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他們發掘沉船時

替替 No.4
·
·
IPFS
·
是追溯,也是重塑。

>聖何塞

上世紀八十年代,聯邦《廢棄沉船法案》還沒有頒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還沒有開始系統的水下遺跡保護,treasure hunters自由地潛泳在海面之下,尋找那些失落的珍寶。

但海洋之心畢竟只是難得一遇的傳奇,海水下更多的是已經散架的船體,附著層層水垢的破碎陶瓷,海洋生物快活地穿梭在腐朽的木構之間,只有銀幣還勉強看得清刻印的痕跡……尋寶者只能通過僅有的線索去辨識這些面目模糊的船隻,São José號便是其中之一。


São José號是一艘運奴船。所以這個故事和寶藏無關,它指向的是沉重的歷史。 1518年8月,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簽署了一項允許奴隸船直接從非洲航行到美洲的法令,開啟了大西洋貿易的另一個階段。 [1]從最開始的運送棉花、茶葉、瓷器,到後面運送槍火和人——在當時的貿易者看來,這些只是人型的貨物。十七到十八世紀,大大小小的船隻穿行在大西洋間,絡繹不絕,熱鬧非凡,對於財富的狂熱和巨浪一起翻湧著拍打在船體上。

據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 DATABASE, SLAVEVOYAGES.ORG; SLAVE WRECKS PROJECT, SMITHSONIAN-NMAAHC; ECU MARITIME STUDIES的數據,到1866年最後一次關於跨洋運奴船的記載為止,大西洋上共有36000餘次的運奴航運,其中近一千艘船消失在海面上,有記載的死亡人數達到1309000人。


São José號屬於黑奴販運最猖獗的時代。 1794年12月3日,它從莫桑比克南下,計劃的目的地是巴西的Maranhão,船上裝載著512個莫桑比克黑人奴隸。過往的船隻一般都會在灣角休整,這是非洲大陸的南端,在前航海時代是歐洲通往東方的必經之地,因為承擔了為貨船提供補給的職能,四方來客在此處匯聚,城鎮開普敦逐漸發展起來。

然而它的運氣不太好,12月27日,從開普敦駛出後沒多遠,就因為撞到了海底礁石沉沒了,這次沉沒在法律文獻和貿易文獻中均有清晰的記載,由於沉船地點離海岸並不遠,所以船員和接近半數的船上奴隸都活了下來。我們現在已經很難想像,當海水灌進船艙的時候,這些擠作一團的戴著腳鐐的黑人要經過怎樣痛苦的掙扎,才能找到船艙的出口,獲取一口新鮮的空氣。而即便是死裡逃生,等待他們的也不是自由——活下來的船員以及船老大還得面臨法律責任的裁決以及剩餘“貨物”的分配問題。根據文書記錄,倖存的黑人被繼續販賣至巴西的糖廠,這一輩子再也沒有回到故土的可能。


——所以這並不是那種帶著傳奇和神秘色彩的海難,這更多的是一個冷酷的法律經濟問題。


>下潛

2008年美國國家博物館發起了一跨國的研究計劃Slave Wrecks Project,尋找並記錄殖民時代的運奴船。 2010年,SWP在南非的開普敦檔案館中發現了船長關於São José號失事的記錄,又聯想到80年代尋寶者的報告,基本上確定了沉船的位置和身份。隨後他們開展了發掘工作, 2014至2015年,第一批文物被帶到水面上,包括鐵壓載物和木材。利用CT掃描和X射線技術,發掘人員在沉船現場還發現了鐐銬的痕跡。

而發掘者中,除了專業的考古技術人員,還有一批潛水員,這些潛水員多是美國非洲人,在DWP項目中接受了專業的潛水培訓。


DWP(Diving With a Purpose)是一個專門進行潛水員培養及實行非洲沿岸沉船發掘的項目, 2003年由National Association of Black Scuba Divers (NABS) and 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 (NPS)的成員成立,已經培訓了超過500名潛水員,組織的宗旨是,幫助這些黑人尋找他們自身的歷史,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


這些潛水員,或許是因為偶然的契機參與進來,但都在發掘中經歷了相同的體驗——對他們來說,下潛、發現、發掘、記錄的過程是記憶和悼念那些已經逝去的無名者的過程。潛水員在近距離接觸遺址的過程中感受到了某種安慰,廢棄的沉船,逡巡其間的魚群,人被海水溫柔地包裹著,本能的情緒會更加容易被激發出來。一位名叫Kamau Sadiki的潛水員這樣講述他的感受:“It was like you can hear the screams and the hollering and the pain, and the agony of being on a vessel in shackles, the sinking and breaking up in the sea, You know, in scuba diving we wear a mask, and sometimes they get foggy. But mine got wet from tears.” “你好像可以聽到尖叫聲,叫喊聲和傷痛,以及戴著鐐銬在船上的痛苦,在海中沉沒和破裂,你知道,在潛水中我們會戴著面具,有時他們會變得霧濛濛的,但我的會被眼淚浸濕。“


而對他們來說,這種接觸的過程也是找回某種認同和歸屬感的過程, DWP的董事會成員Albert Jose Jones說:“每次你下船,你都會意識到兩件事:一是你的祖先可能在船上,二是你有一段自己的歷史。你的歷史不是從美國海岸開始的,不是從奴隸制開始的,你的歷史始於非洲,始於時間的開端,文明的開端。

