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贴标签的历史:「毒后」凯瑟琳.德.麦地奇

時間的女兒
·
·
IPFS
·

自15世纪欧洲新教崛起以后,天主教和各大新教流派之间,从此展开了长达数百年的斗争。当英国都铎王朝传位给伊丽莎白女王之后,新教的胜利看似尘埃落定,对面邻居法国却坚守天主教底线,誓死捍卫教会。

其时法国的君主是瓦卢瓦王朝的亨利二世,他对新教的痛恨是出了名的,任内还搞了个火焰法庭,顾名思义就是打算把嫌犯通通烧死的地方;而火刑正是古代用来对付所谓异端最常见的手法。但幸好亨利二世还来不及烧死太多人,他在女儿的婚礼上跑去参加比武活动,堂堂国王被刺了个正着,对手的木枪正中他的眼眶,但他并不是当场毙命,而是拖拖拉拉过了十天,因为木刺染上的败血症而死。

不过瓦卢瓦王朝并不太担心,因为亨利二世和发妻生了许多孩子,活到成年的儿子就有四个,于是大儿子上台,是为法兰索瓦二世。这个年轻人不太有名,因为他过了一年也一病死了。不过他的老婆很有名,就是苏格兰的玛丽.斯图亚特女王。总之小夫妻还来不及生孩子,法兰索瓦就驾崩,于是他的弟弟查理九世就上台了。

其时查理年仅十岁,按照欧洲的惯例,他的母亲便上台成为摄政王太后。这位母亲是个狠人,名为凯瑟琳.德.麦地奇,意思是来自麦地奇家族的凯瑟琳。麦地奇家族是义大利佛罗伦斯望族,家中出了很多王后和教宗,看似显赫,但凯瑟琳命却特别苦,因为她出生一个月就父母双亡,成了孑然一身的孤儿。身为豪门千金,当然她还是衣食无忧的,但她原本当选教皇的叔叔在教廷政争当中一度落败,凯瑟琳遭扣押为人质,关入修道院中。起初她并不为此难过,因为她乐于浸淫在天主教环境当中虔诚信仰;但政争最严峻的时刻,凯瑟琳的生命遭受威胁,叛军有人想杀她,有人主张强暴她,甚至有人提议让军队对她轮暴。所幸她的叔叔最终胜出,这个可怜的小孤女才免受摧残。

随后,「教皇的姪女」这个身分让凯瑟琳的婚约大为增值,贵族大排长龙想要娶她。凯瑟琳一向不以美貌著称,除了一双明亮的眼睛,她的长相平平。但多的是有人想把手伸到梵谛冈,法国当时的国王法兰索瓦一世便为次子亨利求娶这位义大利豪门千金。

即便是最如花般的年岁,凯瑟琳也不曾以美貌著称,这或许使她在以婚姻衡量身价的年代,部份输在了起跑点上

这段婚姻并不幸福,凯瑟琳没有出众的容貌,但这并不代表她没有魅力。她知书达礼、言之有物,法国宫廷众人对她颇为喜爱。但她的丈夫却一心恋慕大了他二十岁的保母黛安娜。长达十年期间这对夫妇都没有子嗣,而法国的王储恰好病死,凯瑟琳一跃而成太子妃,生育的压力逼得她几乎身心崩溃,凄惨程度甚至连太子的情妇都请求情人多与太子妃同房。凯瑟琳找上公公法兰索瓦一世,哭着请求他解除自己的婚约,愿放弃未来的幸福,退入修道院献身信仰。原本对儿媳妇不太关注的法兰索瓦一世被哭的心都软了,公开保证这女孩永远会是他家的媳妇,太子也终于被打动,愿意多对妻子付出些关注。

最终,还是一位御医拯救了这段婚姻。他发现太子夫妇的生殖器官形状异于常人,便提议他们将行房体位做出点改变。果然专业就是专业,接下来十年,凯瑟琳一年一个,连生十胎,虽然她的婚姻关系并没有获得改善,但宫廷地位从此安稳。

