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時來到歐洲,人生從此卻不一樣
2022年9月,在捷克內政部官網查到我的簽證申請狀態顯示「已通過」的時候,我感受到了整整一年沒有體驗到的、彷彿一整年的喜悅被積壓在這一刻的雀躍。一再確認自己沒有看錯以後,立即合上電腦,狂奔、大笑著出門而去,準備去中國銀行兌換一些歐元,準備行李。搖搖晃晃地走在家鄉的大街上,再次經過那些熟悉的街道、店鋪、人們,我發現我看向周圍這一切時的眼神變了。從前我擔憂我可能會和他們共享相似的命運,一種可以被政治任意塑造甚至消滅的命運,而現在我終於可以放心那份沉重的、擔憂命運被隨意擺佈的恐懼。
坐上飛往馬德里的航班的那一刻,望向窗外也許很多年很多年我都不會再踏足的故土,我感到一個巨大的使命的結束。 2018年時,我還是一個沉溺美國青少年小說、厭惡學校、喜歡在公眾號上寫東西的青少年,隱隱預約知道如果我完全按照老師和父母的要求來渾渾噩噩度過高中三年,我將一無所有,於是我決定做出一些小小的「反抗」:每天自由閱讀任何有興趣的書籍;把英語學得和母語者一樣好。
某一個下午,當高中英文老師發現我在閱讀英文小說和背誦托福單詞,她隨口說道,你為什麼不去考托福呢,這樣你就可以去美國上學了。我的第一個反應是驚喜。不是因為我不知道托福考試和申請大學的關係、怎麼申請美國高中或大學,而是從來人沒有告訴我我也應該去嘗試。也許網路會讓人產生「留學很常見」的錯覺,但實際上按比例來看,連坐過飛機、擁有護照的中國人都是絕對的少數。英文老師的那句話像是在我心中播撒了一顆種子,一顆嚮往自由、好奇外面的世界、渴望(最大程度地)掌握自己的命運的種子。
2020年對許多人(包括我)來說是一個意料不到的轉捩點。就像後來我來到歐洲,發現無論是搭地鐵或火車都沒有所謂「安檢」這回事,而中國的安檢是在2008年奧運會來臨之際國務院批准設立的,漸漸地,大家似乎已經習慣了安檢的存在,並潛意識裡以為它是「正常」的。專制政府擅長尋找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讓一個社會長期進入「戰時」狀態直到這狀態最終被人們習以為常,以為這就是正常生活,他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 (「戰時」狀態四個字給人一種短暫的感覺,可回看中國歷史,會發現它反而是常態。)人們就是這樣一點點失去自由的。
2020年開始,中國政府似乎找到了一個新的令他們愛不釋手的法寶:新冠疫情。只要是為了防疫,為了人民的身體健康,政府的權力便可以緊緊地扼住每一個公民的脖頸的同時彰顯它的偉大、光榮、正確,直到一些人們也開始認同它的做法、敵視那些不認同的人、把這一切化為「正常」。
2020年正好是我高考的那一年,有時候事情就是這麼巧,巧到你會相信一定有一雙上帝之手在塗畫人間,創造人們稱之為的「奇蹟」。全國封鎖期間幾乎所有學生都在家上網課,我的心思也從此飄離「高考」十萬八千里,忙著讀《方方日記》,觀看六四紀錄片。我搞砸了高三和高考,最終考出了令我自己和家人朋友吃驚的400多分,儘管很長一段時間裡我想抹去它在我的人生裡的痕跡,因為這個分數似乎象徵著一個人的不聰明、不明智、不會有很好的未來,哪怕某種程度上也是我「選擇」搞砸的,因為我總是認為如果一個人能長期忍受中國普通高中那麼單調、沉悶、甚至是缺乏人性的環境,至少說明或使得這個人不太有生命力。而我希望成為它的反面:一個充滿熱情、富有靈感,喜歡創作,擁有廣泛興趣,關心ta人和社會,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的人。
從上大學的第一天開始,我預感到這裡將只是一個暫時棲居的地方,我很快就會離開這裡。我重新開始寫作,從那些最隱密、幽微的內在感受和瑣碎可串聯起來卻充滿意義的個人生活寫起,對任何外來的宏大敘事和為了適應宏大敘事而被扭曲了的想法、感受、情感保持敏感,盡力用個人生活和文字勾勒出屬於自己的敘事。
我自由地閱讀和交友,同時發現自由不是一連串前提的終點(如“足夠自律或優秀才可以自由”“考上一所好大學後才可以自由”“有足夠多的錢以後才可以自由”) ,自由才是一切的前提,自由就是生產力本身。 2021年春夏之交,我用我的生活驗證了我的理論。我從那所學校休學了,不費力地拿到了曾經我嚮往的海外大學本科的offer和獎學金(儘管上了一年就換方向了),我的寫作也為我帶來了數以萬計的瀏覽量和一些收益,更是結交了一群寶貴的朋友甚至一段無限滋養我、互相成就、從中國攜手走向歐洲的親密關係。
2022年9月末,在我的20歲生日過去兩個多月後,我來到了自由、多元、美麗的歐洲,為我的上一個使命畫上了圓滿的句號,展開了全新的人生藍圖。對我來說,「來到歐洲」從來不是「逃離中國」的同義詞,就像我從不以「反賊」而是「熱愛自由的人」自居一樣,它真正意味的是人應該勇敢突破束縛自己的那些東西、去探索自己到底可以成為多麼棒多麼讓之前的自己意想不到的人,去過一種自由、有尊嚴、有無限可能性的人生。
2023年,在布拉格的大街上聽著數十種不同的語言從自己耳邊掠過,看著政客們為即將到來的總統換屆做好準備,費盡心機包裝自己、挑其它競選者的刺,在大學課堂上聆聽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們分享各自國家的政治、文化等,了解到這裡的人們在做多麼酷多麼有意義而在中國幾乎是不可能的工作,這裡的一切一切, 又讓我有了新的追求:我不願成為一個僅把「拿永居」視為終極追求而努力學習,努力找到工作留下,努力不出差錯,最終過上穩定的普通的生活的人,而是尊重自己的節奏和喜好來推動人生軌跡,可以穿梭在不同的文化和語言之間,從事過許多不同職業,探索越多自己的人格、興趣、潛能越好,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
金钱是爱的代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