樂手組成的「夢幻大樂團」,與臺灣史前文化的奇幻小說《風暴之子》,都是很好的故事。

而博物館對自身推出的文史題材,未來的轉譯改編也懷揣各自的想像。除了史博館期待未來能透過酷獸奇航角色IP,拓展更多的圖像授權之外,國美館與臺文館,都希望文學與藝術的轉譯,有機會可以化為舞臺劇、電影、電視劇,讓總與民眾帶著距離的創作者及其作品,可以進走入尋常百姓家。
人權館的活動,常透過沉浸式的情境,詮釋人權價值與受迫者的生命,因此有改編驚悚、懸疑類型的潛力;文資中心的文物修復,旨在發掘與保護隱藏在物件表象底下的真相,也很有發展偵探推理的面相。

相較於影視製作成本不斐,臺博館表示,初期或許可以先從相對低成本的桌遊或手遊著手,在可控的預算範圍內試探水溫。例如臺博館的「建國歪傳」,就可利用其「多人物、多視角、多立場」的故事特質,來開發角色扮演類型的遊戲。

➤臺灣文史題材,是各式類型與題材的的寶庫

面對與本業相當不同的內容產業,博物館人員對市場上的文史改編作品,多半有自己的觀察與思考。例如臺文館研究組組長林佩蓉,就對《還願》、《返校》和《天橋上的魔術師》印象深刻。

她並認為,數位遊戲值得推動,尤其現今坊間已瀰漫過多改編自中國歷史傳奇小說的遊戲,其實臺灣也有相當精彩的大河式小說,如李喬的《寒夜》、鍾肇政《臺灣人三部曲》、龍瑛宗的《夜流》等,都很適合改編成英雄闖關的腳本。

此外,值得一說的是,臺文館業已辦了5屆的「數位遊戲腳本」,一年比一年精彩,例如改編自平路《玉米田之死》、李昂《殺夫》等作品,都有令人驚喜的創意發想。

她還提到,以古典文學進行社會實踐的作家周定山(1898-1975),除創作外還擅長漢醫、書畫,歷經過戰火與貧病的一生,又有很長的家族發展史與新舊時代的交替相呼應;另外如葉步月(1907-1968)的偵探小說〈白晝的殺人〉、家族史小說《七色之心》等,劇情結構也都非常完整,皆頗為適合轉譯。

「邱妙津《鱷魚手記》可成為青春校園同性之愛的電影;甘耀明《成為真正的人》關乎原住民、宗教、戰前與戰後的時代轉折、浪漫的BL情懷等,都是令人心動、期待的改編題材。」林佩蓉說。

➤遊戲開發與歷史劇都也需要成功模式

對於鎖定歷史主題所開發的遊戲,臺博館典藏管理組助理研究員張安琪想到臺史博的《1895開城門》。遊戲者從百姓的視角,介入一夕變天的歷史現場,你是主戰派還是主和派?對面來襲的日軍,城門是開?還是不開?臺博館的「建國歪傳」也有類似的情境與抉擇,對應臺灣當前處境,相當具即視感。

影視作品,張安琪覺得臺灣歷史劇都寫實路線,大眾化程度不夠高,拍得比較乾一點。「但背景從戰前到戰後的《茶金》,導演就處理得很好,質感、戲劇性也是夠的,是看起來比較成功的案例。」

她對日韓影視也有個人觀察。她說,日本大河劇的實踐是日積月累的,想速成都沒辦法。而韓劇以前不是長現在這樣(多半是灑狗血的家庭倫理劇),是韓國政府在金融風暴之後,花很大力氣培植編劇,才讓整個影視產業脫胎換骨。他們創作出來的歷史劇除了歷史元素,也結合類型戲的愛恨情仇,演員也很到位,整個下來就非常成功。

「但這些都要時間跟制度,臺灣還在摸索成功模式。歷史劇成本真的很高,像《海角七號》有非常成功的投資報酬率,《賽德克巴萊》就差不多打平。因為寫實主義有很多考據,還原重建超級耗資本,大家又對歷史比較無感,喜歡這口的人很特定,所以現在多半也從較接近現代的背景去發展,比方《華燈初上》。或許我們可以不要『太歷史』,而是借用故事,讓編劇可以更自由地發揮,用自己擅長的手法去改編。」

