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停一下,终于还是离职了

替替 No.4
·
·
IPFS
·
我的解放日记。

到了该写总结的时候了。

离职嘛,大抵都是同样的流程,直系领导聊,hr聊(我司因为太小没有hr一职故而这一流程省略),和比较亲密的同事聊,和大老板聊——在聊天的过程中重复表达自己的心路历程,在“完全交付真心”和“还是不要过早透露计划”之间摇摆,于是话语也变得含糊,用“想要尝试些不同的东西”、“想要提升自己”诸如此类的言辞来解释(这么说总没错),然后在这正确但空洞的表达中离原来那个自己越来越远,有的时候甚至卡壳,“我为什么辞职来着?”

这份工作值得从头好好讲一遍。


去年年初的时候,毅然从南方沿海某事业单位辞职,原因是“忍受不了体制内做事的方式”,“对中国未来的处境深感担忧”(后来每次看到地方财政吃紧以至于发不出职员工资的新闻都会有一种卑鄙的庆幸)。其实直接原因是当时野外发掘的工作告一段落,我们都回到了单位办公室,专业上的事务并不多,领导可能也觉得我是个女性,于是想让我多接触些办公室文职的活,”在这个岗位,以后这些事情是难免的。“奠定了我对于未来想象的基础——彼时,我每天要赶在8点半之前坐40多分钟的公交车到单位,基本上没什么活,在持续了半个月每天坐在座位上读书的生活后,我想,怎么着也得走了。

后来每每将这件事说给现在的同事,他们都要作惊讶状——你这个叛逆的人。潜台词是,你现在后悔了吗?


这份工作倒是和我的专业方向以及兴趣爱好完美契合,文旅也可以算是当下的热门行业。我每天的工作是联系那些可以讲解的老师们(研究员、大学教授、高级导游),包装一个研学活动,带着大家去看城市里的文物遗存,寻找一些与历史的衔接。可以想见,我们的客户多是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有闲有钱的城市中产们,毕竟比起传统的旅游团,我们的价格并不低。

也经历了一些加班到九点,被领导push,为活动招募焦头烂额的时光,但是毕竟不是多么复杂的工作,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调整和适应后,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可以有规律地设计和执行活动,虽然每个周末都会有乱七八糟的意外出现,也渐渐学会了说服自己,像毛姆说的那句,打翻了牛奶,哭也没用,因为宇宙间的一切力量都在处心积虑要把牛奶打翻。——只要把意外当作是常态,就不会对完美有不切实际的希冀。

这份工作也确实影响了个人的一些兴趣爱好。以前出去旅游,虽然也爱逛博物馆,看人文遗存,但现在多了打卡的心态,总是想要用最短的时间走遍国保单位。老城的庙观和佛塔,沿江西式的近现代建筑,古桥,碑铭,名人故居,旧日的城门,围绕着一个和车水马龙完全不同的世界,虽然在大部分城市里,新与旧在物理空间上交融在一起,但你仍然能从地图上轻易勾画出旧城的轮廓,比对着上世纪初泛黄的老照片,想象自己穿越回那个草木枯朽,人们骑马而行的王朝末年,寺庙同时拥有破败和精致两种气质,也同时拥有着上层的供奉和底层的祈愿。

很难说清这种对于”古旧“的怀念来源于哪里。读书的时候,我习惯用学科的思维看待过去,历史是不同物质的排列组合,被分成A组、B组、C组,不同组别有不同的描述,精确到腹部和底部的直径,口沿的弯曲度,以及材质中微量元素的比例;历史也是山川和政治的相互角逐,什么样的土壤和地形容易发生农业耕作,王朝如何利用道路和交通施行统治,繁冗而复杂的官僚体制是理解政治的钥匙……我对于这漫长过去遗留下的”景观“其实兴趣不大,也没有自己一定要去现场看一看的执念。

但这份工作,说白了就是要说服别人,你得去现场看看。


所以在这里,历史开始变得浪漫。你要去龙门和云岗石窟看北朝异彩纷呈的民族大融合,你要去新疆看早期丝绸之路上佛教徒的苦行与虔诚,你要去山西看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是如何朴实而又大气磅礴,你要到佛罗伦萨,看文艺复兴如何像上帝的灵光闪耀于人世……世界那么大,你真的看懂了吗?

