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智捷的新产品、新定位、新希望

傅瑞德 | Fred Jame
·
(修改过)
·
IPFS
·
纳智捷在车坛跌跌撞撞十多年,必须找到一个「有量」的市场当作出路,而电动车就是一个可能机会。但Luxgen也必须能趁这个机会翻新形象,摆脱过去的历史与包袱,成为真正能跟上新世代发展的品牌。


本文原载于《 F大叔的硬派行销塾》电子报,欢迎订阅

纳智捷的品牌与定位问题

十多年前,纳智捷第一代的休旅车款、以及华擎科技行销材料的一部分、以及参加国外车展的英文行销手册是我写的。

对于这辆车的引擎、变速箱、以及系统的「组合」方式和整体品质,内行的车界朋友一直有些批评,这边就不多谈了;但当时我在处理这些材料时,就很强烈的感受到一件事:这辆车、或者说纳智捷这个品牌,是为了「把中国当作唯一市场」而设计的。

单举一个例子:行销文案中提到的各种耐暑、耐寒测试,都特别提到了几个中国地名、以及延伸的赞叹和「必定能适合各种(国内)环境」之类的说法。

他们这样的想法,没有所谓好不好、对不对,我们也不管政治问题;但是:

  1. 纯就行销的观点来说,这种想法有点太过一厢情愿。把这类产品赌在任何一个单一市场上,即使有拿到一些「承诺」,都是非常冒险的事情。这一点不用我多说,已经是一种常识了吧?
  2. 即使在中国已经拿到某种「一年包你卖100万辆」的承诺,都还是不能视必定会长期兑现的理所当然。即使现在的领导很有诚意,但没有人能保证下一个领导是怎么想的。
  3. 假设这是纳智捷高层的决定,那么他们当年自己也很清楚,纳智捷的车几乎无法打入中国以外的主流汽车市场。这样的「不知名」品牌、也相对没有特色的亚洲产品,要一下子打进欧美市场几乎不可能。

其他如东南亚、日本、中南美、中东、非洲或许量不够大、不符合市场需求、排外、或是他们也看不上眼。虽然纳智捷也不是没有想在其他市场露脸(例如我参与操刀的杜拜车展),但也只是露个脸聊胜于无。

所以,认为中国市场是唯一够大的去处,也是个合理的看法;但后来纳智捷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如何, 大家也多少都听说过了

在这一点上,最好的对照组就是花了40年打进世界主流市场、而且终于开花结果的韩国现代汽车。关于现代的转型奋斗,我已经写过很多次,所以不再赘述,欢迎参考延伸阅读文章。

总而言之,如果我没有误会他们的话,纳智捷的市场规划和品牌定位从一开始就相当危险。

不过,当时作为一个只是写/译文案、没有参与品牌规划的人,我对这些说法不会/能有意见,也就只能乖乖的继续阐释,但还是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关于纳智捷的品牌定位问题,以及和现代汽车的对照,请参阅我的这篇2019年文章:

纳智捷的电动车

言归正传。之所以会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这两天的新闻:

鸿海与裕隆合资成立的「鸿华先进科技」,在设置MIH 电动车开放平台后,持续对全球电动车市场展开相关布局,作为台湾的电动车代表队,台湾自主品牌LUXGEN成为首发客户,以过去亮相的原型概念车Model C为基础,推出LUXGEN新世代纯电休旅n⁷……。 ( 来源

纳智捷在传统车业跌跌撞撞十多年以来,想必也不断在寻找可行的出路。特别是在中国市场梦断之后,如果不能及早找到一个「有量」的市场,以目前每年「全球」只能卖一万辆上下的数字,恐怕会成为一个没有出路的无底洞。

而短期内要翻转这个趋势,目前电动车是唯一的方法。

传统汽车的品牌、形象、市场、产品定位、供应链都已经定型;过去的观察是,目前台面上像样的全球品牌都是花了少则四五十年、多则百年以上的时间建立,新来的小朋友很难分一杯羹。

但电动车市场就没有这些规矩了,甚至传统的大品牌都可能成为负担。二十前,Tesla根本还不存在(2003年成立),但现在已经不必多作解释。电动车的品牌、形象、市场、产品定位、供应链都跟传统汽车不同,车子的架构、组件、以及资讯化程度也不受汽车惯例束缚。

对于纳智捷这样想要咸鱼翻生的车厂,电动车确实是一条走了不一定成功、但不走一定完蛋的路。

所以,对于纳智捷的电动化发展,我是赞同、而且赞赏的。祝福他们成功。

(其实纳智捷从前已经推出过电动车,但或许因为市场和基础建设还不成熟、品牌力弱、车子续航距离太短等原因,所以没有成功。不过,已经过去的就先当它不存在了吧。)

