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浪漫,拉赫曼尼诺夫。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
·
·
IPFS
·
身为乐海须弥中的渺小芥子,更犹如浩瀚恒河沙中的一滴水,音乐的无限与无穷,方能衬托出人类之不足与欠缺。

「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已然足够。然而,只用人有限的生命去拥抱音乐,却是不够的。」

「神之浪漫」,拉赫曼尼诺夫(Sergei Vasilievich Rachmaninoff,1873-1943),揭开4月序幕的寿星。

西元二十世纪古典音乐「现代浪漫主义」时期的重要旗手,也是当代数一数二的钢琴巨匠和指挥大师,更是捎来深情旋律、扣人心扉的俄国作曲名家,拉赫诞生于昔日俄罗斯帝国西北部古城大诺夫格罗德(Novgorod)的地主贵族之后,父母亲也都是业余的钢琴家…4岁接触钢琴,自小接受母亲启蒙与严格训练的他,童年时虽逢家道中落,但藉由其优秀的弹奏技巧,西元1882年顺利进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3年之后更成功获得引荐,前往莫斯科,进一步在兹韦列夫(Nikolai Zverev,他的另外一位得意弟子为史克里亚宾)门下修习更为艰深的琴艺…

据传拉赫本身罹有家族性遗传的内分泌失调症,也就是「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故手掌张开后的宽度异于常人,亦让他坐上钢琴演奏时得以轻易跨越「十二度音」,成为了极为罕见,能够将缺陷转化为优势的奇才。

西元1892年,19岁的拉赫以第一名的最优秀成绩自「莫斯科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各式作品也纷纷受到乐坛青睐,看似平步青云般,踏上了被寄以厚望的专业作曲家之途…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短短五年,投入万般心血谱曲的《第一号交响曲》(Symphony No.1),首演当天竟全然毁在登台指挥的状况不佳(包括前一晚的酗酒!),以及乐团各声部间的缺乏默契与失衡;虽然说,演出失败之际,他的交响曲依然赢得部分乐评的肯定,认为拉赫的实力被听众低估了。但在大多数媒体的冷嘲热讽之下,即便主要问题不在自己身上,却逼得求好心切的拉赫完全崩溃…

出师不利的拉赫,承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更因此罹患了极为严重的忧郁症!失眠、厌食,更像是染上了音乐人最惧怕的「作曲失忆症」 !完全无法提笔创作,脑中尽是空白一片,仿若绝世武功被废,招式全数遗忘的高手,眼下更是落魄失魂,像跌落了深峻幽谷,伸手不见希望的光芒!

万幸地,透过身旁朋友的转介,拉赫认识了专业的心理治疗师达尔(Nikolai Dahl),透过在暗房中的自我催眠疗程,日复一日的深度对话,拉赫在医师的引领下,试着去重新了解自己,努力克服过往内心所堆砌的层层障碍;医师更不断适时激励他,即使身处黑夜,也应当相信自身所蕴含的能力,总有一天,必定要重新拾起作为音乐人的信念...

待内在医治的过程接近末期,拉赫终于摊开了尘封多时的五线谱,着手谱下了他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2 in C minor)…

西元1901年11月,逃避舞台多年的拉赫,再次站在观众面前,以担任钢琴主奏的身分,搭配交响乐团,首演将标题献给达尔医师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在壮阔磅礡又时而意境优美的旋律中,俄罗斯北国乐风的极致浪漫与末世来临的挣扎相互激荡,足以震撼了无数爱乐者的耳目。这次的演出大获成功,不只雪耻先前的失利,还造成了俄罗斯艺文界一度难得的轰动!原本不看好的舆论也为此深深陶醉,还直称拉赫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可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钢琴协奏曲」!与西元1875年完成的柴可夫斯基(Pyotr Ilyich Tchaikovsky)《第一号钢琴协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No. 1)并称俄国钢琴音乐的「日月才子」。

击败忧郁,重返巅峰,赢得广大名声与崇高地位的拉赫曼尼诺夫,在西元1909年秋季出访美国的前夕,则是完成了预定将于纽约首演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3 in D minor)…

接续着《第二号钢琴协奏曲》蕴含的深情,作为新大陆献礼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再一次引起听者们内心小宇宙的共鸣,亦深刻感动了北美乐界!