能够说服别人的人,一定是自己本身就带着期待和想象的——这也是我,以及我的同事们的特质。我可以毫不费力地提炼出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坐在我旁边的同事Y痴迷于在论文中找自己的讲解思路,大部分的同事都曾游历大江南北,在假期钻进博物馆里,并且拍得一手好照片——每个人都是I人,都有自己的小小世界可供沉溺。说实话,这份工作薪资并不高,所以完全有理由认为,大部分是凭着热爱在付出。

久而久之,也渐渐说服了自己,要亲自走到那些”景观“中,用身体感受阅读所感受不到的东西。于是,在周末跑遍了西湖的群山,去上海记录每一幢有故事的建筑,在南京citywalk,逛以前甚少留意的老门东窄长的巷子……重新开始看中国的石窟史,努力分辨造像的名字和装束,几次拿起中国建筑史,但终于还是臣服于佶屈聱牙的术语。前述的打卡式旅行越来越多,相机里留下了很多很多景点遗存和文物的照片,对于远方有了另外一种想象。

而我深知,对这个世界如果只拥有一种理解方式,那必然是危险的。


说回到离职,大概也可以列出很多的原因。工作毕竟还是工作,脑海中的东西天花乱坠,落到现实里就只能是琐碎和重复的日常,或许就是因为两者之间的落差越来越大以至于到了不可接受的地步;远方的吸引力太强,终于还是下定决心给自己放一个大假,去尝试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在旅途中思考和写作。因为仍然没办法接受人要上一辈子班这个事实,因为重复的当下比不可知的未来还要可怕,因为我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待太长时间;每一种说出来,都不是那么笃定,所以我才会在那么多次的交流之中,多次犹疑以至于失语。

我很喜欢我的同事,所以面对她们的询问,我也真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直系leader在我提离职的当天找我聊,我当时还沉浸在终于提出来的紧张和激动中;在常规的问询”考不考虑换岗“”是不是薪资不满意“之后,他也表示了理解,年轻人仍然应该出去走走。

而工作交接部分我甚至体会到了某种很久没有感受过的”价值感“,这份工作其实并不复杂,只是要操心的地方比较多,我将所有事项列出来,交待给后续要接手的三位同事(!),也提出了一些对未来工作内容的考虑和建议,小组中的leader屡次夸赞,你考虑得很细致,你对于内容的感知很敏感。小组的成员则屡次感慨,唉没有你该怎么办呀!我觉得有些悲哀,一个人对于自身工作中被需要的感觉竟然是到了交接工作的时候才产生的,这确实是一种虚荣心上的满足,如果我在以往的工作中持续有这样的满足感,或许也还能支撑着做下去。

而和boss的聊天则让我有些不知所措,让我意识到”离职“其实也隐含着别人对你的期待。当我说我想要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的时候,大家会默认好像歇息个半年,就真的能找到了,我要在和世界交战之后铩羽而归,带着胜利的冠冕和一个更加稳固和丰富的内心。他可能是真诚的,期待我能找到更好的自己,我又惊讶又抗拒,表面上点头答应,其实很想说,我已经不想再迎合任何人的期待了。

最后一天和同事们吃了两顿饭。午饭和几个玩得比较好得同事,包括之前提到的Y,一直像个姐姐一样的H以及同一个小组的X。

Y是天然会带给人亲近感的那种人,当我说同事们都是带着热爱在工作的时候,其实主要指向的是她。北方人的爽朗性格,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会滔滔不绝。她的本职工作是传统旅行社里的计调,因为对文旅行业感兴趣,主动提出做面向孩子的研学活动。一年多以来,一直兼任着境外的游学计调和亲子活动的产品经理。

我很佩服她在本职领域的专业性,更佩服她走出舒适区的勇气。这家公司毕竟以境内游学为主体业务,境外并不成气候,诸多事项要操心的更多,而且利润空间也并不大;而亲子研学这一模块,也只是她一个人在撑着,公司并不能提供给她太多的资源,反而还要催促她为什么产品产出的量不多。我就坐在她旁边,有时候能感受到她的心力交瘁。

本来我以为她想要做亲子研学是因为喜欢和小孩子打交道,在饭桌上才知道,她其实想要自己做讲解,但因为面向成人的讲解需要丰富的知识储备,她并非历史专业出身,能够提升的也有限,综合考虑下选择了面向孩子。

我这才恍然大悟,现在的坚持都是基于这个明确的,以热爱为驱动的目标。她说,自己最喜欢将相关论文梳理一遍,提炼观点并转化为自己语言的过程。其实我们挺相似的,只不过我选择了转化成文字,她选择了转化成讲解稿。

