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水草芽米線,荷花池邊讀書人
本篇為正式寫建水之前的先導篇,講述我14歲時想成為在荷花池邊讀書的人而付出的努力。 (瞎說的)
我住的附近有一家建水草芽米線,因為前方地鐵施工,建起了圍擋,連上這家店內的一整條街都被“藏”起來了,不容易找。
起初是朋友推薦的一家滷麵在這裡,沿著導航指示找過來的。賣滷麵的過時就不賣了,食客還須得在中午一點之前過去。我們不知道這個規矩,於是第一次就撲了空。
但無意中發現旁邊竟有一家建水草芽米線,聽老闆和店員的口音正是建水人。一時興起便進去坐了坐,點的是紅湯牛肉米線、清湯草芽米線。也都是過橋米線的做法,只是將料都放好到了湯裡,除了佐料,帽子有酥肉、氽肉、草芽,還有兩顆鵪鶉蛋。剩下米線、卷粉讓客人自己燙,吃多少,燙多少,不加錢。
這家招牌雖然打的是建水草芽米線,但賣的種類還是龐雜了一些,可能是離開家鄉來到此地,根據食客口味做了一定改良。在建水,一家米線館通常就只賣一種米線,只是檔次不同,價格許是6元、7元、8元、10元、12元不等。加的帽子(肉)種類多了,價格就高了,這倒是十分公道、實惠。
這家草芽米線的味道,和雲南任何一個地方美名遠揚的草芽米線都相似,燙厚而香,或是有些店家乾脆就放過橋湯的調料包,其他都沒有多大區別。除了這碗湯,我還想念酥肉的味道。在昆明常吃的是小鍋米線,是不放香酥肉的。來過這家建水草芽米線,我心裡想,這該是昆明最好吃的香酥了。
也是坐在這裡,我回想起在建水生活的時光,回想起更多的細節。因何而去,吃什麼,玩什麼,身邊都有誰。
我第一次對建水有深刻印象,大約是在2012年。那時在文廟看見許多讀書的孩子,荷花池邊,涼亭裡,廊簷下,樹下,還有台階上坐著的,我像是無意中闖入了一個本不存在的地方。
對於當時的我來說,文廟只是遊玩的地方。我遠道而來,只是為了看看它的景色。但身處其中,所有的一切都在激發我想像:從前有人在這裡讀書呢,站在這裡就能聽見讀書聲。我對“喜愛讀書”這件事有好感,於是抬頭看見想像中的場景,心裡又驚又喜,說不出話來。
那時我便想,我以後也要來這裡讀書。
十五歲的時候,我真的就在文廟隔壁讀書,與文廟只有一牆之隔。甚至還有一扇紅木門,可以直通文廟。我來得太晚了,那扇門一直緊閉著,只有在每年祭孔的時候,才允許學校參加祭孔儀式的學生從那裡穿過去。
我聽從前就在這裡讀書的同學說,夏天的時候,他們就從那扇門去文廟,在太液池裡摘荷葉、蓮蓬,然後送到學校食堂去,好心腸的阿姨會煮荷葉粥、蓮子粥送給他們吃。可我如今來得太晚了,沒有這種機會了。
報名入學那一天,正值青春期的我還和父母大吵了一架。他們恐嚇我,不再送我去了。我心裡又氣又急,想到自己最終不能成為在荷花池邊讀書的人了,於是眼淚撲簌直下。父母也只是置氣,也只會這樣一件“法寶”,後來還是送我去了。
我還記得那天下著雨,我們到的時候天卻意外放晴了,路面也正慢慢變乾。我曾經在文廟見過的讀書場景,在學校的鳳凰樹下又見到了,因此驚喜異常,心想:這就是我來這裡的原因呀。學校每一個看起來閒適的角落,都有人在讀書。
那時候的我還沒有認識到教育的本質,對“喜愛讀書”這件事心存幻想,見別人讀書就高興,更何況是在荷花池邊、鳳凰樹下讀書。
如今想來,也不全然是我年少無知的結果。那是八九年前,那更是建水,我對這個地方有一種盲目的自信:它過分地迷戀著時間,自信於自己的經驗,是甘願落後於整個時代的。八九年前如此,今天亦如此。
總是忍不住講起建水的事,於是就真的動身去了建水,果然與我想像中的相差無幾。
回來後又坐在這家異鄉的建水草芽米線,注視著面前的湯碗水汽升騰,不禁出神,只覺得和我十年前坐在永禎巷的米線館是一樣的。十年後再回到這裡,亦如我今日回到建水永禎巷的米線館。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