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恩灝
新書公佈:《在夾縫中抵抗:從依法治國與司法抗爭的比較經驗看香港》
本人的第二本中文專著《在夾縫中抵抗:從依法治國與司法抗爭的比較經驗看香港》, 即將在2024年1月公開發售。本文是拙著的簡介及目錄。
悼念八九六四,建構本土民運
作者按:二○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清晨,香港中文大學彷效香港大學及嶺南大學,在無事先預警下將,清拆紀念「六四天安門事件」的「新民主女神像」,並移離校園,下落不明。筆者在二○一○年是中大學生會會長,負責協調「新民主女神像」落戶中大。本文來自自拙著《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傘後與反送中以來…
[法治的政治之六十] 告別香港支聯會,兼駁周永新教授
按:筆者九月初收到《明報》編輯通知,報館「上頭」(高層)以「改版」為由,要結束我隔周二刊登的觀點版專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整肅輿論是遲早的事,我從無幻想可倖免。我自2018年12月起為香港《明報》供稿,三年間,兩任觀點版編輯皆是校對嚴謹、尊重作者筆法之人,也從未審查內容,對此我相當感激,也獲益良多。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九] 海外法官續來港,公眾要思考的五件事
英國最高法院院長韋彥德(Lord Robert Reed)八月下旬發表聲明,宣布維持委派法官到香港出任終審法院海外非常任法官。韋彥德在聲明表示,他與英國外相及司法大臣討論後,認為香港的司法機構行事仍然很大程度獨立於政府(act largely independently of g...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八] 香港人還可以做世界公民嗎?
今年夏天,代表香港出戰奧運的健兒前仆後繼為港爭光,無論是奪金銀牌的,抑或是全力以赴惜未晉級的,香港人也因他們而自豪。同樣發生在夏季,首名觸犯《國安法》的被告唐英傑被定罪判刑,兩項定罪的刑期部分同期執行,最終判監9年。除此之外,七月下旬,內地官媒連環炮轟教協「煽暴搗亂」,是必須剷除...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七] 特首防貪大哉問
近年國家大力反貪,從嚴治黨,但今時今日,國內打貪已不靠人治,而有典章制度可尋,確保「依法治國」的方針得以落實。那麼,香港作為中國特區,又如何配合依法打貪的工程呢?最近行政長官公開表示不會履行競選承諾,即不會修訂《防止賄賂條例》──將適用特首的條文由第4(賄賂)、5(在合約事務上給...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六] 讀鄒幸彤的諍議
支聯會副主席、大律師鄒幸彤被警方撤銷保釋,正式被落案起訴干犯「煽惑他人明知而非法參與未經批准集結」罪,提堂後被拒保釋,還柙後審。鄒幸彤在被撤保釋後一日,各網媒先後發表她早已準備好的一篇文章:〈「只談法治,不談政治」的抗爭七步殺——香港法治迷思與司法抗爭諍議〉,內容對香港法治神話和...
《破解香港的威權法治》自序
“The only way to assert the right to publish is to publish.”--Ben H. Bagdikian 前華盛頓郵報總編、二○一六年辭世的 Ben H. Bagdikian,在七十年代美國「五角大樓文件案」中,面對政府威嚇出版...
[內在探戈之十] 想像之苦我
想像的痛苦是迷糊了幻覺與真實, 在分辨情感狀態時, 被想像的而非現實牽引, 將問題想到最差, 令自己無法抽身, 不停地虐待自己的靈魂, 久而久之, 虐待變成習慣, 愛與美善的力量, 就要不斷與之抗爭。這種傷害, 不單令自己痛苦, 也造成身邊人的壓力沮喪, 到頭來成為有如深淵的痛苦。
[內在探戈之九] 沉淪想像之苦
痛苦可以是主觀的, 可以是客觀的。我在經驗的, 是一種主觀的、個體的痛苦。眾生之苦和個人之苦, 我不作比較, 我只能寫出個人經驗。最痛苦的, 不是因為自己有痛苦, 而是因為自己的痛苦, 成為了傷害人的痛苦。我往往徘徊在想像和現實之間的鴻溝。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五] 司法獨立、新聞自由與開放社會
警隊國安處上周再次搜查《蘋果日報》大樓。他們撿走最少44部電腦主機及硬碟,同時拘捕壹傳媒及《蘋果》5名高層,指他們涉嫌串謀勾結外國勢力危害國家安全,並凍結3間公司合共1800萬元資產。一日後,警方決定起訴其中兩人,提堂後不獲保釋要還押候審。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四] 修復遮羞布而已,何來修復正義?