H以细心著称,这个行业需要应对那么多的突发情况,细心是有效预防意外发生的前提。她来自洛阳,这个千年古都可能为访古爱好者提供了天然的场域,以至于理工科出生的她依然可以在这个行业扎实地坚持下去。

X和我年纪相仿,因为同在一个小组,所以受我离职影响最大。X对这个领域其实没有兴趣,她从前司压抑的工作环境离开,现在的薪资虽然不高,但好在不怎么加班。或许工作内容并不是她最关心的事情,所以即便她一次次说着“怎么办”,我也还是相信她能够应对后面的工作。

几个人在饭桌上,最容易聊high的莫过于吐槽领导;我们回忆起之前在公司里兴风作浪将所有人搞得不安宁的领导,聊起现在公司的几个看起来非常不靠谱的合伙人,又八卦着领导们幼稚且下作的商业手段,总结起来就是,公司要完。

我们都不是那种喜欢拔高价值的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做事,所以对于那些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有着共同的厌恶。而文化行业嘛,虚张声势的人总是层出不穷,有的时候我分辨不清,到底这只是他们为了赚钱而包装的一套说辞呢,还是他们自己已经被这套说辞说服了呢?又或者是,作为领导,他们必须要用一些悬浮的东西来凝聚整个公司呢?


晚上,和一位一直对我很好的前辈姐姐Q吃饭,而这位姐姐,刚好就属于我们中午大力吐槽的“领导”群体。

Q一直以来不掩饰对我的欣赏,在她的眼中,我就是“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标准学霸(她的误解!),她会积极帮我申请外出带团的机会(在她眼中,又可以出去玩又可以赚钱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她知道我喜欢喝咖啡后会特意带咖啡豆给我,也许是优渥的条件给了她无条件帮助他人鼓励他人的勇气,而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份有些承担不起的期待了。

吃完饭回来,已经是十一点多,暑热还没有退散,我骑着单车在杳然无人的街道上穿行,心里有些失落,可能是因为告别,也可能是因为饭桌上的对话。

这段对话可以被分为四个部分,第一part,她依旧表达了对我的欣赏,也表示丝毫不意外我要离职的决定,“你在这里确实是大材小用了。” 第二part,她解释了公司现在要做的事情,在我陈述了当下有些业务我已经兴趣不大之后,她从商业的角度分析,要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他们需要什么服务,”我们的客户都是年纪比较大的中年人,他们的文化需求,作为一个年轻人确实是很难去理解的。“第三part,她从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给了我一些工作上的建议,比如学会表达需求,比如要学会理解领导的想法,我印象最深的是,她说你要学会向上社交,要和那些比你优秀的人接触。”不要和那些还不如你的人交往,很多事情也只是站在一个非常狭隘的角度自以为而已,这样下去会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法提升。“她继而说,”当你看待领导的决定的时候,你要多从他的角度思考,他所知晓的信息和眼界,一定是更全面的。“我当时心里一惊,感觉每一句话都是在隐射中午饭桌上的吐槽。第四part,她表达了对于后续关系的维持,公司的线上课程也会继续为我保留权限,甚至如果我的房租到期了,完全可以去她那里住。

层层递进的表述,让人深感,原来说话也是一门艺术。

我打电话给朋友,因为我不知道如何去解释心底的这份空荡荡的失落,我一开始甚至不知道要如何表述这件事,几度语无伦次,但是通过慢慢梳理情绪,还是得出了结论。

离职的过程虽然漫长,但真的离开了还是需要心理上的适应;才恍然意识到,与这些可爱的人确实是不会再有更深的交往了,和当初毕业时刻一样,明明也是非常能聊得来的朋友,天各一方之后就没有了再次联系的需求和勇气,而此刻尤甚的是,将这种关系定义为友情也让人怀疑。在吃这顿晚饭之前,我其实是期待能和Q有更多工作以外的平等的交流,结果却仍然陷入了前辈和晚辈的关系窠臼之中,也意识到,即便是这样大的善意,也掩盖不了我们本质上的不同,她或许是在以一个上位者的姿态,真诚地给出自己的惊艳和建议,但我毕竟已经不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了,我需要的是理解。


看到铺天盖地的“大环境不好”时也会焦虑,但是一想到生命本来就是用来体验的,也就无所谓了。离职的inspiration已经在上一篇谈过,不管怎样,这漫长的离职总归是结束了。穿越阈限,人会抵达另外一个过程,如何经历这个新的过程,才是当下最应该考虑的事情。


CC BY-NC-ND 4.0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