看似朴实无华的起手式,实际上乃考验着钢琴演奏家艰深无比的琴艺与识曲内涵,也正诉说着每个人心中难以言喻的一切情愫!在美国主流媒体的极力渲染与高度评价之下,拉赫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获得了「钢琴协奏曲之王」的封号!勇夺西元1996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男主角宝座的音乐电影巨作《钢琴师》(Shine),戏如人生的高低起伏,片中的主题音乐,是的,正是拉赫的《第三号钢琴协奏曲》。

几年之后,随着帝俄陷入治理危机,社会主义派人士的无产阶级革命一触即发,西元1917年间,拥有昔日权贵世家身分的拉赫为避免卷入无谓的政治斗争,因此透过海外公演的机会提前离开俄罗斯,借道瑞典,前往政治相对安定的美国定居…后来即使重返欧洲,多次受邀进行巡回演出,但拉赫却从此不再有机会踏上祖国的土地了。

西元1931年,拉赫于瑞士购入别墅,完稿今日吾人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Rhapsody on a Theme of Paganini,Op.43);可无忧无虑的日子似乎无法长久伴随着拉赫与家人,在德国纳粹党与希特勒的邪恶魔爪逐步对欧陆和平局势形成威胁时,拉赫曼尼诺夫全家为此只好再度迁往美国,并在风景优美的加州长住下来。

西元1943年,年近七十的拉赫,因身体不适被迫中止了多年来密集的演出与教学工作。

但万万没想到,就在美国音乐界打算在他七十岁生日当天举行大规模的祝寿音乐会前夕,3月28日,拉赫因黑色素瘤(Melanoma,皮肤癌)所引发的急性昏迷,不幸病逝于美国加州,距离70岁的生日仅有4天之遥。

一场众星云集、备感哀荣的音乐巨匠葬礼,大家按照拉赫的遗愿,演奏着他于西元1915年所谱曲的东正教《彻夜祷》(All-night vigil)圣诗集中,个人最喜爱的《西面颂》(Nunc Dimittis),「主啊!如今可以照你的话,释放仆人安然去世…」


尾声:

来说一件印象很深刻的事,德国宾士(Mercedes-Benz)的豪华旗舰房车S - Class,在近二十年前,底盘代号W220的时代,曾经推出一则以拉赫曼尼诺夫为主题的电视广告,配合着他的《声乐练习曲》(Vocalise,Op.34,No.14),在当时的商业广告中可说是独树一格,后续也引起乐迷们热烈的讨论呢!

「拥有音乐,对人的一生已然足够。然而,只用人有限的生命去拥抱音乐,却是不够的。」

身为乐海须弥中的渺小芥子,更犹如浩瀚恒河沙中的一滴水,音乐的无限与无穷,方能衬托出人类之不足与欠缺;见许慎《说文解字》之解释,「音,声也。生于心,有节于外,谓之音。」,音乐家虽有肉体之限制、岁月之局限,但经由想像跟创造,一举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隔阂,将美妙动听的音符永远留在这个世界,直至末了的时刻,真的,毫无疑问。

《乐兴之时》(Moments Musicaux)第四首,我个人非常喜爱。

图文来源、一并致谢: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rgei_Rachmaninoff

https://www.eugeneistomin.com/the-musician/favorite-composers/rachmaninov/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私の部屋,世界、歷史、人的万華鏡。有歷史的世界是幸福的,否則風花雪月僅是虛無飄渺。流逝的時光,點滴拾遺,於悄然偶遇的空間現場,是悲歡離合,也是千古風流。在社畜禁錮裡掙扎如我,寫作是窗口也是救贖,手中的經緯,指引我向烏托邦邁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Chariots of Fire,與神同跑的男人。

l'ange de l'assassinat...

《戴家兄弟快上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