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人類指南
人一定要體驗新的東西。看新書,聽新的音樂,玩新的運動,吃新的美食。網路上重複的內容太多,每天看陳腔濫調、老生常談,很沒勁,很空虛,久了會生出絕望感。
除了以上具體的東西,作為軟體的思想觀念也需常常更新。如今大陸政權雖叫“新中國”,實則早已不新。中國真正「新」的時代是自改革開放到2014年左右。現在的教育,只是一味鞏固和重複老一輩的思想,舊得發臭了。西方社會其實更甚,更早就進入這種舊思想的輪迴中(但大部分人同意應該給那些變異出新思想的個體保留部分生存空間,不入流,但也不扼殺之)。本文不談政治,不談太宏大的東西,只談跟個人息息相關的新想法。諾蘭的電影《全面啟動》十分具象化地說明觀念的影響,觀念改變,行為可能180度大轉彎,人格可能重塑。
有的觀念真的是太保守,把所有從父母那裡學來的東西都當塊寶穿在身上。我不要這樣,要破繭成蝶,把外面一層老皮脫掉,把死掉的細胞代謝掉。
要做到新,就要暫時丟掉三觀。很多人常說“毀三觀”,其實三觀就是用來毀的。學校裡學的東西就是用來打破的,《學生行為規範》就是用來違反的,《行為規範》還規定了不准談戀愛呢,這怎麼能遵守?從小不准談戀愛,長大後變成家暴男!人生就是要先去學校學一套反人類的道德標準,再推翻掉。成長就是祛魅,把原來神聖的東西變成笑話,不必認真,不必殺死它,笑一笑就好。
以下是我對曾確信不疑的概念祛魅後得到的結果,我自詡某某“指南”,當然不是人人都認可適用。若不認同,你也可以嘲笑幾句。
當然,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看似新的觀念,其實歷史上都出現過,只是被遺忘,需要重新提一提。
1.關於聰明
舊觀念:
聰明與否是人的屬性,伴隨人一生。
聰明或靠天賦或靠努力。
聰明可以用智商來衡量。
極聰明的人能力強,能擔重任,一般人做不了。
聰明的人一絲不苟,對待問題嚴肅認真。
新觀念:
聰明是社交的產物,緣於人們互相恭維,緣於我們的情感需求。
聰明不是能力的直接體現,不能用數值衡量,聰明是一種說話技巧。
聰明並不伴隨人一生,每個人都有極聰明的時刻,也有極度愚蠢的時刻。
愛因斯坦和牛頓不一定比一般人聰明,據說愛因斯坦蠢起來連雞蛋和手錶都分不清。
社會標準規定了在某些領域取得成就能稱為聰明,而在其他領域取得成就則不能。所以是因為某些人有能力勝任某些職位,然後人們才說他聰明,而不是因為他聰明才能勝任某些職位。
數學和物理學的公式推導也是一種說話技巧,就像聊明星八卦一樣,這種技巧不難掌握,但並非所有人都對此感興趣,更多人對聊明星八卦感興趣,為什麼不說他們聰明?這種對嚴肅學科和娛樂新聞的區分是從何而來?
真正推動科學進步的是信仰的改變,一個對好的信仰有極其精準的直覺判斷的人往往能做出重大發現,然後人們會認為他很聰明。
智商和情緒智商是密切相關的,理性和信仰也是。善於表演的人比較聰明,愛開玩笑的人比較聰明,懂幽默的人比較聰明,不正經的人比較聰明。
人最認真的時候最容易犯傻。
2.關於成功
舊觀念: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在某一領域有過人之處。
要盡量避免運氣因素的干擾,這樣只要拼命打磨自己的能力,就遲早會成功。
一定要成功,成功很體面,失敗很丟臉。
新觀念:
人之所以成功是因為他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供大家去競爭,而不是靠默默打磨自己技藝的匠人精神。例如人們沒有使用家用電腦的需求之前,你把晶片做得再好也不能算成功,沒人會在乎的。
沒有絕對的剛需,很多需求是靠運氣決定的,例如英國人不愛打籃球卻十分熱愛踢足球。他們就是需要觀賞別人用腳碰球,而不是用手。很多需求就是這樣無厘頭,我們隨機地為一些原本無意義的東西(貨幣、奢侈品、運動等等)賦予意義,這是人性使然。
需求是我們自己為自己制定的,因人而異,但也可能有許多人有同一種需求,若此時有一人回應了這種大眾需求,那麼他就大概率會成功。
是我們自己親手把滿足我們需求的人送上了成功者的位置,這不是單方面的強者施捨弱者或弱者推舉強者,而是強者弱者雙方的合作共謀。
合作意味著有人自願放棄成功,這種人不少。