凯瑟琳最强大的政治资本,就是血统正宗的嫡子女;图为她最年幼的四个孩子,女孩即为玛戈

而在丈夫和长子统治期间,凯瑟琳从未接触政治;直到次子查理登基,她才坐上了执政大位。她面临的法兰西是一个复杂的国家,主要的问题就是集中在宗教上:新教胡格诺教派的势力已不容小觑,但天主教一派的势力却也并不均衡。宗教内战四起,凯瑟琳原先信心满满,深信只要能让大家坐下来好好谈,事情一定能圆满解决;殊不知信仰的力量太过强大,除了政治角力之外,新旧教双方的坚不退让,都是源自真心实意的虔诚。

很快的,凯瑟琳即将背负上遗臭万年的恶名。为了采用战争之外的手段,她选择联姻;但她三个活到长大的女儿之中,已有两个结婚了,她的棋子便只剩下幼女瓦卢瓦的玛格丽特,也就是名闻遐迩的玛戈王后。玛戈容貌极美,是欧洲婚姻市场上身价最高的公主,虽然在影史当中她声名狼藉、淫乱放荡,但实际上她遗传到了母亲凯瑟琳的学识深度和教养,是个内心很有想法、追求自由的女孩。她在十三岁的时候与年貌相当的吉斯公爵相恋;但对方却正好是她不该爱上的人。吉斯公爵的家族势力在法兰西雄据一方,公爵本人不但外表英挺帅气,还具有高度的人格魅力。他为人精明,对人民却又亲切温和、慷慨大方,人民都称他是真正的法国国王;还有人说过,凯瑟琳所有儿子的优点加起来,都没有吉斯一个人多。由于声望很高,加上信仰激进虔诚,对王位无疑是巨大的威胁,所以玛戈与他的恋情被凯瑟琳知道时吓得皇室不清;心头火起的凯瑟琳,和查理九世气急败坏的冲入玛戈的闺房,一把将女儿拖下床后就是一顿暴打,激烈到玛戈的睡衣都被撕破,头发还被拽下了一绺。

凯瑟琳和查理的暴力令人毛骨悚然,但也可以理解;假设玛戈和吉斯真的扯上关系,他们的孩子对王位竞争力将大幅提升。而凯瑟琳却打着另一副算盘:她要将玛戈当作新旧教停战的筹码。其时胡格诺教派的领导者是那瓦拉的女王母子(纳瓦拉就在法西边界中间),凯瑟琳便将女儿许给了那瓦拉的亨利。

故事到这里,你几乎可以想像这是另一桩婚姻悲剧的开始。但这桩悲剧甚至比寻常不幸福的婚姻更凄惨。天主教的玛戈,新教的那瓦拉亨利,婚礼交涉的过程就是一顿啰嗦,亨利甚至拒绝进入教堂接受天主教的弥撒,玛戈只好由和她最亲好的弟弟陪同受礼。好不容易礼成之后,就开始了一连数日的庆祝活动。所有的胡格诺要角几乎通通都来到了巴黎,亲眼见证他们的领导人与天主教方和亲,其中包含了一位叫柯利尼的将军。这位阿伯虽是胡格诺教徒,但却是个独具个人影响力的人。幼年丧父的小国王查理九世得不到父爱,母亲又长年忙于政事,他只能从宽厚又有智慧的柯利尼身上寻求父亲的影子。据说在私底下,查理甚至会直接称呼这位将军为父亲;而科利尼的宗教和平主张,更使得天主教方对他的影响力越来越担忧。

然而就在婚礼的庆祝活动当中,有天晚上,柯利尼回到住处时遭到伏击,他并没有死,只是手肘中弹,手指遭到击伤。这位猛人干脆拿起剪刀,把被打烂的指头给剪了。凯瑟琳太后闻言当下,还急忙赶去探视将军,含泪向他保证一定严惩凶手。

然而事情急转直下,激进派天主支持者(包含玛戈的前男友吉斯)当即看到了转机:他们开始大力游说国王,表示如此一来,胡格诺教派必定即将展开强烈的报复;如果不先下手为强,他们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视科利尼如父的查理九世对这个想法坐立难安,但随后,他的兄弟亨利王子加入了游说,母亲凯瑟琳也一样。咄咄逼人的凯瑟琳和查理发生争执,谣传查理甚至打了母亲一巴掌。然而查理的软弱已成为惯性,遭到众人接连逼迫之后,他无力地吐出一句:「那就把他们都杀了吧,通通杀了。」

