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就是個位置嘛!你怕甚麼?社交媒體顯示IP位置会被監視吗?|瑪力再說
前不久,微博、微信、抖音等大部分社交媒體開啟了一項新功能,就是強制顯示用戶的ip歸屬地。此功能一出,就引發了一場中國社交圈不小的震動,除了讓一大部分離岸愛國賬號顯示真身之外,也讓人們開始擔心這個功能將用戶的隱私赤裸裸的暴露出來,可能會導致地域之間的矛盾和加速被人肉的風險。環球時報則毫不諱言的說,這個功能將其實就是一個「照妖鏡」,能將一些境外勢力的「狐狸尾巴」暴露無遺。言下之意就是,你只要不做虧心事,就不怕鬼敲門。人多人認為,我光明磊落,也沒有什麼可以隱藏的,而且我們還能聽到一些聲音,你以為你是誰啊,誰會關心你的隱私啊。這種論調長期以來在中國甚至全世界都非常盛行。那到底個人的隱私有沒有邊界呢?從國家安全的角度出發,政府有沒有權利調用你的隱私呢?互聯網公司把你的個人信息和行為用作商業用途,到底合不合法呢?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啊這個話題。
Hello大家好,我是瑪力,這是一個提倡思辨和手撕五毛的小頻道,每一期我們將結合一個政治經濟的案例,來探討下背後的原因和不同的思考維度。
說起個人隱私,字面上的意思是就是人們不願意告訴別人的或者不適合告訴別人的秘密。中國民法典第1033條和1035條都有明確規定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能侵犯公民隱私,對於個人的信息的使用和處理也要徵得本人同意和授權才行。那顯然中國社交網絡的這一行為就是赤裸裸的違憲了,但考慮到中國法律的特殊性,我們只能笑而不語。至於到底什麼是隱私,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我們來再看一個短片。
沒錯,這個其實是蘋果的一個廣告,至於果廠到底有沒有嚴格遵守他所承諾的我們先不討論,我們設想下,如果你的隱私和個人信息就這樣告訴別人,你會覺得舒服嗎?百度大佬李彥宏曾經說過,中國人對於隱私不那麼敏感,他們更願意用自己的隱私去換取便捷的互聯網服務。雖然此番言論一出,在當年掀起了不小的爭論,但4年過去了,中國人似乎確實也沒有覺得是個問題,甚至經常以互聯網服務遙遙領先全球而洋洋自得。當然這種論調在全球互聯網圈也屢見不鮮,2009年,谷歌前CEO施密特表示,如果你不想讓人知道的事情,就不要做,如果你在乎隱私的話,也請面對現實吧,我們確實會獲取你的個人信息。如果在美國的話,也要遵守《愛國者法案》(斯諾登事件後被認為是臭名昭著的那個法案),可能會將這些信息提供給當局。而且谷歌和Facebook等大公司也確實配合過FBI將嫌疑人的數據提供給政府當作破案證據。非常諷刺的是,美國科技媒體Cnet曾經在一篇新聞報導中披露了施密特的個人信息,結果CNET的全體記者被谷歌拉入了黑名單,關鍵是這些信息就是通過谷歌的搜索和產品中查詢到的。在西方,關於類似的論調還有很多,比如英國政府的閉路電視曾以「你如果光明正大,就不要害怕」(“if you've got nothing to hide, you've got nothing to fear.)這種說辭來為他們的監控系統進行辯護等等。可見,對於公權力而言,不僅僅在中國,包括號稱民主的西方的國家很多人都持類似的觀點,似乎表明了隱私就像廁紙,我需要的時候就用用,至於你屁股幹不干淨關鍵看我怎麼擦了。我想這個時候,小粉紅們和官媒們應該跳出來強力譴責西方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啊,這種事情怎麼能學呢?
然而,在斯諾登事件以及世界各國的大規模政府監控被曝光後,特別是美國政府信譽掃地,這種論調受到了很大的挑戰。在各國的法律體系中,隱私都是作為一種人權來保護,也就是說,隱私被理解為對空間、位置和個人信息的訪問和使用的權利,這意味著確定訪問權限只有你自己。如果個人擁有隱私權,那所謂「沒什麼可隱藏的」這種觀點在邏輯上就是無效的,既然是隱私,那就是可以隱藏的東西。如果有人說,我不同意人是光明磊落的,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那你要隱瞞什麼呢?對此,美國密碼學和網絡安全泰斗施奈爾說,光明磊落是建立在,隱私是可以是隱瞞不道德的行為的這個基礎上的。好比有人說,我想炸掉白宮,跟我去實施炸掉了白宮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屬於言論自由范圍,後者則屬於違法行為。
從心理學上講,我們之所以成為「人」就是我們發現自己可以向其他人隱藏某些東西。哲學家和心理分析家莫迪尼說,「沒有什麼可隱藏」的觀點本質上是自相矛盾的,重點不是要隱藏什麼東西,而是我們有隱藏某些東西的權利和能力。這句話有點燒腦,我們可以舉個例子,斯諾登曾經說,如果一個人說,我不在乎隱私權,因為沒什麼可隱藏的,等同於我不在在乎言論自由,因為我沒有什麼可說的。實際上就是在說,我不擁有權利,因為我無法為我的權利辯解。我們以微博為例,雖然在中國都是實名制了,但至少我的部分信息對於普通人還是保密的,你這樣強制把我的位置信息公開了,那就增加了我被人肉和網暴的概率,那這樣產生的各種後果該誰來負責任呢?近期的帝吧管理員事件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就是因為他的ip顯示在台灣,就很快的被人肉出來,結果被台灣政府以發布謠言為由把他們逮捕。我這裡到不是為他們喊冤,從我內心來說,我還是挺高興的。很多人看到這種人被鐵拳誤傷,紛紛拍手稱快的時候,我們反過來想,如果是一個普通人被粉紅人肉和網暴了,甚至遭到當局的抓捕,那這樣是否又公平呢?我們先不論政治立場和是非對錯,至少每個人都有隱藏自己個人信息的權利,至於你是否要用真實頭像真實姓名真實ip是你的權利,但絕對不能平台或者政府來決定你應該公開哪些信息。如果現在不能保護粉紅的隱私,那反賊的隱私更會理所應當的被人隨便利用。如果你現在覺得我不做虧心事,公佈位置信息無所謂,當哪天微博能顯示你的家庭住址的時候,你還覺得無所謂嗎?
