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人生設計教練:知道自己擅長什麼,才是自由的開始| 逆行人生
你知道人生也可以被設計嗎?在《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這本暢銷書裡,作者第一次提出了「人生設計」的概念。
人生設計是什麼意思呢?人生設計課的創辦人是2位跨界設計師-前蘋果員工。而「人生設計」就是把設計思維運用在職涯規劃的一種方式。課程目標是: “如何運用設計思維,發現自己未來想做什麼?”
2019年,丘佩凡在裸辭之際,懷著6個月的身孕獨自飛到了美國學習斯坦福大學人生設計課,因為她在第一次聽到“人生設計”這個理念時,就被打動了。一直以來,她也是實踐著小步驗證的設計思維,逐步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轉型。
學成歸來後,她發現國內沒有多少人教學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於是便結合國內職場人的普遍發展瓶頸和人生困惑,設計了一套更符合國人學習的課程。
從人生設計教練到蓋洛普優勢認證教練,再到職涯規劃師,人生設計開啟了邱佩凡的職涯轉型之路,也開啟了她的探索自由之路。
這期播客,我們會介紹職涯發展領域兩個比較新穎的方法論和評量工具,是如何幫助迷茫中的職場人重新找到方向的。
嘉賓介紹
丘佩凡,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認證教練/蓋洛普全球認證優勢教練/職業生涯規劃師/前亞馬遜福建區負責人。
去過美國名校,呆過上市公司、獨自闖過北美,懷孕赴美學習,斷崖式轉型職業生涯領域,一邊搞娃一邊擼狗搞事業。
想逃離職場的年輕人,卡在了哪?
林:丘丘在當生涯規劃師的過程中,發現那些想從職場出來的人,主要是卡在哪一步比較多?
丘:我發現工作三年以上,或者說20多歲到30多歲這個階段的職場人,會進入一個狀態,我把它叫做自我意識的覺醒。
我們上高中、大學,甚至選第一份工作,可能都是按部就班或隨大流,直到我們工作一段時間後,才開始思考“什麼才是我想要的人生?”,“我的未來該怎麼走? ”,包括我的許多來訪者,都會問“我的優勢到底適合做什麼?
他們很想有長期深耕的方向,會因為自我意識的覺醒想做一些更自由、能探索更多可能性的工作或生活方式。
但市面上很多課程更多在教我們找到目標之後,怎麼在技能上提升。但怎麼去找到目標,怎麼去發現自己的熱情和天賦,反而是更難的環節。
林:我覺得我真正開始去進行自我探索和自我認知,是從離開職場,決定自由工作之後才開始的。
我在大學畢業之後,包括工作了好幾年之後,都在隨大流往前走,內心深處並不是很清晰我為什麼要走這樣一條路,為什麼要做現在這份工作,以及主流社會認定的那種成功又光鮮亮麗的生活,是不是真的是我自己內心深處想追求的呢?
我有一天突然意識到:我現在過的生活,可能不是我內心深處真正想要的。我相信丘丘在離開前的公司,決定轉型職涯規劃師時,可能也是類似的原因?
丘:我可能更衝動一點,我第一份工作做了兩年左右才離職的。離職後我嘗試了三種去探索的方式,但效率不是很高。
第一種就是裸辭去旅遊,大家都覺得辭職之後要先休息一下去體驗一下生活,我當時去了西藏,但是回來後發現,唉還得找工作,而且依然很迷茫。
第二條路我去做了一些測評,我記得我給自己留了幾天時間,專門去研究MBTI等這些市面上的職業性格測評,而且我一字一字地讀報告,真的是拿出紙跟筆,看著評測報告在思考,但其實還挺痛苦的,也沒有答案。
然後第三就胡亂去面試,比如我當時覺得我也可以寫公眾號,要不我去做個新媒體運營,就很胡亂地去一家創業公司去上過半年班,上了第一個星期就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所以有一些很慘痛的經驗。
「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是什麼?
林:所以後來是什麼讓你決定再次離職,學習人生設計?
