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教学心得(持续更新中)

世々之友
·
·
IPFS
·
这是我个人在最近的2-3年内从事日语教学的心得总结,因为语言学习的共通性,很多的体会也不仅适用于日语,希望会对对语言学习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

1、日语的难度

日语入门和初级真的是超级难的一门外语(一下子就要记将近100个符号),到中级之后渐渐平缓,高级后现代日语基本没难度了。


然而若是进入古典日语的大门就回不了头了,因为古典日语和古典汉语、韩语分不开,学了古典日语后的感受可能是我的汉语怎么这么烂。后续还可以从古典的世界中无限延申,因为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

可能世界上的古代语言都是如此,越学越深。




2、学习语言靠时间堆出来

学习外语如果每天不能抽出半小时以上来学习,基本等于没用,除开极少数语言天赋极高的人,大多数人还是得靠勤奋刻苦来学习外语。




3、如何提问是学问

东亚式传统教育不鼓励学生提问,不提倡质疑老师,提问往往会得到老师不耐烦的解答甚至是辱骂。从小被养成的习惯到了成年根深蒂固,很难改掉。并且成年后更是怕影响别人,把自己的问题埋起来,越积越多,导致自己与课堂脱节。


其实提问是一个很有深度的事,如何提问是大学问,只不过从来没有人会教我们。




4、最难的是形成体系

都说能形成自己知识体系和思想体系的学生少,其实有自己体系的老师更少,大多数老师都只是照本宣科而已。能做到不误人子弟,在大环境下就已经是好老师了。

如何判断一个老师是不是好老师呢?要看他的眼界和系统。开阔的眼界和成熟的系统,都是时间和努力的积淀,所以就能理解为什么好老师难得。




5、学习外语找外教还是中教?

因为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有接触到外国人的机会,特别是在大城市里,外教口语等广告目不暇接,经常在网上也可以看到找外教学外语的信息,学外语到底选外国人老师还是本国人老师呢?这里请看我理性分析一下。


什么人群适合跟着外教学习呢?

低龄阶段学童,或对口语有训练需求的人群。

刚开始接触外语时,如果能跟着母语人士的发音练习,可以打下坚实的发音基础,现在有很多外教连线课程,足不出户就能跟着外教一起读绘本之类,安全问题也不需要操心,这样的课程我觉得还是不错的。


至于成人,如果需要语伴训练口语,学习地道的表达,我觉得有条件选择外教也挺不错,毕竟非母语人士的发音和母语人士还是有些差别,当然前提是找到发音较标准,没有太大口音,受过正经教育的外教。


中教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本国人之间沟通无障碍,这自不用说。更重要的是,中教能知道本国人学习时易犯的错误,更了解学习这门外语时的途径。当然前提也是找到靠谱的老师。




6、不是谁都可以教语言的

很多人以为自己是母语者(native speaker)就可以教中文了,其实绝非如此。

如果被外国人问到,

「汉语发音有多少种组合方式?」

「汉语里的时态是什么,分过去和完成吗?」

「汉语里为什么把太阳叫做太阳?」

这些问题时,我相信对中文没有一定思考的人肯定回答不出来。很多人甚至在标准发音上都不过关。这也从侧面提醒我们在选择老师时需要谨慎。




7、日语能力考试(JLPT)是世界上最简单的外语考试

经常可以在网上的各种地方看到「我是如何自学日语半年过N1的」这种帖子。确实是很厉害,但我有一句话请日语学习者切记:「日语N1其实只是一个开始而已。」


对比世界上各种语言考试,能力考绝对是最简单的,因为没有口语和写作部分。而口语和写作部分是语言能力里最需要花时间培养的。

许多人考过N1之后去日本,发现自己既听不懂日本人的话,也无法表达自己,想用日语写点东西也不成文章。

口语和写作没有任何捷径可走,留学之前一定要多勤学苦练。




8、每次选择都要慎重,选择后沟通是很必要的

无论是找工作、婚姻,还是找老师学语言,说白了都是选择,能不能找对,确实有眼光和运气成分;但即使找错了,也要有勇气及时止损。

做出选择后,双方的沟通也很重要,自己的学习习惯、老师的教学方式、学习的进度、作业的布置,可能都需要沟通,如果只是一味迁就,最后的结果很有可能就是难以为继。

很多人受到教育背景、文化的影响,很难向老师反应自己的需求和感受,这样最终可能吃亏的还是自己。




9、全能翻译工具出现后,学习语言是为了增加自信、欣赏美、学习语言逻辑、感知不同文化

最近引起热议的deepl翻译工具,被誉为翻译的杀手,机翻和人为翻译基本达到同一水平。

那学习外语还有必要吗?


