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為什麼很難?為什麼情感很容易被操控?從邏輯謬誤幫助提升思維能力|瑪力再說
前幾天收到一個觀眾朋友的留言,他說:「瑪力,我是一個會員,在您關於中軸線那期的回复裡與另一個人有意見上的分歧。我忽然想到,您是否有可能做一期主題,是關於政客和政黨是如何利用人們的恐懼來植入自己的理念。比如那個評論我回复的人就有表達類似的觀點:如果不是強力疫情管控,就會死很多人。我認為這種政黨宣傳,針對人們對死亡的恐懼會讓一些人失去批判的思維,輕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尤其是那些本身就缺乏這種能力人,尤為如此,不僅是這個現象,似乎政客都或多或少的喜歡宣揚讓人害怕的東西來實現自己的目的,不知道這個話題是否容易拿來探討,謝謝!」
非常感謝這位朋友的留言和問題,其實他所描述的就是邏輯學中的一種典型謬誤——訴諸恐懼,不僅在政治哲學中,像訴諸恐懼這種邏輯陷阱時時刻刻都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甚至有時候你自己都會無意識掉入這種陷阱中,或者不經意間改變著他人的決定。那這種謬誤有多麼的迷惑性,遇到這種事情,我們能如何快速識別並有效反擊呢?今天的視頻就是幫你解決這個問題,請一定要看到最後。
Hello大家好,我是瑪力,這是一個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頻道,每一期我們將結合一個政治經濟案例,探討下它背後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維度。
說起訴諸恐懼,可謂是人類在溝通中與生俱來的一項基本技能。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們來先來看一個視頻。
雖然這個廣告現在看起來有點誇張和雷人啊,但它運用的原理就是典型的「訴諸恐懼」或者「訴諸焦慮」,先告訴你一件非常可怕的事實或者你忽略的事情,然後將這個事情的危害放大,引發你的恐懼感和焦慮感,正當你無所適從的時候,突然告訴你我們的產品就是幫你解決這個問題的,從而達到推銷自己產品的目的。細心的朋友可能發現了,我在開頭其實就用了這種話術來增加本視頻的吸引力,很多YouTuber也很喜歡這樣說,比如某種英語的學習方法是錯的啊,某些生活習慣有問題啊等等,這在商業廣告中是一個常用的技巧和手法。至於他們說的到底對不對,其實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了。所以,至於本視頻分析的對不對,我先不評價,看到最後你自然有自己的判斷了。
那訴諸恐懼到底是怎樣一回事,我們不妨先回到這種邏輯謬誤的根源上來說明問題。所謂「訴諸恐懼」本質上屬於「訴諸情感」的一種,在邏輯學中是一種非形式謬誤,所謂「非形式謬誤」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不講邏輯關係的錯誤,而是投機取巧的的把你帶偏,簡單來說就是不講道理,關鍵你還很難發現。而「訴諸情感」就是利用人性的弱點,讓你心甘情願聽他的一派胡言。我們再來看一個例子。
看完這個廣告,大家應該能get到什麼了吧。現在我們都知道三鹿奶粉是個黑心商家,但是當年他的廣告可是很走心的哦。我們來簡單分析下,什麼吹噓品質這些我們先不討論了,他有個關鍵字是「兩千萬媽媽的選擇」,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訴諸情感」中的常用伎倆「訴諸大眾」。 「訴諸大眾」就是利用了人們的從眾心理,在不知道這個產品到底好還是壞的時候,告訴你有很多人都在用,有這麼多的媽媽都選擇我們的產品,你還不放心嗎?這裡面的邏輯漏洞就是,就算他說的數據是真的,用的人多就說明東西好嗎?這些人選擇的標準是什麼呢?如同我們在網上買東西,下意識會去看評價高和銷量高的產品,而且算法也會給我們推薦這些權重高的商家。在中國的信用體系中,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有刷單這種操作,但我們還是更傾向於銷量高和評價高的產品,這就是一種典型的被訴諸情感了。