丘:我其實是被人生設計這個理念打動了,大家可能聽到人生設計的第一個反應是:人生真的可以被設計嗎?我先回答大家:當然可以。
人生設計本身就是基於設計思維,把自己當作最重要的一個使用者去理解自己,然後再把人生當作產品來打造。
它來自《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它是一本非常暢銷的書,這本書裡就有提到我們要小步驟迭代,一步一步驗證。 80%的人其實一開始都不知道自己的熱情跟目標在哪裡,都是透過不斷的探索,小步迭代的驗證才發現的。
我為什麼會去上美國的史丹佛人生設計認證教練的項目,而且那時我還懷著孕,是最不穩定的時候。因為我就是在不斷的摸索跟小步驗證的狀態下,找到我想從事的職涯方向的──職涯規劃師、人生設計教練。
我之前沒看過這本書,但是我已經在運用其中的理念了,它跟我本來的價值觀是很貼切的,而且我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上完這個課後,我發現目前市面上真正在做人生設計課的人很少,所以我覺得既然我自己是這樣走過來的,而且這套理念在國外給美國的高校學生和職場人反复實踐運用過,對他們的作用很大。我就想把它搬回來,結合自己的職涯規劃和優勢教練部分的知識,去打造這個課程,幫助更多人。
我去史丹佛大學上完這門課,回來後再把它一步步實踐落地,而且我也收到了很多用戶的正面回饋。有些學員會說:要是我早幾年上這堂課,就會少走一點彎道。我還挺感動的。
林安:我知道《史丹佛大學人生設計課》這本書暢銷了很長一段時間,你自己飛到美國去上這門課,和看書有哪些不一樣的地方嗎?
丘:你看書的時候會被刷新認知,例如人生可以設計,你不一定要遵從初心,反而要小步迭代不斷去變化;比如你不一定要去解決問題,而是去解開問題等等。
很多人還會很認真地去做那些練習,但是很多學員,包括我自己會覺得:好像是這麼回事,但是練習下來我又覺得差點什麼,也沒有人討論,自己也不是很確定自己寫的東西對不對,下一步該做點什麼?還是停留在認知跟紙上的這種感覺。
然後第二步,我去那邊認證上這堂課的時候,首先,我能感受到兩位創辦人的人生經歷,他們會講一些自己的故事,怎麼透過設計思維走出來,包括他們把設計思維用到人生規劃裡的一些起源,我會更理解這個東西的源頭是什麼。
第二,我理解了設計思維,書裡面沒有提到設計思維這個部分,只提到了我們每一步要怎麼做,但底層是來自設計思維,所以我去認證之後,就更理解這套邏輯和理論怎麼運用在產品和企業,包括人生規劃上面的,我就從底層理解了設計的邏輯,而這個對我來說是最大的收穫。
林:你當時在那邊上史丹佛人生設計課,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課是哪一堂課?
丘:人生觀與工作觀的澄清。當時我們那一班還蠻國際化的,有不同國家的HR、教練等一些不同身分的人一起上課。我是跟一個日本教練一起做小組練習的,當時我分享了我的工作觀是什麼,我說“我想要讓自己活得淋漓盡致,再影響更多人活得淋漓盡致。”
然後他就跟我說「做到什麼樣的情況,就是你所謂的活到淋漓盡致?」我當時就傻了,回答不上來,這個問題一直留在我腦海裡,直到今天還在不斷澄清、驗證到底什麼是我想要的淋漓盡致。
這堂課讓我印象挺深刻的,因為它觸動了我平常不太去想的一些東西,而且這個問題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相當於我的人生使命。我能說出我的使命,卻不能去詮釋它。
林:我之前有去上丘的人生設計訓練營,我回想我在課程中觸動比較大的部分時,發現也是書寫人生觀和工作觀這一部分。
因為很多時候,好像我們在做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但很少有機會能真正停下來反思一下:真的是這樣嗎?我現在做的事情跟我內心深處的價值觀是一致的嗎?