答案是有。以后的外语学习可能会摒除更多功利的因素,回归学习语言的本初。即感知语言的美,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语言里的逻辑,了解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让自己的思维更加开阔。

同时学习外语是为了让自己自信表达,即使所会的内容不多,但仍然可以凭借这些达到交流的目的。即使我带有口音,仍然可以把我的意思传达出去。没有必要为了挨骂受鄙视而去学习。




10、高级阶段的语言学习

在完成基础部分的学习后,外语学习似乎会找不到目标,看原文的材料似懂非懂,大致意思能抓住,之后该怎么学却很迷茫。

进入高级阶段后,读懂意思只是第一步,后面需要的是弄清句子的结构和逻辑,以及用词的道理。

为了表达这个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这样组织句子,以及为什么这个助词放在这里?

在篇章层面,作者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各个语言的特点都不同,在高级学习阶段,相应语言的特点会在轮廓上逐渐清晰起来。比如日语就是喜欢回避主观断定,避免把话说得太死。

只有仔细分析句子,才能进入模仿母语写作的层次。




11、外语里英语最简单?

这应该是很流行的传言:在所有外语里,英语是最简单的了,德语法语西语日语,都比英语难很多。

实际上,英语绝不是简单的语言,英语也有高级的表达方式,并且很多高雅的书面语都源于拉丁文、法语。我们之所以觉得简单,只是因为平时所接触到的英语简单。


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每个国家的年轻人基本都会学习。然而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文化背景,因此大家的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

当大家聚到一起用英语交流时,为了便于互相理解,只会用最基本最简单的表达。

正如决定木桶能装多少水的是最短的木板,为了求一个大家都能理解的英文水平,所以通用英文的程度很低。

例如说起面包(bread),明明也有很多种类,有可颂(croissant)、吐司(toast)等等,但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bread,就能表达意思了。


如果我们重新审视一下英语,仔细查一查字典,会发现一些词汇在词典里有很多条释义,往往我们只会用到前几条。

其实每一条释义并非空想,都是有语例可循的。有一些尽管在现代成为了死语,但是读古早一些文章就会遇到。而这些用例都是储存在合格的母语者的脑海中的,这就是语料库的概念。他们知道在合适的语境下使用适合的表达,语料库的差距正是外国人和母语者的差距。




12、学语言靠天赋?

这也是很流行的论调,人的才能分为文科和理科,学不好外语的就是这语言天分不够,很多理科生于是被强行打上了没语言天赋的标记。

其实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根本谈不上拼天赋的地步,因为真正有天赋的人早已走到了时代的最前端。我们只需要靠努力积累,就能满足时代对一般人的要求。

有些人确实在记忆力上有优势,学过的文章能立迅速记住,但记不住的人也不要随便妄自菲薄,因为很多时候是自己确实不够努力,以及方法不对所造成的。

有的人给自己定目标每天学习英语半小时,坚持一个星期可能很轻松,可是一个月,三个月呢?

有的人说自己背文章怎么都背不下来,那也需要审视一下方法。只是干巴巴地对著书本硬读硬背,有没有研究过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和记忆时段?


不要轻易给自己打上「没能力」「没天赋」的标签,因为很多事确实只是毅力和方法的问题。




13、学习外语在于体会语境

最近参与一本教参的编写工作,在根据考纲整理需要涉及的语法时,我想到「语境」这个概念在外语学习里一定要强调。

语境就是指使用语言时的具体情境,有很多人在学习时误以为只要翻译成中文就好,其实根本不是。

如果只记中文意思,在碰到「すみません」这个短语时,你可能会被吓一跳,它既可以表示道歉,也可以表示感谢,还可以表示麻烦别人的意思。

这么多种意思如何区分使用?这就要靠放在不同的情景中来体会。


在参考的考纲里,列举了很多语法项目,并给了例句,但很多例句只给了一半,学习者看起来肯定一头雾水。

比如有一个项目「わけだ」给的解释是「对现象事物的解释」,后附一个例句「道理で泣くわけだ。」

说实话,如果我是一个学习者,我看到这个例句一定是一头雾水。

如果加上半句「あの子は财布を无くして、道理で泣くわけだ。」就变得容易理解多了。


因此在学习外语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具体的情境来理解,不以单句为目标。编书的编者更需要注重这一点。