我們不那麼迫切地想追求成功,上進心是社會強加給我們的意志,我們需要承認自己其實很想當失敗者,不丟臉的。
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被別人承認才是。而你能否被別人承認,看的並不是你有多努力。學生再怎麼努力打遊戲也不會被老師承認。更多看的是運氣。為什麼學校不教打遊戲而是教解數學題?沒辦法,打遊戲不如學數學有出息,社會就是這樣規定的,只怪你運氣不好,愛上了打遊戲,而不是學數學。
失敗者造就了成功者,社會需要大量的失敗者和少數成功者(菁英)才能正常運作。成為失敗者就是為社會做出貢獻。
動物是無法理解人類的需求的,因此對動物而言也沒有成功和失敗之分。成功與失敗只是人類的遊戲,我們常談的「成功」是人類編造出來的概念,不是自然的產物。
3.關於階級
舊觀念:
資本家剝削工人,工人很弱小,即使有馬克思主義指導,在當今中國也不可能發生大規模的工人運動,革命前途堪憂。
新觀念:
階級之間是相互合作的,即使剝削和壓迫也是一種合作,自願性遠大於非自願性。
即使受到嚴重壓迫與剝削,依舊有很多不合作的方式,但人們並不願意選擇,因為那意味著他們會失去自己處於受壓迫地位時的利益。更保險的方式是用道德輿論壓力迫使壓迫者改變,這是弱者最有力的武器。
階級沒有高低貴賤,只是分工不同,沒有一個階級的人會絕對快樂。
工人相對資本家的優勢在於更自由,資本家的錢全部投入資本機器中,很難全身而退。看看馬斯克的採訪,因為擔心不能同時救活兩個公司而在鏡頭面前哭得稀裡嘩啦,可他當時手頭至少有八百萬刀的現金啊,有什麼值得傷心的!富人都是被綁住的,而窮人可以隨時換工作跳槽。要善用這種優勢來最大化自己的快樂。
4.關於福利
舊觀念:
多勞多得,向國家索取福利是貪婪的表現。
新觀念:
多勞多得沒有問題,但在分配所得時需要盡量把所有勞動都計算在內。女權運動敏銳地發現以前人們把女性在家庭內的付出視為義務,其實應該將其視為一種勞動,應該給女性特殊的照顧,例如產假、各種補貼等等。類似未被計算的勞動有很多,例如在網路上網暴別人,被網暴者應該受到賠償,例如老師把氣撒在調皮的壞學生身上,壞學生承擔了他的出氣筒的工作,這些都是勞動。所有弱者,即使是流浪漢,都在以這種無形的方式為社會做出貢獻。甚至只要我們的社會還有瞧不起弱者(婦女、小孩、農民、藍領、低收入者、流浪漢)的思想存在,我們就可以肯定弱者必然會遭到歧視。反過來說,他們必然為歧視他們的人提供情緒價值(用來反襯強者的優勢地位,從而更方便社會資源向強者流動),這份情緒價值就應該轉化為福利支付給弱者。所有的菁英都是被流浪漢,甚至被非洲那些窮苦國家的百姓舉起來的,不只在物質上,更是在精神上。所有富人賺的錢,都必然有一部分屬於窮人。這不是施捨,更不是窮人的貪婪,而是這個社會運作的規律所決定的,我們不完全是我們賺到的財富的主人。
所以福利是無條件的,問題只在於如何分配。
5.關於國家
舊觀念:
國家關係到個人的認同。
國家是公民堅實的後盾,國家強大,出國更有面子,有安全感。
國家是暴力機器,奴役人民。
國家由人民組成,要對人民負責。
國家是人民締結的契約,政府與人民都享有權利,也對彼此有應盡的義務。
新觀念:
國家沒那麼重要,國家可有可無,到處漂泊的無國籍人士比你想像得多。
國家是語言和文化發展到某個階段後出現的副產物,是一種遊戲形式,人聚在一起就是為了玩,沒別的。
一個政權不是持續存在的,只不過壽命可能比一般人要長一點罷了,當然也有短命的。
政權倒台以後,並不必然會亂,所有政權都是在亂世中誕生,混亂自然會生出秩序。
所有政權的最初建立都是血腥的、暴力的、非正義的,因此所有人都可以有正當的理由推翻現有政權,當然也有理由維護現有政權。
到底要推翻還是維護,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觀點和理由,在我看來都是同等合理。
重要的不是觀點如何,而是看你怎麼做。推翻政權要殺多少人,維持政權要殺多少人?當人人都關注這些具體的行為,國家本身自然就不重要了,只是一個概念,可有可無。也許一千年以後人類再也不以國家的形式組成團體了,國家這種概念根本就不會必然影響人的認同。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