如果不一致的話,就能發現我現在之所以在某些問題上覺得很彆扭,是因為這兩者不一致的原因。
丘:其實人生觀、工作觀聽起來很虛,但實際上,是在幫我們建立一套評鑑體系。在職場裡面,怎麼樣才能升職,怎麼樣才能加薪,包括你的KPI,這些都是人家已經幫你定好的。
但當你走出來做自由工作之後,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不是很確定到底要走哪個方向,其實是要嘗試去搭建一套自己的評價體系的:到底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是我自己遵從的等等。
搭建評量體系除了讓我們更一致之外,也能讓我們不斷有動力往前走。因為做自由工作不像公司內有那麼明確的回饋機制,有時候薪資也不那麼穩定,總會有一些低谷時刻,這時我們就要根據人生觀和工作觀回過頭看:為什麼我當初會從職場出來?這背後的動力是什麼?
林:所以你回來之後做的人生設計訓練營,又有哪些方面的改良,更符合國內的一些學員去學習呢?
丘:首先,人生設計可以分為向內看和向外走兩個步驟。
我回來之後發現大部分職場人有兩個極端:要嘛天天向內看,他對自己很了解,比如說我就是個什麼樣的人,但是他不怎麼行動或不怎麼走出去。
還有一些人非常以功利為導向,就是到底哪個地方賺錢,哪個地方我家有什麼資源,我就去做了,他是純向外走的部分,但他很少去問「這個東西跟我想過的人生或我的優勢是否結合? ”
所以我在課程中向內看的部分,會加入一些職涯規劃和自我探索的內容。
例如職涯規劃裡有一個生涯建構論,我們會提到生涯五問,其實就是更充分的去探索自己的過去,包括自己的現在興趣是什麼,早年的一些事件它是怎樣影響我們的,這些部分讓向內看更深一點。
向外看的話,我迭代的更多在落地這一塊。其實人設計裡面有一套工具,包括奧德賽計畫、原型驗證之類的。
這裡面我是做了一些改良的,主要考慮很多人還是不知道怎麼行動,或者說特別忙,不一定上完課之後能夠一步步做下來,所以我就設計了一些目標管理的工具,讓大家能夠真正的走出去、動起來。
“蓋洛普優勢測試”
如何幫助我們發現自我?
林:其實你在裡面還融入了一部分優勢發展的內容,結合蓋洛普優勢測驗。這部分對我深入探索自己幫助還蠻大的,也是為什麼我想跟丘丘合作開發自由業優勢定位課程的原因。你要不跟我們介紹一下蓋洛普優勢測驗是什麼?
丘:這個確實是我在人生設計裡面非常大的一個創新。
首先跟大家講一講,為什麼我們會選擇蓋洛普克里夫頓優勢測評,而不是選擇市面上其他的職業測評,例如MBTI等。
第一,蓋洛普研究了200萬人的成功經驗,然後在裡面提取了34個最終影響他們成功的因素,然後再把它們歸類成了4大類。所以它發展歷史蠻久的,有這樣一個研究基礎在,所以可信度很高。
而蓋洛普是一家商業顧問公司,這套測評就是一個產品,有錢的地方維護也會更好。所以這套測評至今都持續迭代更新,這也是我們選擇它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其次,許多評測告訴了我們“我們是誰”,它更多是以識別為目的,但是優勢測評除了識別我們是誰之外,還說了你接下來要刻意投入練習的是什麼。
它也會提醒你接下來要留意的盲點是哪些。就是說有了這個報告後,你可以用它去做點什麼,這個也是優勢報告區別於很多測評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林:蓋洛普官網可以搜到這個克利夫頓優勢評測。前五大才幹的優勢報告價格是152元,看全部34個才幹的報告解讀是380元。這篇評測有囊括在我們的課程裡面,可以讓大家免費解鎖自己的前5大才幹的解析報告。
我們課程的一開始,就會讓大家先去做測評,後面會根據你的測驗結果,在課程裡層層展開。
關於優勢這塊,我之前在你的課程聽到的一個例子印象非常深刻。
優勢心理學之父-克利夫頓博士和蓋洛普研究團隊在一所大學裡選1,000名學生做過一次實驗。一組學生速讀能力非常強,平均每分鐘可以讀350個字,另外一組學生速讀能力比較差,一分鐘只能讀90字。
這兩組學生分開訓練,並用一些技巧來提升他們的速讀能力。 3年後,再重新測試一次,發現讀度能力比較差的那一波學生,速讀能力提升了近兩倍,但是速讀能力比較好的學生,速讀能力比原來提高了近乎10倍!平均每分鐘可以讀2900字!
