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世界革命之前,你得先烧灼有罪灵魂:《V怪客》是上演「转型正义」的公共剧场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2021年是《V怪客》英文出版30周年,因此邀请林运鸿撰写书评。他指出编剧艾伦· 摩尔(Alan Moore)透过《V怪客》拆解极权国家谎言,提出伦理学上的尖锐质问。当主角因「叛国」被拷打、剃光头、宣判「枪毙」,才发现审判只是舞台场景,「黑牢」则是精神导师V极度逼真的一出「戏」;但若没有这场惊心动魄的「虚构」来唤起深刻的历史记忆,因循苟且的我们,通常没有契机去反省人类在集权体制下的沉默或纵容。


(本文内页提供授权:木马文化)

作者|林运鸿(文字工作者)

柏拉图有个著名比谕:缺乏哲学思考,就如同自小被铁链锁在昏暗洞穴中,只能看见影子在石壁上扭动。这时,人类会以为世界仅有墙壁,自己是墙壁上的黑色投影。可是如果某天,有个人挣脱锁链,跑出洞穴看见蓝天白日,也看见自己饱满身体,那么当他回到洞穴,必定会兴奋告诉同伴,世界有颜色、有厚度,并非墙壁上的影子──可是其他「不懂哲学」,或者说从未离开洞穴的居民并不相信,甚至威胁要杀死这名异端。

已出版30周年的经典漫画《V怪客》,就透过拆解极权国家谎言,去「重现」了柏拉图的洞穴。当书中主角艾薇因「叛国」被拷打、被剃光头发、被宣判「拖到化学仓库后面枪毙」之后,她发现整场审判只是录音机和塑胶假人的舞台场景,两个月「黑牢」则是精神导师V自导自演、极度逼真的一出「戏」,被最相信的人欺骗,艾薇陷入了崩溃。

但「哲学家」V却理直气壮。他的解释如此残酷:「所有罪犯都被狭窄囚笼、沉重锁链、不公判决压的驼背变型……我没有把你关进监牢。我只是让你看见了铁栅栏」、「你在牢笼中出生。你在牢笼中待了太久,不再相信外头还有其他世界」。 V恳切地说:「快乐就是一座监牢,艾薇。快乐是世界上最隐密无法察觉的监牢。」

《V怪客》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连鬼才都无法驾驭的怪才

《V怪客》的编剧艾伦.摩尔(Alan Moore),是欧美漫画的一代宗师。摩尔思想恢弘、博学多才,信手拈来尽是莎翁、尼采、荣格的经典段落,其创作每每回荡着今日的政治危机和哲学辩论。而其叙事的忧郁诗意,更可以上追希腊悲剧──软弱而充满缺陷的个体,在末日时钟倒数、反乌托邦夕日的绝望中,仍愿意坚持人性底线。

摩尔多部作品,都留下深远影响。比如二战后本是青少年读物的蝙蝠侠漫画,原本角色扁平,但经过了他的《蝙蝠侠:致命玩笑》( Batman: The Killing Joke ),高坛市的英雄恶棍「获得」存在主义荒谬与童年心理创伤,到了今日系列电影叫好叫座,摩尔的改造居功厥伟。 《守护者》( Watchmen )更不用说,该作在美学上是超级英雄漫画的高山绝壁,美国霸权和超级英雄一同遭逢秃顶阳痿等中年危机,他们放弃理想主义,委身于资本或国家,同时该作还交织时间悖论、囚徒困境、自由意志等等元素,更对「世界警察」这个现实存在的「美国超人」提出最尖锐批判。

英国漫画家、小说家艾伦.摩尔(取自Flickr/Andy Miah)

至于早期代表作《V怪客》,在导演华卓斯基姐妹(The Wachowskis)的电影改编后,主角V脸上「盖伊.福克斯面具」、多句台词如「人民不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成为全球流传的符号,不管在阿拉伯之春、黄背心运动、占领华尔街、香港雨伞革命,都成为反抗精神的正字标记。

