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罗河谋杀案》侦探程式分析

白鷺
·
(修改过)
·
IPFS
·
《尼罗河谋杀案》海报

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创作了八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十七部剧作。其作品销售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她的主要作品有《 斯泰尔斯庄园奇案》《 罗杰疑案》《 东方快车谋杀案》及《 尼罗河谋杀案》等。总体来看,她的侦探小说构思格局是:布谜-解谜发展-解谜高潮-解谜结束。 《尼罗河谋杀案》作为克里斯蒂成熟时期的一部著作颇具代表性,尽管它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创新,但还是融合了许多传统侦探小说的模式,颇具程式化。

像其它文体一样,侦探小说的发展也有很深的历史渊源。早在圣经故事和古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孕育了侦探小说因子。然而真正开创现代侦探小说基本程式的当数美国作家埃德加· 爱伦·坡。他的五个短篇小说《莫格街凶杀案》(1841)、《玛丽·罗热疑案》(1842)、《金甲虫》(1842)、《你就是凶手》(1844)及《失窃的信》(1845)奠定了侦探小说常用的程式。 柯南·道尔继承和发展了爱伦·坡侦探小说的程式,使得侦探小说成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文体。之后, G. K.切斯特顿的“布朗祖父”系列为侦探小说的“黄金时代”拉开序幕。而“黄金时代”最杰出的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修正”了坡的原创性写作,增加了侦探小说的艺术性与文学性,但其基本模式没多少改变。本文作者将从侦探模式、情节设计及写作技巧三方面解读《尼罗河谋杀案》中的程式化。

1、侦探模式

《尼罗河谋杀案》写持有万贯家财的林内特·里奇韦小姐和她朋友杰奎琳·德·贝尔福特的恋人西蒙·道尔结婚了,他们乘坐由英国驶向埃及尼罗河的豪华游轮去度蜜月。这艘游艇上载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豪绅、名媛、没落贵族……。这本是一次迷人浪漫奢华的旅游,然而发生在游艇上的连环谋杀案使整条游船变成“死亡之旅”。

在侦探模式上该小说模仿了爱伦·坡侦探小说中的基本程式。首先,这桩谋杀案发生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某一群特定的人物之间,某一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谋杀发生在游艇上,船上的人要想离开就必须等到航行结束。因此,船上同行的旅客,人人都充满了危机感,都有作案的可能与犯罪的动机。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锁定了凶手的范围。读者会猜测在这样一个“闷葫芦”里谁会是真正的凶手。侦探坡洛也正是从这里入手,通过与船上的各色人物交谈,然后进行推理分析,最终破解凶杀之谜。这种侦探模式沿用了爱伦·坡在《莫格街凶杀案》中首创的“密室杀人”案的程式。

其次,在案件侦查中表面看来谋杀动机最强烈的当属林内特的情敌杰奎琳。这是因为其一,林内特抢了她的心上人,她有可能为了报复而谋杀受害者。其二,侦探坡洛想起之前杰奎琳对他说过的话:“我真想用我那把亲爱的小手枪顶着她的头,扣动扳机”。这也表明杰奎琳有谋杀的动机。可在林内特遇害的那天晚上,杰奎琳和她的情人西蒙激烈争吵并向他开了一枪,之后鲍尔斯小姐陪她回房整晚守着她,她有不在现场的证明。如果说是西蒙为了继承林内特的家产而杀死她,可是那天晚上他的脚被枪击中无法离开他所住房间,这也得到了医生贝斯纳的确诊。嫌疑最大的两人都有不在场的证据,然而真正的凶手正是他俩。这样的结局在意料之外,但经波洛解释,也在情理之中。这一程式也继承了爱伦·坡开创的另一程式:表面上看来最不可思议的解决方案恰恰是正确的方案。

再者,克里斯蒂在侦探模式上还借用了坡的“密码破案”这一程式。西蒙在告诉雷斯一封电报的时候无意说出了马铃薯和朝鲜蓟,侦探坡洛破解密码得知指马铃薯暗指机关枪,朝鲜蓟指猛烈性炸药。随着密码的破译,真凶随即浮出水面。最后,《尼罗河谋杀案》中侦探波洛借助雷斯上尉这位临时搭档解释案情,为读者指点迷津,这一点因循了侦探小说中惯用的“侦探+助手”的程式。

2、情节设计

侦探小说以故事情节取胜,无论花样如何翻新,其程式均可归结为坡开创的侦探小说的基本情节建构:“一起凶杀案发生了,许多人受到怀疑。除凶手之外,其他人都被排除。结局是凶手被绳之以法或死去”。