我當時看到這裡挺驚訝的,有一句話說的是:彌補弱點可以防止失敗,但發揮優勢才能走向成功。
很多時候太專注在自己的弱點上,會忽略發揮自己身上的優勢。我以前就是一個特別喜歡補短板的人,例如我想去拍一個採訪視頻,但我不會視頻拍攝剪輯。我想的是我自己去學怎麼拍怎麼剪。
我後來確實這樣做了一段時間,發現就算自己再努力的去學剪視頻,剪出來的東西也沒有辦法跟專業的人比。後來我就在網路上找專業的影片剪輯師合作。我就負責擅長的部分,比如說文案腳本,攝影剪輯師就去做攝影剪輯的部分,我們兩個合作之後就是1+1>2。
丘:其實這個跟你本身的才幹可能有關係。你看你的執行力其實蠻靠前的,會比較習慣自己上手,所以其實你的習慣跟每個人的優勢領域也有關係。
林:所以丘丘也可以跟我們稍微科普一下,蓋勒普的34項才幹也是分好幾大板塊的,比如執行力、影響力、戰略思維、人際關係等等,是怎麼去做區分的呢?
丘:我先解釋一下什麼是「才幹」 。才幹指我們自然而然、潛移默化的行為模式、感受模式、思考模式。通俗地講就是:有些動作、有些事情你想都不用想,潛意識就會這樣子去做,它是你最習慣的一種做事情、想東西的方式。
就跟有些人天然更擅長右手或左手是一樣的,為什麼要把才幹變成優勢,是因為如果你最天然、熟悉的就是這種做事方式,你把這個東西找出來,然後透過刻意練習把它變成優勢,才是最有效率的成功方式。
如果你用你想都不會去想,甚至完全想不到的一些方式去做事情或培養成優勢,你肯定會很痛苦。
就跟閱讀一樣,有些人就不擅長用閱讀學習,他可能更擅長聽或寫,所以不管怎麼培養他的閱讀能力,最後的收效都會比本來就擅長閱讀的人低很多,兩者完全不是一個等級的。
所以說努力很重要,但選擇也很重要,這裡的選擇不僅是選擇風口和平台,還包括優勢的選擇。
然後說回4大領域,蓋洛普公司其實是研究了這些人的成功因素之後,發現有34大類的主題,比如說學習、策略、思維、取悅等等,這些主題他又歸了4大類。
這4大類第一個就是策略思考領域,這些人很會想,很想去做策略佈局,頭腦比較發達。
第二個是建立關係領域。你看到有些人他自己可能不一定會,但是他能凝聚一群人,讓這群人去發揮他們的優勢,他只需要做好團隊的凝聚,這就是關係建立領域。
第三個是影響力領域。它是說我透過影響你,例如說服你,或是跟你不斷去溝通,或是跟你競爭、取悅你,讓你喜歡我等等,透過各種不同類型的影響方式,去達到自己的目標,最終去實現成功。
最後一個是執行力領域,很會去落地,把想法落成現實。
蓋洛普優勢評測有底層理念:每個人都可以透過不同的優勢去成功。意思是每個人都可以達成一個目標,但方式是不一樣的,前面說的這4個領域的方式都可以。
如何運用自己身上已有的優勢才幹?