畢竟好看還是比較重要。以「建國歪傳」為例,各路創作人才可以從自己的專業角度去找到可發揮的素材,比方做物質文化的人可能會想「用來遊行繞街的黃虎旗超大的,這到底是誰畫的?顏料怎麼來?誰縫製的?」不同於大歷史的視角,就有不同的趣味性,說不定會有令人驚喜的創作出來。

史博館的「酷獸奇航」,除了漫畫、VR沉浸式動畫,也發展周邊、上架網路商城。不只如此,在行銷活動上,還包括--與創作者聯名,參與文博會活動、舉辦「為生活加油」系列;疫情期間以巡展方式增加曝光度、在國際機場藝文櫥窗展示;製作人偶參加Mascot Taiwan吉祥物大賽、應援中華職棒、FIBA籃球挑戰賽;參與臺灣同人誌販售會、設計Line貼圖與經營網路社群。

「酷獸奇航」可謂「說故事的博物館」中,將原創IP做了全面性發展的一個最佳案例。其他博物館,也用特展的形式,為自己所推的IP進行各種相當具特色的詮釋。

➤文物修護與人權題材都是臺灣博物館可提供豐富資源與專業

像近期文資局的「續舊式-2023彩繪修護特展」,主視覺以北港朝天宮凌虛殿二元帥門神為主角,手拿鑷子、燒杯、棉花球,腳踩空氣壓縮機與光學儀器,用親近大眾的現代美學,呈現「以科學維護傳統」的一面。還使用大量竹製鷹架來模擬匠師的工作現場;以真實尺寸還原彩繪藻井、神龕壁畫等四大彩繪修復作品;16公尺長的「秘笈牆」展現文物如何修護;並有互動遊戲與實務操作工坊。

與文資局的文物修護類似,檔案局也有十分艱辛的檔案修復過程,但不同的是,檔案局的特展形式,多將一般人難以進入的檔案內容,盡可能轉化貼近民眾的生活。例如2021年「想食.饗時─臺灣飲食檔案特展」,就利用1969年的原始設計圖,重現了莒光號當年的餐車樣貌,還有過往各式列車販售的便當菜色,讓民眾可以在裡面體驗當年享用美食的樂趣。

擅長塑造情境的人權館,今年則與北師美術館合作推出「無法離開的人」特展,以獲得威尼斯VR影展「最佳體驗獎」的本片為核心,將美術館打造成巨大的電影院,透過聲音、光線、影像,與諸如受難者遺書、遺照、遺物、關押的牢籠等物件,沉浸式地一步步帶領觀眾,重回1950年代那段白色恐怖的歷史。

本作雖然是立基於臺灣的故事,卻十分具有國際性,如陳芯宜所言:「人權議題是全球都在關注的事情。這部片最終的轉型正義議題,其實也是全球的議題。」

陳芯宜也表示,許多著作都成為她創作過程的養分,從政治受難者回憶錄、家屬訪談、具代表性的文學選集還有學術研究論文,包括:《無法送達的遺書》、《流麻溝十五號》、《讓過去成為此刻:臺灣白色恐怖小說選》、《回憶・見證白色恐怖》、《獄外之囚》、《馬鞍藤的春天》以及林傳凱論文〈在火燒島鍊鋼,直至殞落──重探「綠島新生訓導處再叛亂案」(1953-1956)〉。

➤正史觀念太強,是創作放不開的原因

延續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翁稷安與漫畫家簡嘉誠的對談,關於文史題材不太會賣座、文史題材創造不出什麼好IP,翁稷安認為這類說法都太浮面。他說,好的題材需要被挖掘,日本《三國志》的成功也不是一蹴可幾。從橫山光輝到《吞食天地》,直到現在都還有人從各式各樣角度(甚至科幻)去重新詮釋它,不斷上演這個題材的可塑性,讓它在整個日本大眾流行文化裡廣受喜愛。

「我不相信《黃金神威》出現之前,日本人對北海道拓展史有多了解,而是這個題材吸引人以後,才不斷有人去挖掘鑽研。重點是,必須先有人把故事還原出來。」

臺灣在這方面,社會大眾對歷史不熟悉之外,創作者在人物的書寫上,也很容易往偉人或英雄靠攏,翁稷安認為,這或許跟臺灣的歷史教育有關。「大家都有同樣經驗,以前歷史課都在畫線,我們太習慣歷史要有一個理所當然的正解,它一定是對的、唯一的版本,且這個版本還要能夠賦予教育的、啟迪的意義,不太能接受歷史可以有很多種述說方式,這其實是違反歷史樣貌的。」