14、逻辑很重要

在固有观念中,外语这类文科学科是没有逻辑的。许多外语老师也说,外语嘛,不用多想,没有为什么。环境最重要,多听多读肯定就会好。

其实这是因为这些老师自己也没有体会到外语里的逻辑,一种语言,无论接受还是表达,一定是有逻辑支撑的,没有逻辑的话我们称之为狗屁不通。

从最基本的语法单位到篇章的组织,都有逻辑贯穿其中。如果运用科学思维去分析,一定会有收获有进步。正如人有理性感性两面一样,语言既有基本逻辑,又可以用于艺术性的表达。如果忽视了其逻辑的一面,可能真的很难学好。




15、沉浸式学习适合所有人吗?

时下有一个流行的趋势:沉浸式学习。即所谓像母语学习一样,不讲语法,在模仿中积累,就能学会纯正外语。不管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培训机构都可以见到这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是否适合所有人?

确实以往的教育一味强调语法教学,教出的学生能阅读不能表达,这种沉浸式教学可以视为一种「反作用力」。但是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语法是有必要学习的。所谓语法,是研究者根据语言现象中总结出的各种规律,因此知晓语法,有助于我们少走弯路。尤其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无法抽出大量时间来「沉浸」,学习的效率可能会很低。


另外还有一点比较重要的是,沉浸式学习需要有水平高的教师来引导。非母语者需要有相当的水平,母语者需要对自己的母语有清晰的体系认识,这本来就很难。然而很不幸的是,语言教师行业的待遇不算好,所以很难吸引人才,而且资源分布也不均衡,不是所有人都能接触到高水平的语言教师。往往学习者也很难判断老师的语言水平,并不是「出身名门」就能保证其语言及教学水平。水平一般的语言教师会误导学习者,就算有条件接触母语者,像华人说汉语一般,大家都是母语者,是不会意识到语法的存在的,所以表达有合乎语法规范的,也有不合的。如果母语者没有清晰认识,给学习者引导了不合乎规范的表达方式,也会让学习者走上「偏路」。




16、学外语的好习惯——对比与反思

在我学习日语的经历中,两种老师最多,一种是「日本什么都好」,一种是「警惕资本主义腐蚀」的反日派。有人认为学习外语后,思维一定要变得和对方一致,才能学好。但我并不这么认为。


学习语言过程中受到对方文化思维影响是肯定的,但我认为学习外语后要藉由对方的文化思维,成就更好的自己,好的吸收,不好的警醒自我。

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在于对比与反思。


这个表达在我的母语里或者我所了解的其它语言里怎么表达?对比下来,就能很清晰地捕捉到正在学习的语言的特点。再者例如,日语里表达性别分明,那么汉语/英语里有没有这样的分别?如果有是如何区分的?这样的分别在文化社会上有什么反映?这样的种种我觉得好不好?如果好,我可以怎么借鉴,如果不好,我该怎么避免?像这样可以延伸出许多值得了解的问题,而并不需要对方有什么我就接受什么,或是对方有什么我就反对什么。




17、保姆式老师教不出好学生

接上一条,很多老师就像操不完心的老妈子,生怕学生走一点弯路。表达不对时立刻纠正,想不到自己预设的答案上时立刻引导学生往自己的思路上走,但是其实根本没必要。

我们都知道,家长越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自理能力就越差。语言学习也一样,老师辛辛苦苦把自己的心得总结送给学生,往往收不到任何效果,该不会的还是不会。语言充满了不断探索和试错的过程,和人生一样,照着千篇一律的标答来表达自己,来生活,不会有一丁点意思。