林:我記得我的關係建立領域是最突出的,我的前5大才幹裡有三個在這個領域:責任、伯樂、體諒。
當時那個報告出來之後,我有加錢買34項才幹的完整版報告,基本上把排名前12的才幹都看了一遍,每個才幹都會有更詳細的解釋。
作業裡面不是也說讓我們把感覺像自己的部分畫出來嗎?也要把我們的報告發給朋友家人看,讓他們看看哪些像我們。我也有發給身邊的一些朋友看,發現其實別人看你的視角,跟你理解自己是有出入的。
而且我自己也蠻意外看到了伯樂才幹,其他幾個才幹我自己都知道我有,但是伯樂我一直沒覺得我有。但自從我開始創業做自由會客廳,開始做個人IP孵化營以後,我發現我身上是有伯樂才幹的。因為這兩個工作都需要跟很多人打交道,而且需要凝聚一個小團體。
在做這兩份工作的過程中,我慢慢意識到,我還蠻喜歡發現一個人身上的閃光點和潛力的,“這個人原來這麼擅長做這件事情啊”,如果那一塊我能幫助他做得更好,我也會發自內心的開心。
所以當我看到伯樂才幹的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我身上還有這個優勢,但之前的很多年,我都完全不覺得自己身上有這個才幹。
丘丘,你在知道自己的優勢才幹後,會刻意在工作中去運用你的某些才幹嗎?
丘:有,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要把優勢跟人生設計結合。因為優點是向內看,它讓你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最擅長用什麼樣的方式做事,是很底層的冰山下面的東西,所以它跟人生設計的向外看是完美結合。
每個人的行動方式是可以基於自己的優勢去設計的,包括我們做自由工作的定位,其實也可以透過優勢來有一些抓手的。就拿我自己舉例,像我現在做職涯規劃,其實這個方向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就會思考我想當什麼樣的職涯規劃師,我的優勢是什麼?
基於我的優勢報告我發現,我的策略排第一,所以基本上我的來訪者,包括我做課程的時候,大家對我的印像是一個非常擅長總結他們過往經驗和卡點的人,這些對他們來說很重要,因為他們不一定能綜合看到自己的問題在哪裡,但我就比較快能看到。
他如果給我一份他的資料或履歷,或是談了十幾二十分鐘,就能有一些大概的總結和規律出來。
因為我的才幹裡「學習」跟「理念」很靠前,所以我對優勢跟人設計的結合也很擅長。我就很擅長學習,然後透過自己比較創新的一些想法,把不同的東西結合起來去做課程,這些都在幫助我去定義「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職涯規劃師」。
林:所以其實測試本身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我們看到了這些才幹之後,如何把它運用到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當中才是更重要的。這樣才能真正的把我們身上的一些優勢和才幹發揮到淋漓盡致,同時也需要去避免把時間過多投入到我們比較弱的一些才幹上。
努力錯了方向,就算付出了10倍努力,還是沒辦法跟那些天生就在這方面有天賦的人比。人家可能只要付出1倍的努力,就比你付出10倍努力做得更好。這時候如果在一個錯誤的方向上一直努力,反而會越努力越挫敗。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需要用一些工具來幫助自己做判斷的原因。有了這樣的基本判斷後,能少踩一些坑,包括看見和接納自己的盲區,也是很重要的環節。
有時候我會在自己的盲點上蹦迪,我會不甘心別人能做到,為什麼我不能。但做了這個評量後,知道了這一塊是我比較弱的才幹,就會坦然接納它。但同時,也能看到自己身上有,別人沒有的那一部分,我覺得這是蓋洛普優勢報告對我最大的影響和幫助。
丘:所以我就想告訴大家,可以去做測評,但做完測評後一定不要自己去誤判。比如說一個前10裡沒有戰略思維才幹的人,就會想「天啊,我的前10裡都沒有戰略思維,我能去創業嗎?」很多人自己拿了優勢報告後,會有很多的否定。本來優勢報告是發現我的優勢,但做完後反而看到了自己的劣勢。
這也是為什麼測評你可以自己做,但是如果你有很多不理解的地方,是需要透過課程和對話與大家碰撞的。包括碰撞過程中,我們會談到自己的一些故事,怎麼去讓它影響到自己,我是怎麼用這些優勢成功的,然後未來適合做什麼等等。
林:所以其實這個測試報告是需要找一個專業的教練去進行解讀的,而不是自己瞎理解,不然可能會起到一個反作用。這也是我們為什麼要把優勢發展工具融入「自由業優勢定位訓練營」的原因之一。
為什麼要做「自由業優勢定位訓練營」?