在教育現場存在已久的強烈正史觀念,搞不好正是大家最放不開的原因。「歷史做為一種教訓」被過於放大、文以載道的意圖太強烈,影響了包括影視在內的許多文史改編。

「然而歷史其實就是你我生活的凝結,過去人的生活也不會這麼單純,歷史就不該變得一個背誦的、記憶的、是非對錯這麼簡單的事情。」翁稷安說。

➤先還原他是一個「人」

曾有研究者說,想討論受難者,必須先還原他是一個「人」,再去討論他的受難「身份」。翁稷安認為這句話可以廣義地放在各種文史創作上,也就是如果要以具體的文史對象去創作,都必須先呈現他身為人的那一面,再去討論他們身上所背負的標籤。

「因為不論過去或現在,人都是複雜的,研究者可能還會受限於手邊的資料,但創作者可以利用創作去彌補那些複雜的部分,呈現出人性的軟弱、卑微,甚至邪惡,反而彰顯跟你我一樣平凡的人,他們面對重大事件時的偉大。」

《來自清水的孩子》是一例。其實4本漫畫下來,主角人生並非只有遭迫害的那10年,他有他的童年,出獄後有自己的家庭、事業,書中當然也有對白色恐怖的種種反省,但形式上都還原了一個人的概念、呈現人一生的處境。

簡嘉誠也認為應該以人為基礎而非身份,只是創作者可能不自覺就已經存在立場。他說:「故事一定有弱勢、有強勢的一方,被壓抑的弱勢者,確實很容易產生故事,我也很喜歡從這部分去挖掘。可是就算寫弱勢者,不代表一定要去評判強勢者,怎樣不過於偏頗某個立場、不特別去強調對錯,客觀地把狀態的複雜度演繹出來,也許是更重要、也不容易的事。」

「尤其臺灣政治環境那麼複雜,如果我們能夠做到讓不管什麼立場的人(就算是壓迫者的後代),看了都能同感共鳴,理解那個時代的人為何會有那樣的心情,我覺得就是一件好事了。」

➤博物館的建築,也是充滿故事的亮點

面向大眾的博物館們,有些光是建築本身就是充滿故事的國定古蹟。諸如前身為1908年日本為展示帝國殖民實力而成立的臺灣總督府博物館,是臺灣歷史最悠久、也是唯一歷經戰火與政權更迭,仍於原址營運的自然史博物館。

臺文館也擁有百年歷史,前身為落成於1916年的日治臺南州廳,戰後曾做為空軍供應司令部,是臺灣首座國家級的文學博物館。

台中文資局所在的園區,前身則是1916年日治時臺灣最大的「大正製酒株式會社」酒廠。

也有座落在歷史遺址上的博物館。例如人權館,原為戒嚴時警備總部用以羈押、審訊政治犯的看守所,改建後成為亞洲第一座結合人權遺址的博物館,亦是見證臺灣人權發展的紀念地景。

而史前館的設立,緣起於南迴鐵路的興築,發現了臺灣考古史上最完整的史前聚落卑南遺址(也是東南亞及環太平洋地區最大石板棺墓葬群),除在臺東康樂車站南側建立史前館,並將卑南遺址現地規劃為遺址公園。

而且本次「說故事的博物館」推出的文史題材中,還藏有許多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國寶(真.文化部蓋章指定),包括臺灣民主國建國時的「藍地黃虎旗」、《風暴之子》裡奇幻發想的起點「人獸形玉玦」、《酷獸奇航》裡化身穿越時空小夥伴的「獸形器座」與「蟠龍方壺」等。

所以別再提到博物館,腦海只能想到翠玉白菜了。歡迎讀者看完「說故事的博物館」,可以前往博物館參觀;或創作者可以去博物館逛逛,挖掘、創作出有趣的故事。●(原文於2023-11-17在Openbook官網首度刊載)

◆文史題材推薦計畫◆

文策院自2021年推動文史題材推薦計畫,參考產業調查商情資訊,與國內多間館所協作逾40件題材,今年預計也會增加包含離島在內的12件題材。除了文史題材的挖掘與推薦之外,文策院也持續整合資源,嘗試引導具市場競爭潛力的題材進入內容產製階段,透過投資工具鼓勵業者嘗試IP化經營並建立國際合作,提升臺灣文史潛力題材於市場上的能見度,進而帶動該題材更多創意形式出現。

以下這11件為本年度與Openbook合作進行的報導: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