激进派天主教巴不得一声,科利尼几乎立刻被杀死,总共有十二个胡格诺领袖惨遭谋杀,他们的尸身更被巴黎的暴民肢解、焚烧。整个巴黎都陷入一片腥风血雨,胡格诺教派不论老弱妇孺通通难逃性命。这一天恰好是圣巴托罗谬的纪念日,因此被称作圣巴托罗谬日大屠杀。暴乱很快就超出凯瑟琳和查理九世的预期和控制,从巴黎一路蔓延扩散。在听到法国对付新教徒强力镇压的当下,远在梵蒂冈的教宗原本充满赞赏,但大屠杀的规模不断升级,最终死亡人数超过了三千,教宗也不禁脸上变色,出言谴责暴民的手段太过凶残。实际上根据现代更精密的统计,死亡人数至少在一万人之谱,具体数字更可能高达七万人。

屠杀当中唯一活下来的胡格诺领导人仅仅只剩那瓦拉的亨利。他的新婚妻子玛戈虽然对他并没有感情,但与生俱来的正义感和慈悲心肠,让她坚持庇佑这个她从来都不想要的丈夫及其从人。她的婚姻就此终生不幸,这个她使出全身力气保护的男人,从来不知道她是怎样拒绝母亲凯瑟琳退婚的提议,坚强的独自抵挡天主教派对他的各种阴谋野心。为了这个坚持,玛戈一同失去自由,连年遭关押,而她的丈夫在未来虽以慈悲、宽厚著称,却始终误会这场屠杀当中她也有份。一个误会而心生怨恨,一个倔强而坚不辩驳,他们就这样错过了幸福。

「瓦卢瓦的珍珠」玛戈王后;当代称她淫荡色情,但她更多的是追求爱情自由

而麦地奇家族的凯瑟琳就此背负了圣巴托罗谬日大屠杀的凶手之名。查理九世自大屠杀之后日夜懊悔,内疚折磨着他的身心,最终导致精神失常。仅仅两年后,24岁的年轻国王一命呜呼。而他的母亲从此成为了虎妈、野心家、绝命毒后的代名词。是她杀了上千新教徒,是她杀了温和睿智的科利尼,是她暗算了自己的女婿,断送了女儿的半生幸福。

这是不是和那个跪在法兰索瓦一世面前,痛哭哀求自由的女子形象大相径庭?

我们无可否认,凯瑟琳.德.麦地奇确实在圣巴托罗谬日大屠杀当中站在了加害者的那一方;我们也无法否认,她就是为了家族利益暴打亲女的狠母。事实是凯瑟琳虽然虔诚,但她在统治法国四年后,便宣告还政于儿,因为查理那时已经超过法定的国王成年年龄13岁。当然这样的宣告并非事实,凯瑟琳仍然继续把持朝政了好一阵子,但查理很快就大到难以被完全控制,也因此科利尼对他开始产生了难以忽视的影响。而凯瑟琳在执政刚开始的时候,对宗教问题实际上并不严厉,而是期望采取更宽严并济的做法。然而凯瑟琳的弱点在于她外来者的身分,在义大利,宗教问题向来简单的多:斗争的重点是权力,而非意识形态,因为人人都是天主教徒。凯瑟琳对新旧教之争的理解并不深刻,她甚至企图藉由召开会议,让双方坐下来好好讲清楚各自的主张,并认为只要双方领导人都能「妥协」,事情旧能圆满解决──然而宗教问题的本质就是不可妥协,这个会议最终甚至是在凯瑟琳不知情下就自行解散了。

随后,凯瑟琳努力的搓合出一份《圣日耳曼和平饬令》,里面提出几项保障胡格诺教派的条款,期望能软化新教徒的态度。随后这份条约就被一件惨事给化为乌有:吉斯公爵(玛戈前男友的爹)和他的人在一个谷仓里袭击了胡格诺教徒,死了几十个人;巴黎为此疯狂喝采,新教徒誓言复仇。随后不久,一名胡格诺教徒就射死了这位老吉斯公爵。凯瑟琳非但没为自己的天主教盟友之死哀悼,还高兴的说:如果他再早些死,法国的和平会更快到来。