虽然克里斯蒂的情节设计才能是无与伦比的,但还是能发现其作品在情节上沿袭传统侦探小说的基本程式。 范·戴恩在《侦探小说写作的20条准则》(1928)中提出“侦探小说中必须具有一具尸首”。 《尼罗河谋杀案》用谋杀尸体来制造悬念。百万富翁的女继承人林内特头部中了一枪,死在她度蜜月的游艇上,她的那条价值五万英镑的珍珠项链也不翼而飞了,表明这是一桩谋财害命案。正值波洛寻找破案线索时,林内特的女仆路易丝·布尔热被杀死在房间中,她手里握着一张一千法郎的一角,显然她发现了凶手,并进行敲诈而被杀死。值得庆幸的是,奥特勃恩太太是这件凶杀案的唯一目击证人。但是正当她要说出凶手时,却被窗外的一颗子弹击毙。文中出现的三具尸体引起读者对侦破凶案的期待心理(布谜)。当读者刚刚朦胧地意识到某人是凶手时,克里斯蒂笔锋一转,出现了新的逆转情节,让读者对自己的判断一次又一次产生怀疑,而真正凶手始终让读者摸不着看不清(解谜发展和高潮)。最后,侦探波洛揭露了这一离奇曲折的真相,他详细讲述一些通常易被人忽视的蛛丝马迹,譬如:凶杀案发生当晚喝了“发混”的酒;在尼罗河里找到的有枪眼的披肩;林内特的梳妆台上留有红墨水的指甲油瓶以及墙上用血刻写的大写字母J……。波洛精心地把这些表面看来毫无关联且错综复杂的线索摘理清楚,最后推断正是杰奎琳和西蒙合谋杀害林内特。这让读者有始料未及之感(解谜结束)。最后结局同其它侦探小说一样,真凶杰奎琳和西蒙自杀。

3、写作技巧

英国女作家多萝西·塞耶斯在她的谜语式作品《五条熏青鱼》(1931)中将“熏青鱼”手法运用到极致。克里斯蒂在写作技巧上也借用这一程式。在该小说中最有杀人动机的是杰奎琳和西蒙;林内特的财产托管人彭宁顿也有做案可能,因为他在财务上的投机取巧瞒不住精明的林内特;考古学家里格蒂因为林内特无意中看了他的信而对她耿耿于怀;对林内特专横的脾气颇有微词的提姆!费格森当然也不能排除在外;还有可能的就是弗利特伍德,他因林内特发现他以前曾结过婚,让她的女仆和他分手而怀恨在心;罗莎莉不喜欢林内特甚至嫉妒她的富有,有可能因抢劫项链将其杀害。这种疑云密布、奇事迭出的写作手法使读者产生迷惑和好奇心。

克里斯蒂在该小说中添加了爱情成分以赢得读者青睐,这是她写作技巧上的另一个特点。 《尼罗河谋杀案》中凶手的作案动机是缘于爱情,西蒙和杰奎琳真心相爱但物质上却陷于困境。因此,杰奎琳为了以后的“幸福”不得已把心上人西蒙暂让给林内特,西蒙和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就是要得到她的财产。所以他们合谋导演了一场谋财害命案。很显然杰奎琳对西蒙的爱已经超出理智,爱得有些过分。因此,掺杂了欲望、嫉妒,不道德的爱情只能以悲剧告终。如小说结尾作者感言:“爱情真是件非常可怕的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伟大的爱情故事总是悲剧”。克里斯蒂所描写的受害者林内特,凶手西蒙和杰奎琳三者之间的爱情纠纷看似有违范·戴恩推理小说二十条守则的第三条:“不可在故事中添加爱情成分,以免非理性的情绪干扰纯粹理性的推演”,但这也正是她在侦探小说中的创新之处。最后克里斯蒂用女性特有的浪漫情怀成全了罗莎莉·奥特勃恩和提姆·弗格森这对有情人,赋予了作品独特的魅力从而赢得读者的青睐。

4、结语

《尼罗河谋杀案》中,阿加莎·克里斯蒂利用扑朔迷离的布局、充满窦疑的人物,创造许多假象,最后提出令人惊奇的结局。虽然克里斯蒂坚持求新、求异的创作原则,然而通过本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她的作品还是有明显的套路。正如英国侦探小说家、侦探小说研究权威朱利安·西蒙斯所认为“后世侦探小说基本上未脱坡之臼巢,仍然是坡的原创性写作的互文”。由此可见,侦探小说作为一种高度程式化的样式在过去一百六十余年来一直被借鉴,在以后的发展中仍会被绵绵不断的沿袭下去。

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https://bailushuyuan.org/novel/traditional/reviews/26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