為什麼情感這麼容易被操控,還是要從人本身的特質說起,大家都知道人是一個複雜的動物,而人的大腦則是一個複雜的CPU,沒有人敢說自己是完全的理性的,人的一生就是在理智和情感的對抗中逐漸長大和成熟。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情感是生物體與刺激相互作用的導體。也就是說情感是受到外力刺激的產物,我們會高興、悲傷、恐懼、羞愧、憤怒...這些都是跟我們長期接觸的外部信息刺激相關,久而久之這些刺激會讓人形成一種生理反饋,通過分泌多巴胺、內啡肽、腎上腺素等物質給大腦不同感受。對於大腦來說,這些感受基本上都是被動生成的,並不需要消耗大腦太多能量,對於大腦這種人體最懶的器官來說,能不消耗就不消耗能量,能待機絕不超頻工作。所以,對於一般人來說,理智在和情感的對抗中往往處於下風,因為,情感代表著習慣,理智代表讓大腦脫離舒適區。
然而,在訴諸情感的表述中,往往就是訴諸者有意或者無意的給予對方刺激,讓對方喚起對某種情感的反應。如果你想讓對方站在你的立場,可以喚起對方的的正面情緒,比如討好、讚揚、憐憫等,也可以喚起對方在其他立場的負面情緒,比如恐懼、厭惡、仇恨等。一般來說,喚起負面情緒會有一個看似合理的事實或者證據,特別是如果你要讓一個人在相信一個新的觀念,這樣做就會顯得更有說服力。比如開始的例子中,女人胸小是一件多麼丟臉和掉價的事啊,畫面中採訪了很多路人大家都這樣認為,這裡同時運用了訴諸恐懼和訴諸大眾兩個伎倆,加深了事實的可信度,讓人產生焦慮,這裡的新觀點就是居然還有一個東西可以不用手術就可以豐胸,從而讓本來就自卑的女士加速購買這種產品的衝動。
回到開始那位觀眾提出的問題,在現代政治宣傳中,政客們對於訴諸恐懼等情感因素的方法可謂是拿捏的死死的。我們以中國為例,所謂「落後就要挨打」,「有國才有家」,都是訴諸恐懼的代表,這個跟中國人傳統的二元價值論有著深刻的關係。比如「落後就要挨打」理論,就是把人類社會簡單歸咎與原始社會的叢林法則,這就是典型的二元論。這裡面的負面情緒就是人們對於戰亂的恐懼,對於資源稀缺導致貧窮的恐懼,從而讓人們支持軍費的開銷,甚至迷信軍事力量強大是國家安全的唯一保障。而在現代的幾場戰爭中,你會發現,反而是某些方面的弱者發起的,日本人覺得自己的自然條件不好所以需要更多的領土,德國人覺得自己的血統被污染所以要滅掉猶太人,俄國人覺得北約把槍砲架到家門口所以要收了烏克蘭。總而言之就是本民族最苦難——訴諸恐懼,本民族最牛逼——聽我的就有解決辦法。但仔細想想,現代社會中強者一定就要掠奪弱者的資源嗎?為什麼強者就不能幫助弱者呢?那為什麼我們還要倡導尊老愛幼呢?為什麼還要攻堅扶貧呢?為什麼還要共同富裕呢?這豈不是和「落後就要挨打」完全相悖嗎?所以,多想一下,這些邏輯謬誤就會不攻自破。
我們再以疫情為例,在武漢最初發現的時候,官方不停的闢謠,看似是緩解恐懼,實則是訴諸了恐懼。首先,病毒傳染是事實,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是不可避免的,那唯一的辦法就是陳述事實,緩解恐懼和焦慮就行了。結果先解決通風報信的人,傳喚、訓誡並發出公告,看似穩定了社會恐慌情緒,實則加深了人們對於傳遞消息就可能被抓的恐懼,處於本能的求生欲,自然大家就變得畏畏縮縮,不知所措,從而達到紙面維穩的效果。等疫情真正爆發的時候,卻又大肆宣傳防疫政策和法律責任,再次訴諸了國家機器對於公民的恐懼,再加上不停渲染國外疫情的感染情況,使得人們只能認可現有防疫政策和提升優越感。