”潛水員塔拉·羅伯茨是一個美洲黑人,在過去的歲月裡,她一直覺得自己是一個“世界公民,像一片漂浮在風中的樹葉,無根,未繫泊。 ”在這段漫長的旅程中,她一直在尋找著關於自身歸屬的答案。DWP的首席指導KAMAU SADIKIDWP說:“與你的祖先聯繫是一件充滿力量的事情。如果你打破了這種連接,你就會迷失。 ”


>歷史

在這裡,發掘者與被發掘者產生了奇妙的連接。水下的沉船中屍體保存的機率幾乎不存在,而就算屍體保留了下來,也很難去追溯他們與這些莫桑比克內陸地區的無名者之間的親緣關係。所以這樣的連接,更多是像徵意義上的—— “他們”就是我們的祖先,因為他們經歷了一場深重的,族群意義上的災難。而這場災難,在經過了漫長的歲月之後依然影響著這個族群的所有人。


2015年,鐵製壓艙石和木製滑輪塊等遺物相繼在Smithsonian museum展出,博物館的創始董事Lonnie Bunch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展覽的目標是創造一個令人回味的空間,這些標誌性的作品幾乎就像宗教遺物一樣。“策展人Paul Gardullo則說道:來自São José的遺物會將奴隸制的“宏大歷史敘事”個體化,然後講述一個完整而復雜的奴隸制故事。 [2] 6月2日的紀念儀式則近乎宗教典禮,發掘者將莫桑比克的土壤莊嚴地放置於沉船的遺址上,以紀念那些失去生命或被賣為奴隸的人。 [3]


開普勒是南非洲最現代的城市,在人群的混雜下,在世界秩序的重新構建下,經歷了種族隔離時期,貢獻了一個人類文明標誌性的革命家;而整個非洲,在不斷地為這種隔離政策的後遺症付出代價。

最近讀Trover的born a crime ,他用輕鬆活潑的口吻講述著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時光,那些情節巧妙的故事,是歷史之荒誕性的微小一筆。書中追溯童年的過程,也是追尋自己來處的過程,如他所說,生長在種族隔離時代的混血兒,其出身本身就是罪行。

在São José的故事中,阿爾比·薩克斯(Albie Sachs)法官也是參與者,他是曼德拉任命的憲法法院法官,一生都在為反種族隔離而鬥爭,曾流亡莫桑比克多年。現在他回到了故鄉開普敦的克利夫頓海灘,他的住所就俯瞰著聖何塞的殘骸遺址。 Sachs法官也參加了撒播土壤的儀式,而他想要在此處建立一座紀念碑,以在這個街區重新喚起地下遺產的價值。 [4]


>追溯即重塑

象徵主義的考古學家追求景觀的象徵性和美學性,人類共享著本能的身體經驗,所以理解是有可能的,而理解的前提是在場。在具體而真實的海面上想像歷史,它曾經被文書資料所記錄,現在被水面下的沉船所見證,而只有靠近它,撫摸它,想像自己置身於兩百多年前的現場,在黑暗潮濕的船艙裡吞吐海洋的鹽味,我們才能理解他們。

在以往的發掘經驗裡,遺址總是客觀的研究對象,是等待著我們拂去面紗揭露本原的“客體”,它沉默不語,從來不講述自身。但遺址畢竟是一個整體的環境,人身處其中,會感知到四周飄搖的樹木,不間斷的蟲鳴,會看到草叢裡跳動的螞蚱和慌忙的螞蟻,在觸碰陶片的過程中也在被陶片所觸碰,凝結了精緻配比的原料與恰到好處的火焰的器物,實則擁有著自然的靈氣,更別說那些肉身不存的慘白骨骸了,他們曾經和你我一樣生老病死,和我們一樣有過快樂和憂愁,而現在,他們在九泉之下與蚯蚓和大地交流。

這一切會影響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進而影響我們的解釋。


遺址不僅是一個發現的場所,也是一個記憶的場所,遺址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紀念碑。在São José這裡,我們看到一個連接了不同大陸,不同人群,甚至是不同時間的節點,無數的歷史和故事在這裡生髮,碰撞,虯結,它同時裝載了歷史的宏大和個人的細瑣,

發掘者在這裡想像他們祖先的遭遇,這種悲痛與他們自身的漂泊感連接在一起,這是考古中的思鄉症,而發掘竟然奇妙地成為了一個治癒的過程。


我想,在一個所有歸屬感都垮下來的時代,我們仍然能夠在某件事物上找到自己的來處。發掘,將找尋的過程實體化和具身化,同時讓我們表達著自己的主體性。不要放棄它,也不要低估它,最重要的是,不要忘了去感受。


[1] https://www.history.com/news/transatlantic-slave-first-ships-details

[2] https://www.washingtonpost.com/entertainment/museums/humble-objects-that-tell-a-powerful-story/2015/05/30/e5dbd9fc-062f-11e5-8bda-c7b4e9a8f7ac_story.html

[3] https://www.si.edu/newsdesk/factsheets/history-so-jos-slave-ship-and-site

[4] https://divingwithapurpose.org/albie-sachs/

題圖:pixabay @graham5399


這篇是因為之前在國家地理上看到一篇講述聖何塞及項目潛水員故事的報導,很受觸動,所以想著自己找找資料整理成文,作為介紹和分享。大部分資料也是來自於這篇文章,指路👉National Geography: The search for lost slave ships led this diver on an extraordinary journey.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history/article/a-divers-hunt-for-lost-slave-ships-led-to-an-incredible-journey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