不过,摩尔的作品,岂有那么容易被大众文化工业收编。对摩尔的铁杆粉丝来说,电影版《V怪客》不无媚俗之处。因为电影删除关键角色、过于着重武打动作,也简化了反派复杂人格(漫画中,「领袖」对超级电脑「命运」有接近信仰般的爱意,是偏执扭曲的理想主义者)。连好莱坞鬼才华氏姐妹,都无法在大银幕上轻易驾驭本书,可说《V怪客》的真正精神,还得回到原著探询。

细读这部漫画,电影强调「人民觉醒、大众革命」恐怕多少是一种误读。因为反抗国家极权其实非常孤独,V唯一「同伙」,是偶然救下的流莺艾薇,哪来什么人民跟大众?通常我们说到「革命」,概念上是指政治结构在短暂时间内的根本重塑,然而原著却很少触及政治过程,反而是一次「内在审判」──自认无垢无辜的平凡人,要如何去认清漠然与旁观所造就的「平庸之恶」?

电影版《V怪客》剧照(取自IMDb)

➤只有「虚构」才能唤醒「真实」

且让我们先从角色功能来解读这部漫画──不妨把从集中营幸存的V,看作试图保存历史真相的政治受难者,那么,艾薇就是对往日邪恶不明究理的年轻世代。这是当代许多告别威权的后进民主国家都得经历的「转型正义」问题,到底要如何去召唤那些,满足于今日和谐幸福,对不可原谅的历史错误没有任何感觉的广大群众?漫画版《V怪客》本质上是一个从政治冷感通向深刻启蒙的故事。

若依照这个观点,就需要去思考,漫画中两个重要角色,平民艾薇还有任职「鼻部」的芬奇探长,他们各自的「转变」是如何达成。

艾薇从一个胆怯懦弱的少女,最后戴上福克斯面具,自愿接棒死去的V,那是经过了极为艰苦的内心斗争。故事中,艾薇一度离开V的藏身处,回归有甜蜜恋爱、有热闹夜总会的日常生活,这时却被秘密警察再次「逮捕」。在昏暗监狱里,她被虐待刑求、被疲劳讯问,身心遭强烈摧残。就在这时,她收到了「隔壁狱友」写在卫生纸上的信件。狱友自称瓦蕾莉,她是女同志,当过电影明星,但随着英国快速法西斯化,瓦蕾莉被控腐化年轻女性,深爱的灵魂伴侣也在刑求中屈打成招,因此内疚自杀。

仅管瓦蕾莉遭遇如此悲惨,但在信中她鼓励艾薇,不要放弃心灵「最后一寸」,仍然要相信人性,仍然要亲吻其他人类同伴。艾薇被这封信彻底感动了,于是,她拒绝在审判官安排好上的自白书签名。她咬牙说:「我宁愿死在化学仓库后面」──突然一个熟悉声音响起:「那就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威胁你了,是吧?你自由了。」

《V怪客》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原来这场黑牢完全是V的设计,一切只发生在那个仿佛剧院的V的藏身处。不过,瓦蕾莉的信件并非凭空捏造,那是当年V关押在集中营的亲身经历。然而和艾薇过去一样,多数自溺于日常小确幸的英国国民,却从来不愿意去「记起」极权统治所引起的无数惨剧。所以V自导自演,安排了一出强迫艾薇深掘良知的逼真戏剧。

作为对照组,年龄较长、效忠党国的芬奇探长为了追捕V,也为了给情妇报仇,依照各种线索找到了废弃的集中营(该场景参考现实德国集中营作画)。芬奇隐隐知道情妇被V猎杀,与过去她在集中营的作为有关。但那些「作为」是什么?芬奇自称没有头绪,自称不知情。

所以,芬奇服下违禁取得的迷幻药物,他才看到了「幻觉」。他首先想起曾经的英国,异见者、同志和有色人种都可以过着幸福普通生活,但在「单一民族、单一国家、单一意志」的法西斯政党掌权后,「异类」被送进集中营,被串在铁丝上,无数尸体在焚化炉中燃烧。

「看见」往事的芬奇流泪问自己,如果早知道会发生这些事,自己还会入党吗? (不幸的是,会!)