對於新型傳染病來說,在早期人們並不了解的情況下,適當的訴諸恐懼,讓人們遵守社交距離措施和接種疫苗,甚至呆在家中是可以起到警示和預防的效果。在公共衛生領域也是一種普遍的策略,比如在19 世紀末20 世紀初,把性感女士配上骷髏臉,暗示年輕士兵們不要去尋花問柳,以免傳染梅毒。二戰之後,公共衛生討論就開始以流行病數據主導了,有沒有傳染性、死亡率如何,通過臨床實踐和數據一下就能看的出來,特別是現在的大數據時代這個還是問題嗎?所以,誰才是第一防疫失敗國,查查數據自然就清楚了。
我們再次回到訴諸情感的話題上,2000年,劍橋大學出的一份「情感對於信仰的影響」的研究報告指出,操弄情感可能是塑造態度的關鍵,特別是在政治宣傳中,利用情感塑造態度很普遍,從情感的角度來描述個人、團體或議題,或將這些事物描述為在情緒性的事件中出現的事物,會激起情感,並將相關的信念有效的傳遞給受眾。比如一個會演講的政客絕對是一個訴諸情感的高手,當需要鼓動群眾支持你或者乾某件事情的時候,一通激情澎湃的演講絕對是一個必要手段,從丘吉爾到羅斯福,從希特勒到普京,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除開意識形態的區別,他們的共同點就是能迅速的抓住民眾的敏感的神經和痛點,比如愛國主義、英雄主義、正義感、民族危難等,從而強化這種情感,讓人熱血沸騰的想跟你大干一場。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政治是避免不了訴諸情感這種手段的,比如西方國家的選舉中辯論環節,在進行了一堆擺事實講道理後,在最後就是展現候選人各自訴諸情感技巧的時候,你可以喚起你最想爭取的人共鳴和基本利益,甚至候選人互相揭短。作為選民你完全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去選擇你支持的候選人,也同時給了選民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機會。有句著名的話就是不要看這人說了什麼,而要看他做了什麼。這個本質上和法庭辯論最後的總結陳詞是一個道理,在進行事實和邏輯分析之後,辯方律師往往會強調當事人的遭遇,從而喚起陪審團和法官對於當事人的同情,達到維護當事人利益的目的。
所以,訴諸情感這種方式,到底有有沒有謬誤,關鍵是看在議題本身上和個人情感有無關聯,和你利用別人的情感動機和目的是否有道德背書或者有益於對方。比如牆內經常嘲笑澤連斯基是個喜劇演員,他怎麼能當總統,就是個訴諸荒謬的情感謬誤,在中國人的認知裡面,沒有從政經驗的人是不可能當官的,但在全世界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裡面,年滿18歲的公民就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所以這種看似的荒謬是不成立的。又比如,「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和「某某黨是人民的大救星」這兩句明顯矛盾的話可以出自一個黨派的宣傳,長期以來還會覺得毫無違和感,就是利用了訴諸情感的手段,讓人們掉入一方面想要自立自強,一方面又依賴他人的情感需求的雙重邏輯也渾然不知,以達到消滅政敵和提升執政合理性的目的。
總而言之,訴諸情感特別是訴諸恐懼是個技術活,在現代社會中也是人們為達到目的常用的一種營銷和宣傳手段,對於普通人來說,保持一顆懷疑的心和訂閱瑪力的節目,是有效避免被忽悠的基本方法。我在很久之前有一期節目中以中國某著名情感專家為例,揭示了這種偽邏輯鏈,我們一起來欣賞下吧!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