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佛系媽媽

佛法輔導碩士,育有一子一女。原本家庭事業兩得意,產後卻陷入抑鬱。後來接觸到《善養小童成大同》一書,從中看見自己抑鬱背後的的創傷,深受感動,最後藉佛學和內在小孩走出陰霾,放棄原有工作,致力推廣善養和療癒。

發現 「我不值得被愛」

回想當初產後有抑鬱狀況時,4歲的家姐有行為問題,我便上網買了很多跟情緒相關的繪本。在網購的時候,網站推介了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一書,我被書名吸引了便順便買了回來。

這本書是有關內在小孩的,裏面有章節引導我們找出情緒背後的限制性信念,也列舉了很多信念以供參考。當時我第一次看到 「我不值得被愛」時,我第一個反應是:「怎麼可能?! 我肯定是值得被愛的。」 然後我跟隨書中步驟,回想我跟丈夫吵架時內心的想法,發現我最生氣是覺得丈夫不愛我,於是發現了「我不被愛」這個限制性信念。

那時候我有在見主流輔導,我把這個發現告訴輔導員,

她說:「如果你丈夫不愛你,怎麼會陪你來做輔導呢?怎麼會不答應離婚呢?」
我答:「那只是因為他怕麻煩,不想我發瘋,但又不想改變現狀。」
「你為何就是不肯相信他是愛你的呢?」
「無緣無故,他為何要愛我呢?」

原來在心底裏,我找不到別人愛我的理由,我不值得被愛。


「你都不聽話,我為何要養你? 生一塊叉燒還比生你好。」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愛是有條件的,我要滿足到成人的期望才能被愛,如果我滿足不了,就會被懲罰或被離棄。而當我抑鬱時,我只顧每天大發脾氣,我讓大家都失望了,我自覺達不到一位好媽媽和一位好妻子的要求,除了上班賺錢,我再沒任何貢獻,所以我沒有被愛的理由。

雖然我理智上認為自己值得被愛,但最深的心底裏,我卻是不相信自己會被愛,所以我平時所有的「愛自己」其實都只是表面的,不踏實的。

那時候我常常夜裏不肯睡,多累都不肯睡,表面上是因為我氣我丈夫明知我生氣也沒來關心我,我想情緒勒索他。但其實心底裏我是在懲罰自己,懲罰自己沒有人愛,想讓自己累垮了,來換取別人的關心和憐惜。我之所以不斷想要別人來愛自己,是因為我沒有能力愛自己,所以我要向外尋找。我不願承認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渴望透過別人對我的愛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但我越用這些方式去渴求愛,就越得不到愛,於是更證明了自己不值得被愛,陷入了惡性循環。

輔導員:「如果你不愛自己,是不會感到別人愛你的。」
「那我要如何才能愛自己?」
「那可能需要一些生活經驗。」
「但我在生活中真的感受不到...」
「那就有點難辦了...」

現實生活中,家人只是在迴避我的脾氣,想要我能控制自己的憤怒,想要我改變。在「被期望改變」的狀況下,我沒有辦法感受到被愛,我只感受到被要求,感受到他們對我的害怕或不滿。說要愛自己,但我當時連甚麼叫愛也不知道。

(未完待續)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