凯瑟琳的统治,就是这样游走于激进派天主教和胡格诺教派的中间,谋求着一个微妙的、恐怖的平衡。亨利二世留下的法国并不完整,除了吉斯家族之外,大贵族也都不听王室使唤;对于宗教问题,他们既虔诚,又各自狼子野心,无论是国王和摄政太后,他们都只是在斡旋的角色上疲于奔命。

虽然在圣巴托罗谬日大屠杀当中,胡格诺教派是纯然的受害者,可是扩大到整个宗教内战的期间则未必见得──新旧教双方都没有无辜可言,手上都沾满了对方的鲜血;这其中也无对错可言,单纯就是15世纪新教崛起的欧洲日常。凯瑟琳对胡格诺时而反对,时而支持;时而激烈,时而保守。她就像在跳一只探戈,必须从新旧教当中钻出一条夹缝求生。

有关于圣巴托罗谬日大屠杀的发动原因,在比较古旧的资讯当中,经常将主使者指向凯瑟琳,可是这其中根本道理不通:凯瑟琳一路以来的政策就并非绝对的反新教。当然她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毕竟她可是来自义大利专门出产教宗的家庭;但她对宗教的认知更倾向寻求政治解决之道的工具,激进派的吉斯家族同样不受她待见──否则当初她也不必为了年轻的吉斯公爵家暴女儿了。身为一个「游走派」,她也曾集结新旧教双方势力,对英国展开领土的保卫战。在统治初期,她甚至同意,那些私下偷偷礼拜、但是从未参与反抗行动的新教徒,根本就没有必要处罚──这是否也太不符合她的巫婆形象了呢?

可是骂名仍然就这样紧跟着凯瑟琳,正如美名紧紧跟着吉斯公爵一样。抹黑她的「假新闻」甚至流传到现在,依然是为人津津乐道的宫廷八卦。凯瑟琳很讨厌那瓦拉女王胡安娜三世(也就是玛戈的婆婆),这个讨厌主要是基于宗教信仰。但当她必须谋求宗教共处的境界时,她修书一封,请求胡安娜将儿子带到宫廷给她认识,并保证不会伤害他们,请毋须害怕;而胡安娜大的回信几乎装着笑声:「一想到妳要我摆脱一个我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我都要大笑了;我从不相信你如他们所说的一样,会吃小孩。」──你看,这种类似虎姑婆的抹黑手法,甚至在凯瑟琳生前就绘声绘影的开始了。而等玛戈和亨利的婚约议定了,那瓦拉女王开始着手采办婚礼物品的时候便突发急病死去,流言又开始说,胡安娜是被凯瑟琳送去的一双毒手套给活活毒死;因为传闻当中凯瑟琳最擅长的就是透过手套毒死人──你一定已经猜到了,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胡安娜真真正正只是病倒了而已。试想要毒死那瓦拉女王这么重要的人物,凯瑟琳难道还傻到留下如此明显的证据?更何况还是如此「标志性」的证据?

历史学家几乎可以肯定,科利尼的暗杀是凯瑟琳的主意:她的小男孩长大了,要被这个可恶的、新教的中年男子夺走了;她的权力即将失去,她的信仰也即将受到玷污。而科利尼的战争主张──对西班牙开战──更引发法国贵族的反弹(他们很清楚根本打不赢)。但大屠杀真的是凯瑟琳发起的主意吗?为自己的暗杀失败擦屁股的确有可能驱使她附议,但为了此事就主动展开这等规模的杀戮?那么凯瑟琳当晚又何须亲自面见科利尼呢?说起来,吉斯家族对新教徒一贯激进的主张,不是更符合这样的行动轨迹吗?