再来聊一下品牌设计

前面之所以会扯到中国市场这件事,是因为纳智捷的品牌定位;而品牌定位在行销上的起点是名称、车子的厂徽(logo)和造型则是视觉方面的延伸。

我一直认为,纳智捷的英文名称「Luxgen」和「L」字厂徽都是不能说差、但也并不高明的设计。最简单的解释是,这年头会把「豪华」写在品牌里面的名称,多半都不是那么豪华(笑)。

那么就来看看他们的解释:

LUXGEN为台湾自产的汽车品牌,母公司为曾经自产过国产品牌的裕隆汽车,最初会以LUXGEN为品牌名称,是基于Luxury、Genius、Chic三个单字的衍生,让品牌同时拥有奢华、智慧科技、时尚品味的概念……。 LUXGEN的Logo为一个倒梯型内部镶有大大的L,有人认为是抄袭LEXUS但LUXGEN的logo并非是L,其实是个『人』字,希望从logo中展现出LUXGEN 的车子充满智慧、富有人性。 ( 来源

以上的引文摘自新闻报导,但基本上应该还是跟着官方的解释走,媒体不会自己杜撰。

那么,这样的说法你能感受得到、能认同、能因此埋单吗?

关于Luxgen这个名称的讨论,请参阅我在2018年写的这篇:

接下来再聊聊纳智捷的厂徽设计:

客观来说很糟糕吗?倒也还好。但是美吗?不美。 logo的设计是1960年代风格、标准字设计是1970年代风格、仿金属质感的渐层设计稍好一点,是1990-2000年代初期的风格。

这三种不同年代感的设计凑在一起,好不好看见仁见智;但比较现实的一点是,除了在车体铭板上之外(反正铭板本来就是金属压克力质感),在现今诸如网站、app、印刷品等其他沟通媒介环境下并不好用,而且至少(以现在的标准)看起来格调并不新颖。

说到1990年代,我们不妨来看一个对照组:

Apple在1990和2000年代初期都用过仿真质感(当时是半透明压克力)的logo设计,后来在2007年算是为了搭配iPhone问世,改成了金属反光效果。

说起来Luxgen的设计也是差不多同时代的产物,所以不足为奇。虽然我私心觉得Apple的版本比Luxgen清爽俐落很多,但Apple还是在2013年放弃了这个设计,回归到了单色的「平面化」版本。

为什么?有几个原因:

  1. Apple不是只有iPhone这个产品。 logo改成仿金属质感之后,其他产品要不要跟?适合吗?
  2. iPhone以外的其他产品的整体设计,要不要为了搭配这个logo风格而修改?会不会因此拉高生产成本?
  3. 这个细致的设计,在其他媒介上(例如印刷版名片、或是当时解析度较低的电脑萤幕,特别是小尺寸时)能不能适当的呈现出来?

其实,任何视觉设计都应该要考量到这些事情,而不是「logo本身很帅」就好了。

何况logo还不怎么帅。

(因为篇幅的关系、而且美感是主观的,所以logo的部分讲到这边就好。简单说,该换了。)

关于n7上的一些设计

在车体外观上,这辆n7电动车的改变之一是上面提到的厂徽不见了,改成了字母间距拉宽的「LUXGEN」字样。

原本以为只是车头改了,后来再找了一下照片,似乎车尾也改了;连官网上都只剩下标准字,logo也不见了。

(喂,我说可以改一下,没叫你们整个拿掉啊。XD)

这种拉开字距的排列方式,看起来是比较大气,但如果用的人多了,反而会缺乏辨识度。以我的理解,近年首先开始改回这种「复古」排列的车厂是VOLVO;但这种排列起源要早得多,早在1950年代的欧美车款上就已经流行过一轮了。

在VOLVO之后,Lexus、Land Rover等品牌陆续跟进,有些品牌会保留厂徽,车款名称才用这种方式排列(例如某些年份型号的三菱Outlander):

纳智捷之后会不会完全取消厂徽、或是在新版推出之前暂时不使用,我也还不得而知;但我会建议更新为更具现代感、通用性更佳的平面化设计(但一定要的话,可以在品牌手册中规范有金属质感的衍生版本)。

如果放弃厂徽、只用文字排列的话,我是比较不建议。虽然有些品牌会这样做(例如SONY),但恐怕纳智捷还没有这样做的本钱。

关于最近一个我相当赞赏的汽车品牌和厂徽改版案例,请参阅这篇:

原本我还想讨论一些关于n7网站文案的细节,但为了不让文章太长、超过电子报的篇幅限制,就放到另外一篇来写吧。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傅瑞德 | Fred Jame曾任某電動車系統公司行銷長。主業是數位行銷與媒體管理顧問。長年的寫作者、譯者、編輯、重機騎士、雪茄和艾雷島威士忌愛好者。 我也是養兩隻貓的犬派潛水員、健身教練、書法家。 關於我/https://fred.mba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民眾黨的「這個」標語

問號的用法

40年後的「有與沒有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