语法是由学者从语言现象里总结出的规律,并不代表这些规律可以囊括一切,也不代表前人不会出错,更不代表这些解释适合你的思维方式。如果你能有让自己更容易理解的接收方式,当然没问题;当你有自己的假设,并能完成符合逻辑的证明,那就是新的发现。引导鼓励学生去探索和试错,这才是老师存在的意义。




18、语言使用的场合胜于其意思

小标题有些费解,什么意思呢?就是我认为语言不仅在于其意思,更重要的是其中包含的潜台词。举个例子,如果好朋友之间的对话里出现「你自己好自为之」这个句子,应该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其中暗含了我不管你了、随便你的意思,有些情况下甚至能读出一丝威胁的意味,显然不适合用于友好而平等的关系之中。当然,每个人由于个人经历、受教育的程度不同,对于语句的理解与印象也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会有一个大致的通识存在。


对待需要尊敬的对象,我们不会问「你叫什么」,而是「您贵姓」;

朋友穿了一件颜色不合适的衣服,如果想善意提醒,我们一般不会说「你穿这个颜色真难看」,而是换一种更委婉的说法「我觉得你穿XX颜色更衬你」。


语言表达不仅只有意思,还包含了情绪、好恶、褒贬、地位、时间空间等等信息。正如我们根据场合选择恰当的服装,叫做衣着得体,选择恰当的表达,叫做语言得体。这应该说是一项非常基础的社会能力,然而在如今的网络空间里似乎也显得很珍稀了。因为这需要每个人都对自己和语言有清楚的认知,有的人过度自信乃至自大,喜欢命令别人,语气自视甚高,自然也就不得体了。不得体的语言往往带给人违和感,有时甚至是反感,当然也会有利用这违和感达到艺术效果的做法。


学习外语也是如此,初级阶段只需要表达出意思就好,渐渐往上,则是根据场合选择恰如其分的表达。得体我想应该是所有语言和文化中共通的标准之一。




19、不要神化or妖魔化语法

任何外语的学习都离不开语法,但亚洲学生可能被语法折磨出的心理阴影是最深刻的。很多学生被老师的各种语法教条折磨得生不如死,毕业后就再也不想再看到语法二字;剩余的还有奉语法为金科玉律,净钻语法的牛角尖,不研究透誓不罢休,架势仿佛语法学家。其实这就是题目中所写的妖魔化与神化语法。


语法,是学者们归纳语言中的各种现象而得出的规律。科学地学习语法,相当于踩在前人铺好的路上前进,会事半功倍,因此大可不必一谈语法就一脸鄙夷。诚然,人在运用母语时不会意识到语法的存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以母语的习得方法来学习外语,它有诸多条件限制:年龄段、学习时长、语言环境等等。

若只重视语法也不行,语言是人思维的反映,很灵活。任何语言中都存在不符合语法规范的表达,实际语料和语境的积累都是十分重要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推荐的做法是积累一定的语料后再来细学语法,这样从初级阶段往上走的路就会很顺利了。




20、守破离——打破规则构建规则

日语中经常可见【守破离】这个表达,简单而言就是打破既有规则再构建自己的规则,什么意思呢?以语言学习为例:

我们惯用的词典及语法书,都是在语言的海洋中取的「平均值」。因为语言有各种相位和不断变化的特性,所以任何词典都做不到囊括所有意思;任何语法书也都做不到以完全的规律解释各种语言现象,这是由语言的使用者「人」所决定的,因为人的行为不能完全被规则概括。

许多语言回溯古代,会发现比现代的样子更有规则,这也是掺杂了使用者「人」的因素。正因为「人」的存在,规则会被混淆,会被打乱,这是无可避免的。


在初学语言时,我们借助「平均」参考书,顺着别人的足迹摸索。而当我们有足够的积累后,会形成一套自己的认知。你会对词语的使用、句子的组成产生非常个人的印象。每个人对语言的认知受教育背景、成长经历影响,是大不同的。尤其是脱离学校教育阶段后,这个异化过程会明显加剧。这也正是每个人表达的语言风格大不同的原因所在。

而当个人构建的规则有过人之处时,便达到了「出师」的程度。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世々之友online日文教師,自詡為華文世界裡最高效的日文課 歡迎各類約稿及課程咨詢,MAIL:asuga1990@hot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譯】中國的菓子與茶

關於如何申請日本的碩士/博士

日本古典詩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