但奇妙的是,大屠杀当中真正的凶手吉斯公爵(玛戈的前男友),在历史上的形象却是英明睿智、谦和怜下、慷慨善良。凯瑟琳的名声却就此黑到了底。她成了暴虐无道、野心勃勃的残酷外国女魔头,带着她的义大利毒药柜,前来谋害整个法兰西走上穷途末路。

凯瑟琳曾经写过一封信给女儿,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我的主要目的是凡事尊重上帝和维护我的威权;但不是为了我自己,而是为了保护这个国家和你所有兄弟的利益。」等到查理九世半疯而死,她的次子登基成为亨利三世。比起软弱的查理,亨利三世更懂权谋算计,凯瑟琳在朝中的影响力已甚为薄弱;但同时亨利三世也道德败坏、行为不端,治国的才能也根本比不上其母,声望极其低落。吉斯公爵看准了这一点,公开反对国王;而亨利三世便安排诱杀了吉斯公爵和其弟。这个草包事成之后兴奋地向凯瑟琳宣告:「我是国王了!我终于杀了那个不可一世的吉斯!」而见多识广的凯瑟琳,却大惊失色的流泪哭喊:「我的孩子,你把法国毁了!你正在自我毁灭啊!」

凯瑟琳果真一语成谶。亨利三世打破了天主教的权力平衡,过不多时,自己就遭到天主教狂热分子的反杀。她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自己并没有活着亲眼见到这一幕。究其一生,凯瑟琳并不是个丧心病狂之徒──即便在过去的史书记载上的确如此,但很多小事情上都可以看出她的本性:她的二十多年婚姻当中,饱受丈夫年长情妇黛安娜的羞辱(并非她有意,而是她的存在与滔天权势);但亨利二世死后,她并未展开报复,仅仅逼迫黛安娜交出皇家珠宝,还有自己心仪已久、却被丈夫送去当礼物的一座宫殿──她甚至并未把黛安娜赶出去流落街头,只是和这个并无皇家子嗣的情敌交换了住处,甚至还同意核发给她一笔大方的养老金。她心疼幼子安茹公爵恐怕毕生与王位无缘,所以想方设法,希望能搓合他和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结亲。而在查理九世死后,凯瑟琳虽喜爱权力,但也并不过度恋栈,在亨利三世的有意夺权之下,慢慢将重心转向她一生钟爱的艺术和宗教。

凯瑟琳的情敌,亨利二世的情妇黛安娜;她对凯瑟琳态度好、礼貌佳,甚至经常驱赶国王去和王后同床生孩子,果然换取凯瑟琳允许她优容退休

凯瑟琳并不特别伟大,但也并非毒妇。正如她对女儿的信中所说,她所做的一切,的确都是为了儿子、为了法国的最好的选择──即便事后看来不见得,但她当下确实如是想。她的故事里有委曲求全、也有意气风发;有力不从心、也有夹缝求生。亨利二世留给她和儿子们的法国,并不是个易于治理的国家;而身为女性,身为一个外国人,更成了她的统治原罪。很难说得清如果没有她这个摄政太后,法国的政治还能走上什么更好的道路,即便她真的有一个毒药柜,也真的亲手毒打过女儿。法国的宗教战争之路,在火焰法庭之后就烧出新旧教之间难以弭平的裂痕,时也,运也,命也,大屠杀的罪名,也绝非凯瑟琳一人所应承担。只能说相较于法国即将迎来的下一任摄政太后,同是来自义大利的麦地奇家族,凯瑟琳的表现已可谓是深谋远虑了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時間的女兒英國古諺:真相是時間的女兒 Truth is the Daughter of Time. 真相是:全世界的古人原來都多姿多彩! 整個中世紀歐洲,保養都用體垢? 英國夫妻離個婚,差點全國暴動? 埃及法老娶皇后,姊妹女兒都行? 歐洲國王沒小三,破壞國家安全? 法國王后生孩子,成了公開表演? 原來歷史不無聊,原來歷史超級嗨! 歡迎來和Hazel一起聽八卦,聊歷史~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勝者為王的歷史:當血腥瑪麗碰上榮光女王

看穿歷史:打臉世界的最強「敗犬」──克里維斯的安娜

雙標歷史:16世紀的英國「賢后」珍西摩有多「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