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德
沃德

人工智能 | 高新科技 | 全球市场

如果善待质疑,那艘大船还会沉吗?

上司错误而固执的命令,下属或牵强附会或盲目信从,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1893年6月22日15:30左右,在地中海的一次演习中,英国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旗舰维多利亚号与坎普顿号猛烈相撞。维多利亚号的船头被撞出一个巨大的破洞,汹涌的海水灌进船舱。仅仅过了15分钟,维多利亚号就沉没了,358名船员在这场灾难中丧生。

倾覆中的维多利亚号 Source:Wikipedia<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1893年6月,皇家海军地中海舰队的主要舰艇前往东地中海参加年度演习。6月22日,在贝鲁特港短暂修整后,11艘主力舰在舰队总司令特莱恩和副总司令马卡姆的带领下,起锚出海,开始当天的演习。

乔治-特莱恩爵士(Sir George Tryon),地中海舰队总司令,素以头脑清晰、军纪严明、指挥娴熟著称,在皇家海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他甚至在常规的旗语信号系统之外,发明了被称为TA的一套简化而高效的信号系统。

维多利亚号战列舰,是一艘服役才5年、排水量11000吨、装备有当时最强大火炮的旗舰船。同时代著名的北洋水师镇远、定远两舰,在它面前只是个小弟弟。

下午三点多,舰队准备收队回港。此时,风平浪静,一切安好。不值更的水兵们开始了各自的休闲时光,军官也开始讨论起远游或狩猎。但舰队船员们不知道的是,由于总司令特莱恩的威望和固执,一场巨大的灾难正悄悄向他们靠近。

乔治-特莱恩爵士 Source: Wikipedia<deepl-inline-translate style="z-index: 1999999999;"></deepl-inline-translate>

可能是觉得舰队人员太过轻松,也可能是想对舰队提出更严格的机动练习,舰队总司令特莱恩下令将舰队分为两个纵队,分别以维多利亚号及坎普顿号为首,相隔6链(1链约等于185米)平行前进;然后,两纵队需同时向内180度转向,驶回港湾停泊。

这就像一台芭蕾舞剧表演完后,演员们先是背向观众走到舞台远端,再一对对手牵手面向观众走向前来谢幕一样,颇有仪式感。

然而轮船跟人不一样,无法原地转向,而是有一个转弯半径。当即就有军官提出,维多利亚号和坎普顿号两舰距离太近,小于两舰的转弯半径所需,如果同时转向一定会撞到一起,并建议纵队间隔拉开到8链。这得到了舰队总司令特莱恩的同意。

然而诡异的事情发生了:不久后舰队司令官特莱恩招来了自己的传令副官,将命令再次变更为保持6链的距离。

虽然维多利亚的舰长、舰队导航官等军官多次提醒特莱恩,但特莱恩不为所动,依然然坚持相距6链的命令。最终,维多利亚舰的一众军官屈从于总司令的威严,开始执行这个疯狂、诡异、违反基本常识的危险命令。

对面由副总司令马卡姆指挥的第二纵队的旗舰坎普顿号,则显得有些犹豫。特莱恩向对方发出强烈信号——“你还在等什么?”,催促坎普顿号立即执行命令。

维多利亚号与坎伯当号相撞过程示意图 Source: Wikipedia

于是,众目睽睽之下,两艘军舰“按计划”走向了撞毁之路。

尽管在还能够制止碰撞的时限内,维多利亚号的舰长多次请求司令官下令规避,然而所有的请求和提醒都被粗暴拒绝。

当两舰相聚不到400码的时候,特莱恩才发现情况不妙,下令两舰全速后退,但为时已晚。巨大的惯性带着战舰无可避免地撞在一起,而维多利亚号的舰长唯一能做的只能是让舰员提前放下救生艇。

坎普顿号专为撞击而设计的舰首直接插进了维多利亚号的舰身,造成了一个巨大的破口。而两舰为了进行规避而进行的倒伡行为,进一步加大了维多利亚号的受损,使得维多利亚号在碰撞发生仅仅十多分钟后,就笔直的扎进了海里。

几百名还在船舱里工作的士兵和其他人员,来不及逃离,随着这艘曾经辉煌的大型战舰沉入海底。

在维多利亚号沉没的整个过程中,总司令特莱恩看上去非常镇静。他独自呆在海图室内,手扶栏杆,努力保持着站立。他甚至拒绝了撤离救援。最终,特莱恩随舰一起消失在大海里,再也没人知道他当时想的究竟是什么。

另一方面,事后的法庭调查表明,指挥坎普顿号的副司令马卡姆尽管在转向前对命令感到疑虑,但他没有及时向舰队总司令示意,而是合理化了这条错误的命令。他认为总司令的命令可以解释为第一纵队要从第二纵队的左舷绕过去,以“保持队形”。

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是第一纵队绕外圈,第二纵队绕内圈,分别完成掉头,相互会很靠近但不会相撞。遗憾的是,总司令不是这个意思,他亲自指挥的第一纵队旗舰维多利亚号率先行动,相撞前已经快要完成掉头,并没有“绕过去”的意思。

尽管很多军官并不同意副总司令马卡姆的这种理解,但他们也都有信心“总司令有办法阻止碰撞的发生”。其中一位诺尔上校的证词颇具代表性,他说他曾跟随布莱恩进入港口或锚地不下五十次,但从未遇见过无法理解的命令,也从未出现过安全问题。

上司错误而固执的命令,下属或牵强附会或盲目信从,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

耐人寻味的是,特莱恩在上任之初写过一份有关舰队机动中安全事宜的备忘录。其中写道:对指导舰队机动的命令最首要的理解应该是该命令对我军舰艇是否安全;如果执行某项命令可能会导致与友舰相撞或搁浅,那么执行中居于首位是避免这样的危险,而后才是尽可能地达到命令所指的效果;冒险的合理性在战时是存在的,在和平时期则不存在。

这条重要原则似乎没有发挥作用。

无论如何,特莱恩与他的船一起沉没了,与他一起沉没的还有他所发明的、被皇家海军其他很多舰队尝试过和称赞过的TA信号系统。

据说特莱恩最后的话是 ,"都是我的错"。这也许能解释他为何拒绝撤离,但他为何下达这样的命令,仍是一个迷。

特莱恩被他同时代的许多人认为是一个极其称职而又激进的军官。他个性很强,很傲慢。1893年7月《社会杂志》(Society Journal Talk)上关于这个事件的一篇评论文章说:“人们对乔治-特莱恩的举止和其他方面的魅力说了很多,但事实上,无论如何,在正式工作时,他是一个非常粗暴和独断的人。不幸的是,他也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一个‘讲理论’的人......


参考文献:
[1]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Sinking_of_HMS_Victoria
[2] 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orge_Tryon
[3] 腾讯新闻,https://new.qq.com/omn/20210406/20210406A0CTMF00.html
[4] 战列舰论坛,https://www.warships.com.cn/thread-6192-1-1.html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