哈佛大學法學院教授米諾(Martha Minow)前年出版了一本探討寬恕和公義的著作When Should Law Forgive?,探討在法律體制下推動寬恕犯罪者的條件、利弊和界限。她指出法律體制既可以容許司法人員行使酌情權,對犯罪者不予起訴或減刑、賦權行政當局特赦,或立法規定...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三] 審國安法無陪審團,是有實無名的例外法庭
上周《國安法》指定法官李運騰頒下判辭,拒絕受理唐英傑的司法覆核申請。申請的背景,是唐英傑涉嫌觸犯國安法下的煽動分裂國家和恐怖活動罪,律政司引用國安法第46條發出指示,將在高等法院以3名法官取代陪審團審訊。唐英傑指律政司並無就指示提供合理理據,故提出司法覆核。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二] 擁抱「魚蛋論」和嚴刑峻法的法庭
上周五,高院國安法指定法官杜麗冰批准民主黨前主席胡志偉短暫保釋以丁父憂。傳媒報道,杜麗冰既讚揚律政司同意保釋是「富同情心」,也同時表示理解懲教署早前反對胡氏奔喪的立場。杜麗冰判決後,有人形容是維護了司法的尊嚴,但保釋本來就是保障無罪假定、避免未審先囚的基本法律權利。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一] 修訂《入境條例》過程是修訂《逃犯條例》翻版
特區政府提出《2020年入境(修訂)條例草案》,草案將於明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恢復二讀。如獲三讀通過,修訂條例將於八月一日生效。大律師公會和民間團體一直反對修例,認為是政府藉機限制香港人出入境自由,甚至提出修例將造成「鎖港封關」。保安局上周罕有地接連發出聲明,「強烈譴責」有團體發表文章批評草案,指其內容「失實及誤導」。
[法治的政治之五十] 政治抗辯的勇氣與底氣
政權以《國安法》拘控47位民主派人士至今,香港大眾和國際社會仍然密切關注還押人士的日常生活、身心健康以至閱讀習慣,相信不是出於好奇,而是對他們的遭遇和命運,有一份深厚的連結。綜觀歷史,民眾和抗爭者、政治犯的凝聚力(solidarity),往往是保持民主運動底氣不可或缺的一環。
[法治的政治之四十九] 袋鼠法庭、審訊騷與威權法院
過去一星期(2021年3月1日至7日),香港人透過媒體報道或親身經歷,見證到香港新時代的「法治」和「司法獨立」,亦促使社會大眾反思法庭審訊的政治含義。我們習慣信奉的理想,也許是「法治是自由民主的重要支柱,司法獨立是良好法治的根基」。可是,司法獨立和民主是否必然互相滋養呢?
[法治的政治之四十八] 威權國家如何打壓海外人士?
美國智庫自由之家上周發表一份新報告,探討威權國家如俄羅斯等,在今時今日如何跨境打壓移民和流亡人士(transnational repression),以鞏固國內的威權統治和國外的政治影響力。報告分析了2014年以來608宗個案,發現全球至少31個威權政府在79個國家向流亡的異見人...
[內在探戈之八] 七不講的練習
全滅的感覺是怎樣呢?會否太誇張了?二零一九年的夏天,曾有人以「兵敗如山倒」來形容香港政府。誰料到一年半後,政權的「帝國反擊戰」會來得如此兇狠?情緒交集是人之常情。活在恐怖和極權管治下,是否真的無力面對?在恐怖和畏懼籠罩的時空,仍然是培力之地。
[內在探戈之七] 散步與苦路
2021年2月28日。每一件事件都是獨特的,儘管它們互相牽引。就像散步一樣,即使每次都在走同一條路徑,沿途的風光總是不同,時間的差異也不容度外。更重要的是,除非刻意鍛煉,行走的步伐、呼吸的速度,五官的強弱、雙腿的耐性,每次都會不同。在這點上,變與不變,有客觀的環境,也有主觀的條件和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