法國著名紅衣教主的曾經說:“如果給我六句由最誠實的人寫的文字,我肯定能從中發現絞死他的理由”,指的是**國家政府可以在一個人的生活中找到任何方面以起訴或勒索該人,**所謂「安全與隱私」之爭,其實就是「自由與控制」之爭。
關於隱私,心理學也證明,當一個人發現自己被監視的時候,他們的行為就會變得順從,會不由自主的迴避他們本身的願望和慾望,而這種情況下所做的任何決定並非他們本身的意願,恰恰是監控者希望在他們身上看到的行為。我在之前的節目中曾經講過一個概念叫「寒蟬效應」,斯諾登事件之後,人們發現自己的通信有可能被政府監控,會明顯變得惶恐不安,甚至對通信的內容開始自我審查,甚至避免很多通過公共網絡的通信活動,就算他們並不是想發表什麼危害安全的言論。很多作家都刻意避免一些特定主題和敏感主題的寫作和演講,自2013年6月以來,維基百科上被標註為隱私敏感的文章的訪問量也大幅下降。但對於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來說,這樣無疑是在嚴重傷害了言論自由和個人隱私保護。法律教授丹尼爾·索羅維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也發表文章反對政府的這一行為,他指出,如果政府在這方面出現過失,如果個人信息從政府部門洩漏出來,從而對人們造成損失誰來負責,政府部門還可能用收集到的個人信息,拒絕某人使用公共服務,即使此人並無過錯。總而言之,不管政府這樣做是什麼目的,公權力這種站在上帝視角監視隱私的行為是非常可怕的,根本沒有辦法讓人相信政府的公信力。很多人也認為,如果這種「不需要隱藏」 觀點合理,那麼應該把這個觀點發揮到極致,對國安局特工、政治家、警察或者企業家都一視同仁,他們自己應該首當其衝,以絕對的公開透明的信息讓人們監督自己。如果是這樣的話,谷歌CEO施密特當年就不會吧CNET拉黑了。
中國社會信用評分體系的首席設計師林鈞躍在接受法國媒體採訪的時候,曾經直言不諱說中國的這個系統就是用來對抗部分人的,他還很驕傲的說,如果你們有了這個系統,你就永遠不必擔心黃背心反抗運動了,因為我們會在他們行動之前就採取行動。
Netflix上有一部叫《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紀錄片,就是解釋了現在的社交網絡是如何一步步的侵蝕人們的自由和意志的,片子中說到產品設計師用「強化」的技巧製作了可以不斷下滑的瀑布流,讓使用者沉迷刷手機停不下來,而這個「強化」的原理就是一個心理學家利用鴿子做的馴化實驗。當一隻鴿子偶然啄了牆上的字「PECK」(就是啄)一下,馬上餵牠一塊麵包屑。過了幾分鐘後,它又啄了一下,你再餵牠一塊麵包屑。長此以往,鴿子就學會了啄這個字,用同樣這樣的方法,還教會了鴿子辨認英文、打乒乓球、甚至控制導彈,這個其實和巴浦洛夫的狗也是一個原理。我們在驚嘆於這些洗腦手段的時候,其實也可以好好反省下自己,人類雖然渴望自由,但是我們的行為往往都是行為的結果所決定的,我們比起動物來說,並沒有在自由意誌上高級多少。而且還大程度上迷戀這種被操縱的感覺,現在所謂的大數據時代,產品經理們絞盡腦汁設計出一個功能和按鈕,就能讓你覺得好人性啊,好便利啊,殊不知這些都是利用了我們的性別、年齡、位置、以及每一次點擊、滾動、購買、留言所提煉出來的心理模型,我們不過是像狗像鴿子一樣被長期馴化的結果。
我們回到最開始的那個片子,如果一個陌生人突然過來跟你說,我知道你的三圍、初戀、家庭地址、收入等情況,就算他長得眉清目秀,彬彬有禮,是不是也會倒吸一口涼氣。那為什麼在互聯網上,你就覺得自己是被理解被關懷被保護了呢?所以並不是中國人對於隱私不敏感,而是獲取你隱私的人已經將你的隱私當成了你日常生活的交換條件。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