于是芬奇承认,迷幻药物只会放大记忆,不会无中生有──如果他真的对国家犯下的反人类罪行一无所知,这些幻象怎会栩栩如生?没错,芬奇并不无辜,他跟所有默许集权体制的人一样,双手都染满血腥,他们对净化屠杀一直都知情同意。在药品催化下,芬奇终于理解了自己的道德责任,此时他高举双手做出V字,并高喊「我自由了」。在漫画结尾,法西斯余党想要纠合部众镇压反抗群众,但芬奇冷漠离去,决定不再继续担任独裁者走狗。

《V怪客》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漫画中这两段非常精彩的「自我救赎」,都来自于一种「虚构」,无论虚构的根源是做戏或是药物。 《V怪客》提出了伦理学上真正深刻的问题:浮浅的政治正确,其实很难感召大众(正如台湾民众对这几年转型正义工程的淡漠)。纳粹很坏、独裁很坏,没人不知道,不过多数人也不会对「很坏」这样的字面描述有特别感受──然而艾薇与芬奇却经过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虚构」,这种虚构帮助她们真正地回到了过去,所以她们才得以在黑牢中阅读受难者的绝笔、在集中营里目击种族屠杀与人体实验恶行。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唤起一种深刻的「历史记忆」,因循苟且的我们,通常没有契机去反省人类在集权体制下的沉默或纵容。

➤「公共戏剧」才能推动历史变革

《V怪客》引用不少莎翁台词,没有看戏习惯的台湾读者,多把莎士比亚当成「文学」来读,但我们要知道,它们原本是戏剧作品。与其他叙事文类如小说漫画甚至电影都不同,剧场的特性是身历其境,让观者在最大程度上「参与」、「进入」一处特定场景,这是阅读文字所无法比拟的体验。 「戏剧」正是本书的关键隐喻。

这也是为什么,V所发动的「革命」,其实都是面向公共领域的「表演」。故事开始时,V炸掉中央刑事法院、然后占领电视台、又在故事结束时暴破国会大厦,这些地点都有其「象征」意义。攻占并且重新诠释被统治者意识型态所垄断的象征物,或说将旁观者转为政治议题的在场者,那就是促成人心开始骚动的文化条件。细看V的藏身处,有化妆镜、舞厅灯、钢琴和点唱机──这里是壮丽歌剧的「后台」。 V始终在策画一场足以颠覆现状的公众大戏。

社会学家Richard Sennett指出,剧场与公共生活密切相关,近代以来,欧洲都市居民透过观赏剧院表演,学习到适宜的「公开形象」、意识到他人目光之后进行「自我展演」。政治学家Charles Tilly更说,历史上所发生的政权交替,都需要从传统或文化的蕴藏中取得指导社会变革步骤的「脚本」,也就是一套宣传主张、交流意见、形成诉求,从而能够聚集群众再到发起冲突的「集体行动该如何进行」之草稿。

所以《V怪客》的第二卷标题叫做〈恶毒的卡巴莱〉,所谓卡巴莱(Cabaret),是一种用餐时观赏的,同时具有喜剧、歌曲、舞蹈等元素的欧洲戏剧。在第二卷开头,V一边弹奏钢琴,一边吟唱自己的计画。仔细看画面细节,V的身旁就是监控萤幕,无论是党国高层内部的勾心斗角、艾薇沉迷于藏身处中的违禁电影、芬奇警长对于当前秩序的不以为然、领袖对于超级电脑「命运」的无条件服从……都在V的严密监视中,他正在依照这些行动者的弱点来谱写一则足以颠覆结构平衡的精密剧本。这几个角色接下来果然成为提线木偶,按照剧本发生大小冲突,从而加速了法西斯英国的裂解。

