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政治之五十] 政治抗辩的勇气与底气
政权以《国安法》拘控47位民主派人士至今,香港大众和国际社会仍然密切关注还押人士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以至阅读习惯,相信不是出于好奇,而是对他们的遭遇和命运,有一份深厚的连结。
综观历史,民众和抗争者、政治犯的凝聚力(solidarity),往往是保持民主运动底气不可或缺的一环。最近不少舆论尝试比较今日香港和1970、1980年代台湾「美丽岛事件」、「美丽岛大审判」的经历。诚然,两地时空不同,处理各异,当然难以直接比较;但鉴往知来,总能够为民主运动在艰难的处境下提供养分。
朋友们最近推介由台湾学者吴乃德撰写的《台湾最好的时刻,1977-1987:民族记忆美丽岛》,是了解台湾美丽岛事件始末不可多得之作。美丽岛事件的背景,是处于戒严时代的台湾,国民党政权虽然容许局部的地方选举,但思想审查、出版审查、抓捕、秘密审讯和处刑异见人士的恐怖管治早已持续了30多年;国民党也常作选举舞弊以保住议席。 1979年,台湾民运人士获官方准许发刊《美丽岛》杂志,受到民众热烈欢迎;民运人士在台湾各地经营杂志社分处,整合全台的民主运动力量,成为政权的眼中钉。同年12月10日,美丽岛杂志原定响应国际人权日举办「人权之夜」户外集会,却一直未获官方批准;同时,杂志社又接报有分社职员遭警察毒打,气氛非常紧张。本来美丽岛人士已和警方达成协议取消游行,但最终人潮涌到高雄,民众和美丽岛成员开始游行集会,演变成群众和镇暴(防暴)部队、警察及宪兵的冲突;之后,没有参与武力反抗的民运人士相继被捕,共152人,当中被收押的61人,33人交由普通法院审理,8人在军事法庭被起诉。
经过连串的酷刑和刑求(强迫认罪),在军事法庭受审的8位民运人士被起诉触犯包括「非法颠覆政府」的罪行。这场军事审判,可谓美丽岛事件的高峰:它成为了民运人士政治抗辩的战场,借法庭的审讯过程阐述其民主运动的理想及对国民党政权的批判。值得留意的是,国民党过去数十年针对异见者的审讯,往往透过军事法庭秘密审讯完成,但美丽岛大审判反而是一场公开审讯,媒体也没有受到政权阻止报道审讯过程。吴乃德认为,有可能是基于这场大案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台湾境内亦激发跨党派的同情,成为国民党难以单纯秘密审讯政治犯的压力;当时国民党领导蒋经国也误判舆情,尤其是曾见证苏联审讯骚的他,可能认为这场案件的结果会是被告认罪求饶,加上他的情报单位曾提出一份报告,指「全国民心均支持政府严惩不法」,也许因此就成就了一场变相全民政治教育的公开审讯。
美丽岛大审判由一般的法理抗辩蜕变成政治抗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原因是被告们在审讯期间逐渐意识到法庭是另一个民主运动的战场。吴乃德比较美丽岛事件、印度独立运动和南非反种族隔离运动的司法抗辩,认为台湾民运人士和后两者不同,在审讯之初仍然不了解法庭是政治抗争的场所。相反,南非的曼德拉面对白人政权以叛国罪起诉时,他透过在法庭陈述政治参与的历史和政治理想,扭转政权强调黑人以武抗暴的议程,让国内外人民聚焦在种族隔离的道德之恶。同样,印度圣雄甘地面对审讯,把握机会申述其不合作运动的好处,并否定审判和法庭的正当性,甚至叫法官面对邪恶的法律应辞职。不过,吴乃德并非借他山之石来批评台湾民运人士,而是表达理解。始终台湾多年来的政治审讯皆秘密进行,无法深入民心;被告们也在还押期间多次受到精神和肉体虐待,故初期难以投入一个「毫不熟悉的战场」是情有可原。
那么,被告开始政治抗辩的转捩点在哪呢?吴乃德指出,关键可能在其中一名被告姚嘉文身上。姚嘉文忆述最初出庭时心灰意冷,但妻子与他会面时就提醒,他们庭上表现「既无争辩,也缺乏斗志,不像政治人物,外面非常失望」;后来在审讯期间,一位青年与姚嘉文同囚,姚氏从他口中得知庭外大众非常关注这场大审,期待他们出庭「好好表现,精彩演出」;姚氏每日出庭前,那位青年都会鼓励他好好辩论。这些「庭外囚内」的打气,令姚嘉文士气一振,决定在法庭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宣、传递美丽岛杂志的政治主张,巩固民主运动的士气。姚氏但开风气,其他被告陆续政治抗辩,虽无直接痛击军事法庭的正当性,但吴乃德认为,被告勇于讲述其政治主张,已「间接否定审判的正当性」。最终,政权控制的法庭仍然判处8位被告长期甚至无期监禁,但也等于宣告法庭的正当性已「寿终正寝」。这场大审判,激发台湾和国际社会广泛同情、支持被告和民主运动,为台湾1980年代末开始民主转型带来关键影响。
美丽岛大审判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极度不公义的政治审讯,被告要以政治抗辩为反抗的话,就要有持久的勇气和底气。一众被告的个人质素固然重要,但他们更需要法庭以外的民众持续「加持」。毕竟,这场审判不是法律技术之争,而是支持民主运动的台湾人与被告共同抵抗国民党政权。姚嘉文等人的勇气,既来自他们坚定争取的意志和家人的鼓励;平民百姓的支持,甚至私下扶持被告的家人,更加凝聚抗辩者的底气。不过,我们也不能忽略公开审讯和传媒报道两个重要的环境因素,才令「底气不灭,勇气依然」。
终院非常任法官包致金最近向传媒表示,新闻自由不止是法治的捍卫者,更是法治的一部分。的确,新闻自由、资讯自由、如实报道、公开审讯等做法,对我们来说可能是常识,但在新时代的香港,这些习惯已非必然。曼德拉、甘地、美丽岛人士曾面对的公开审讯,审判的总不会是法庭的被告;它审判的还有被告象征的抗争运动、检控官、法官和不公义的政权。不过,如果他们的审判变成秘密审讯,结果是否对政权更加有利?历史没有如果,但从常理推断,结果可能会更加吊诡;因为在公众眼中,被审讯的不再包括抗争者,而是选择配合政权开展秘密审讯的检控和司法人员;即使人民无法接收有关审判的资讯,但总能心领神会:秘密审讯只是政权恐惧异见者和人民的表现。
延伸阅读:
吴乃德,《台湾最好的时刻,1977-1987:民族记忆美丽岛》。台湾:春山出版,2020
(明报,2021年3月23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