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婦人》:一百多年前的故事,今天依舊先鋒
沒讀過《小婦人》的原著,也沒有看過其他電影版本的《小婦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很期待看到這部電影。
原因很簡單,2019年版本的《小婦人》真的就是神仙陣容。主角Saoirse Ronan和甜茶Timothée Chalamet都是我特別喜歡的演員,加上梅姨的客串,以及憑《伯德小姐》驚艷奧斯卡的導演——Greta Gerwig的加持,電影的門面就已經掛上“好看”兩個字。
《小婦人》改編自1868年美國女作家Louisa May Alcott的同名長篇小說,這部經典小說對許多人來說並不陌生,光電影就經歷了好幾代版本。
故事講述美國南北戰爭時期,新英格蘭地區一戶普通家庭,四個姐妹的的不同人生。內容是一個徹底以女性為主導的故事,情節細膩刻畫了在資本主義的上升階段,身處中層階級的女性如何衝破世俗,去勇敢追求自主生活和內心情感。小說誕生至今有150多年,但內容上,倡導女性獨立自主的精神內核,在今天看來依然非常先鋒。
內地院線原定今年情人節上映,可惜突如其來的疫情最終還是撤檔了。事實上,該版本的《小婦人》並不是一個純愛故事,情節也沒有刻意去探討人物的情感關係,而是選擇將更多的鏡頭投射到個人身上,以及人物內心的情感。假如沒有撤檔,在婦女節首映會更合適吧。
片中一段關於女性自力更生以及婚姻觀討論的片段中,Saoirse Ronan飾演的女主角Jo,與梅姨飾演的March姑媽,其對話語境放在今天中國的家庭場景裡,依舊司空見慣。
原著小說用的是經典的敘事方式,而往期版本的《小婦人》其實也沒有嘗試在敘事結構上去做更多的創新。反而該版本的《小婦人》,用了更多創新的敘事手法。比如採用套娃式的敘事方式展開,穿插以平行敘事以及虛實結合的方式,來推進故事發展。
電影中,二姐Jo可以完全對應上作者Louisa本人。從一開始Jo推開出版社大門投稿,到閣樓奮筆疾書撰寫四姐妹的故事,再到小說裝幀出版,內容都將《小婦人》是如何誕生的“製作花絮”抽離成故事框架,並在框架內展開情節。
在敘事創新上,還運用上虛實交錯的場景。結尾一段,Jo冒雨追回教授的情節,其實只不過是Jo為了迎合出版商要求改寫的一段俗套情節。而虛實穿插,也是對爛大街愛情故事套路的一種戲謔和解構。
其次,電影打破了時間發展邏輯,通過當下際遇與年少回憶交叉平行敘事,將現在與回憶串聯,展示四個女生由於個性不同而有著不一樣的成長路徑。而通過成長對比的敘事方式,也讓人物在個性的塑造上,顯得更加豐滿。
Emma Watson飾演的大姐Meg溫柔賢淑,二姐Jo性格張揚富有主見,老三Beth善良嫻靜,老么Amy任性自負。四姐妹中,數Jo和Amy觀念反差最大,但兩人抓馬的個性也極為相似。電影大篇幅地聚焦在這兩人身上,也是通過人物的性格反差,來凸顯影片的戲劇張力。
其實無論Jo還是Amy,人物所呈現的縮影都有著非常大的現實意義。 Jo忠於自我,獨自勇闖紐約追求寫作事業,對女性循規蹈矩的婚姻追求不屑一顧。 Amy同樣勇於表達自我,但也毫不掩飾女人就應該嫁個有錢人,讓自己的生活獲得保障和品質。
但故事並沒有對姐妹兩人截然不同的價值追求,做立場清晰的褒貶批判。你既可以做一個主宰自己的人生獨立自主的人,堅持你的不婚主義。當然,選擇嫁給有錢人也是一種個人選擇,不必在意別人是否給你貼上拜金的標籤。
在人物刻畫上,並沒有陷入所謂女權主義電影,去單一刻畫強悍的人物性格。鋒芒的個性應該有,但也不應忌諱展示人物脆弱的一面,畢竟這才是人啊。
例如Jo在面對教授對其作品直言不諱地批判時,既然聽不進忠言逆耳,那就懟回去。在閣樓與母親的對話中,Jo也同樣表達了渴望被愛以及內心的孤獨。同樣,Jo給母親籌足路費大膽賣掉自己的長發,事後也會痛哭流涕憐惜長發。在對Jo的人物塑造上,完全能看出當年Greta Gerwig在塑造《伯德小姐》人物時的處理風格。
《小婦人》其先鋒的女性主義色彩,甚至早於伍爾芙和波伏娃。但無論如何推陳出新地翻拍,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總能讀出新的東西。但就內核來講,故事對人物追求的刻畫,以及對世俗社會的觀察和思考,搬到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非常大的社會參考性。
《小婦人》自問世後就是一本極為暢銷的通俗小說,直至今天仍不斷被印刷出版。除此之外,《小婦人》還是一本非常親民的文學作品,沒有太多花哨的行文技巧,修辭方式也平易近人,對於文學表達方式接觸不多的成長期小孩,也能輕鬆消化。但不代表這是一本流俗的小說,對於許多知識分子而言,《小婦人》還是一本非常重要啟蒙讀物。
我還記得中學時期,文科班幾乎所有女生都會看《小婦人》,對於沒有閱讀過《小婦人》原著的我多少有點可惜。而通過電影劇情,感受四個女生不同的成長軌跡,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或身邊人成長的影子。我想我會強烈推薦所有還處於成長中的女生,甚至男生,應該看一下《小婦人》。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