《V怪客》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当然我们要承认,为了追求出实质的正义,V同时也放弃了程序正义。革命不是请客吃饭,V对集中营参与者动用私刑、袖手旁观艾薇男友被腐败警察杀害、为了「启迪民智」而绑架监禁平民,当然还包括他侵入遍布全国的监视装置……如果在民主法治的社会,这些过激行为本身便是犯罪。不过这个故事需要矫枉过正,人将权利让渡给政府的「社会契约」既然已经被独裁体系摧毁,那么没有道德只余强权的英国就需要全新律法。显然,V认为这一过程无法免于暴力与憎恨(V看似彬彬有礼,但复仇意志无比热烈)。

但这也是为什么,V的「革命」,在漫画中被具象为骨牌效应。这种把戏的原理是,每一张倒下骨牌的动能,都要足够推动下一张骨牌。所以V安排了交缠的因果悬丝,逐渐公开被隐藏的历史真相、动摇参与者共谋者的信念、挑战统治者的权威,然后在最后一刻给予暴发和碰撞的空隙。

这里要说的也许是,正义从来不懂得自我揭露,反而需要「真相委员会」、「转型正义推动者」的精心安排,甚至是「过度诠释」。正因为对于渴望安逸的大众来说,去意识到统治者的横暴、自己附庸苟且的软弱、被牺牲者的巨大痛苦之类议题未免太过沉重,所以V精心安排了一出史诗级爆料,强迫不愿睁眼的人看见「真实」如此污秽。

➤转型正义并非廉价宽恕

尽管牴触善良风俗,但V很早就对「观众」辩解了自己的独特正义观。 V曾经带着艾薇来到伦敦中央刑事法院,在此演出一场对空气说话的独幕剧。他面对正义女神雕像,严正地控诉她的不贞、她与国家暴力暗通款曲。然后V承认自己已经移情别恋,如今深爱的是「无政府主义」。

不过V没有说的是,「正义」这个概念,本来就有「报复」含义。现代西方法律的奠基者《汉摩拉比法典》,很早就明文规定「你若毁坏他人眼睛,自己的眼睛也要受损」,而V作为一个无政府主义信徒,他不相信公权力,也不相信国家组织可以比人类良知更好地来行使审判,所以,故事中V自行起诉跟处决那些曾经参与集中营的责任者。

《V怪客》共有近40章节,所有章节标题都以字母V开头。摩尔运用一个轻巧文字游戏来回答漫画根本问题:所谓「V」字到底代表什么? V是暴力(Violence)是毒液(Venom);是价值(Values)也是幻觉(The Vision);是审判(The Verdict)更是复仇(Vengeance)。这就要回到英文书名,V for Vendetta,V字意谓血海深仇。所有的V都是复仇的V,复仇恰好是正义概念最古老、最原始的核心。

这种素朴而原始的正义观,当然连系于古典希腊悲剧。 V非常类似反抗宙斯的普罗米修斯、违逆神谕的伊底帕斯,即便命运如此不公,他们仍然展现不屈的自由意志。如此壮阔的「复仇」啊,通向死灭却留诸永恒。

然而「复仇」并非只有暴力惩罚,实现正义所不可或缺的是,责任者发自内心的忏悔。在那些必须为「英国法西斯化」、「种族灭绝集中营」负责的角色里,只有芬奇探长的情妇、曾在集中营进行人体实验的迪莉亚医师,在审判临头时坦白认罪。