林:其實跟做自由會客廳的初心有關。我自由業前三年的時間,都在思考我怎麼樣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得更好。怎麼樣不用去上班,也能活得體面,但我發現自己一個人過得好,所得到的那種成就感和愉悅感非常短暫。
我曾經經歷過一段很迷茫的階段,是我自由職業發展最穩定的階段,也不用擔心收入問題,工作也相對比較輕鬆,但是整個人變得很沒有目標感,好像只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是滿足了自己的小富即安的狀態,或者說是那種很舒適圈的狀態,但是你跟這個世界,跟他人之間沒有什麼關係了。
我也是後來才慢慢發現,我其實是需要去跟人產生深度連結的,而且我的愉悅感很大一部分來自於看到他人成長。如果我能幫助到他人的話,如果我的存在對他人和世界和這個社會有一些價值的話,我的愉悅感會乘以10倍。
我覺得這可以體現在我的「伯樂」才幹上。這也是為什麼我一個人獲得成長,已經不能夠滿足我了,我很想把自己獲得成長的經驗再傳遞出去,幫助更多人。
這也是我們這次想要去做「自由業優勢定位訓練營」的初心。
課程包含什麼內容?
我們的課程模組,也是一個自我探索的方法論,即使你暫時不能來上課,這4個模組也可以給大家做參考。
我們的課程會分成4週進行。
第一周,我們先向內看──了解我們的優勢是什麼。
這一步很重要,很多人在沒有發現自己的優勢之前,就不會去運用它。
我們會設計一些互動課,讓大家更能理解我的優勢是什麼,然後運用優勢,同時管理接納我們的弱勢。
第二週,你可以基於你的優勢和對自己的理解,去嘗試錨定一些方向。
透過人生觀和工作觀的書寫,建立自己的評鑑系統和人生指南針。我們會透過這個部分讓大家先理解「我其實想過什麼樣的人生」 ,框定一個大方向。
基於此,我們再去尋找我們的一些心流體驗。心流這個詞現在很火,正向心理學認為心流是人的最優體驗,一種全情投入、全然忘我的狀態。
我們會透過發現心流的這個部分,讓大家再去探索我的心流在什麼地方,它可能結合哪些職業方向。
第二模組還會有個重磅,就是帶大家一起去設計3個版本的5年人生。現在大家可能還沒有開始自由職業,或者已經在自由職業了,但是有幾個細分的領域還不太確定,這時候我們可以通過奧德賽計劃裡的5年人生去梳理“我到底有哪些職業選項」。
第三週,我們就要訂定計畫了。
前兩步其實大家都會很開心,但是很多人上課的時候很開心,上完課後面就沒有了,因為他沒有真的去行動。
所以第三週會帶大家去訂定行動計畫:我要怎麼驗證我提到的那些自由業的可能性。我們既然要自我探索,就要進行有效的探索。
這裡我會結合自由工作者常見的問題,去講該怎麼驗證,也會給大家比較具體的行動管理清單,教大家怎麼做行動計畫。
最後一周,我們會基於大家在行動過程中遇到的常見問題,告訴大家如何更有效率地達成行動目標。
因為很多人定了行動計畫之後,可能會遇到一些卡點,也可能不能去堅持,或是說不知道怎麼複盤、怎麼迭代。
總結起來就是:第一先認識自我,第二再去錨定大方向,第三製定具體的計畫去驗證,最後一步就是持續行動。
從驗證到慢慢確定,確定之後就可以從1~100地去做了。
上課形式
然後會統一安排互動課,互動課是線上即時的,會基於大家的作業設計一些流程,讓大家現場有更多的對話,更多的去領悟,把課程的知識內化成自己要去做的事情。
所以主要就是透過錄製課程、互動課程和社群的監督支持,還有團體的對話,去實現探索領悟行動的三個階段。
其實我們身為講師和助人者的身份,覺得課程最根本的還是要讓學員有所改變。一切不以改變為目的的課程都是耍流氓,所以我很希望帶大家一起改變。
如果你近期有轉型自由工作、深度自我探索、獲得同頻團體支持的需求,歡迎加入我們。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會客廳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個不上班的人」,持續研究追蹤自由業、數位遊牧者、遠距辦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眾號/小紅書/b站:林安的會客廳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