故事中V逐一杀害那些参与过集中营的官员,迪莉亚就已经明白自己在劫难逃。当V现身床头的一刻,她说自己不再害怕,反而「感到解脱」。她多年来把集中营里受试者的尖叫哭喊藏在心中,她甚至怀疑,自己当时是否隐隐感到愉悦?所以迪莉亚没有反抗,只有一个要求:「我可以再看看你的脸吗?」,然后她没有抵抗交出性命。 V的脸孔在当年集中营大火中被彻底烧毁,所以想必迪莉亚在丑陋五官上,看见的是自身过错、还有复仇女神的刚毅公正。

《V怪客》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至于迪莉亚是否得到宽恕?我们不必把原谅窄化为赦免。虽然V确实用毒物注射取走其性命,但迪莉亚也是所有加害者中,唯一在平静安详中死去的一位。无论如何,私刑正义在此得到了最有力的背书──加害者的认错、悔过,以及试图补偿的努力(虽然枉死的生命、被夺走的人生,永远不可能得到补偿)。

身为一位作品内总是充满道德哲学思考的艺术家,摩尔透过《V怪客》表达的想法并不「政治正确」,甚至徘徊于善恶的悬崖边。关于革命,摩尔谈的不是历史和社会条件,而是革命的伦理和心理条件。而关于正义,摩尔认可的也不是当代流行的修复式正义(以平复冲突为目标),反而是古老的应报式正义(以回应罪责为目标)。

而促成这一切得以可能的,正是V在公共领域中,带有暴力色彩却直击人心的悲怆道德剧。摩尔的想法或许是,所有的「革命」,都得起源于人的认知转换、起源于对陈规流俗的彻底反思,因为只有人本身愿意改变,才是社会变革的绝对前提。 《V怪客》的绘画者大卫.洛伊德(David Lloyd),他在本书的序言同样意味深长。洛伊德写道,某个晚上,当他坐在劳工阶级酒吧中点了一杯啤酒,然而老板却把谈论纳粹的新闻转台,换成低俗笑闹综艺节目──没有错,最沉重坚实的枷锁往往来自那些正在受苦的人,也许因为生活太苦太涩,最下层被压迫者常常对现实、历史、政治显出事不关己的冷淡。

《V怪客》绘者大卫.洛伊德(取自wiki)

如何让习惯了现状、习惯了体制的人,看见今日承平社会下头白骨茕茕的惨酷地基?或者用柏拉图的问法,哲学如何让人看见世界的真实样态? 《V怪客》提出的答案是一场能够革新灵魂、唤醒记忆的盛大悲剧,就如同艾薇与芬奇,他们愿意把苍白的自己浸入他人的痛苦,而不是旁观或者遗忘。当然「直面邪恶」会是巨大心灵负担,然而也因此,真理才得以去摇撼被习以为常所掩盖的狰狞体制。且让我们再次引述V的箴言:「快乐就是一座监牢,艾薇。快乐是世界上最隐密无法察觉的监牢。」●(原文于2021-12-19在OPENBOOK官网首度刊载)

V怪客:英文出版30周年纪念豪华版
V for Vendetta 30th Anniversary Deluxe Edition

作者:艾伦.摩尔(Alan Moore)
绘者:大卫.洛伊德(David Lloyd)
译者:Quiff
出版:木马文化

作者简介艾伦.摩尔(Alan Moore)

英国漫画作家、小说家、电影剧本作家、音乐家。艾伦.摩尔称得上是图像小说界最备受赞赏的创作者,他以《守护者》、《 V怪客》、《开膛手》、《奇迹超人》和《沼泽异形》获奖无数。同时也是「美国最佳漫画」(ABC)出版社的创办人,而他在此(跟许多才华洋溢的画家)打造出《天降奇兵》、《普罗米希亚》、《汤姆.史壮》、《明日故事》和《第10警局》。

身为漫画界自80年代初期以来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艾伦.摩尔深深影响了一整个世代的漫画创作者,而他的作品至今仍持续启发日益增长的读者族群。他定居于英格兰中部。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