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超越常人的英雄,真的关心人类社会吗?表层流畅内里复杂,图与文完美嵌合的《守护者》

Openbook閱讀誌
·
·
IPFS
·
艾伦・摩尔( Alan Moore)与绘者戴夫・吉本斯(Dave Gibbons)合作的《守护者》,获科幻艺术界的至高荣誉雨果奖,在美国《时代》杂志以1938年到2006年为跨度选出十本最佳图像小说中名列榜首。本文邀请推理小说家卧斧撰写,带我们探究创作者巧妙置入,关于超级英雄的反思:当一个人拥有了双重身分,其一是平凡百姓、另一则是可以无视法规、行使私刑正义的扮装英雄,他会如何看待自己?
艾伦・摩尔(Alan Moore)《守护者》(Watchmen),木马文化提供

1985年,美国纽约市,两名警探勘查一处谋杀现场,死者被凶手从高楼住处扔出,砸破强化玻璃,坠楼而亡。警探一面从房中摆设讨论死者与政府高层似乎关系良好,一面商议将此案低调处理,以免引来某些人士不必要的关注。当晚,一名身穿风衣、罩着奇妙头套的男子,以一把钩绳枪从大楼外壁攀入谋杀现场,找出衣橱后的隐蔽隔间,确认该名死者拥有一个秘密身分。

《守护者》故事开始。

如此开场带着明显的推理氛围——更明确的分类,这会是「冷硬派」推理——侦探角色发现被害人的秘密身分,对照想要低调处理案件的警探,侦探理应更能挖出事件真相。

罩着奇妙头套的男子与死者都曾以蒙面义警的身分打击犯罪,但1977年的《基恩法案》认定蒙面义警活动非法,于是这两人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方式应对法案:一个与政府高层合作,成为特殊探员,另一个则以地下行动继续追缉罪犯。现在两人当中一个成了尸体,另一个认为除了查找真凶之外,也该警告其他曾经同为蒙面义警的伙伴:可能有个杀手盯上了我们。

随着罩着奇妙头套的男子一一探访旧日伙伴,情节开始多线发展,读者很快就会察觉:《守护者》应用了推理骨架,但除了解谜缉凶,编剧艾伦· 摩尔想谈的还有很多。

例如「超级英雄」。

现今「超级英雄」的印象大抵来自美国漫画,不过类似概念在古今中外的创作中都找得到。美国漫画里的超级英雄有几个特征:大多数具有某种异能,大多数会以各种扮装隐藏真实身分,而且他们的「行侠仗义」绝大多数都不符合法律规范。也就是说,超级英雄们做某件事的目的可能是「对」的,但执行的手段却是「非法」的。

《守护者》的主要角色就是一群蒙面扮装的「英雄」——事实上,真实世界中的几个国家目前的确有这类人士在各处活动,而各国警方对他们都没什么好感。他们当然没有超能力,倘若做的是些公益活动倒也罢了,倘若真的试图涉入刑案侦办,那就可能惹出很多问题,无论是体制内的公权力单位还是一般民众,对他们的行径都不见得能够认同。这种状况,在《守护者》中早已预示。

况且,《守护者》里真的有一个超能力者。

超级英雄的「权力」属于个体与社会关系的讨论,而「具有异能」这事则属于另一个思考面向——有超能力的人,还是「人」吗?就美国漫画的大多数创作者而言,这个答案是肯定的,他们笔下的超级英雄即使来自外星,仍然充满各种人性,许多时候需要面对和凡人一样的人生问题。

但《守护者》中提出了一个尖锐的思考方向:一个拥有常人没有的能力、可以做到常人做不到的事、某些感官、视角与经历都与常人不同的人,想法与感受还会与常人一样吗?他的所思所欲,是否可能已然超脱常人的范畴?这样已经超越凡人的「人」,还会关心人类社会吗?

这是以「超级英雄」为题材的故事鲜少讨论的题目。

《守护者》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当年《守护者》开始连载时,摩尔曾经想在故事里直接使用美国漫画大厂DC(Detective Comic)已经存在的超级英雄角色,后来DC并未附议这个想法,所以《守护者》中的蒙面义警全是摩尔另外设计的。但熟悉美漫超级英雄设定的人,就会发现摩尔用哪些手法拆解既有的超级英雄设定、重新形塑自己笔下的角色。

此外,摩尔将议题更进一步推到美漫当中超级英雄的源头之一——始祖级的超级英雄「超人」,原型便脱胎自《圣经》。来自外星的超人被地球的养父母培育成人格完美的典范,加上他与几个角色的情感关系,让他「守护地球」的行径看来理所当然。但如果没有了这些连结,那么一切都比常人优越的超人,会如何看待凡俗人类?换个角度看,当一个人拥有了双重身分,其一是平凡百姓、另一则是可以无视法律规定、行使私刑正义的扮装英雄,他又会如何看待自己?

《守护者》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摩尔娴熟各种超级英雄典故,而且不只超级英雄典故。

倘若喜欢科幻,读到《守护者》中某个角色谈论「时间」时可能会非常兴奋,因为那是冯内果1969年在《第五号屠宰场》中提及的时间理论完美再现,放在1985年的《守护者》里非但毫不过时,姜峰楠1998年拿下星云奖等三座大奖的科幻短篇〈妳一生的预言〉还应用了同一个概念。

倘若关心同志议题,会发现《守护者》里暗藏了美国20世纪50到80年代的同志运动发展脉络,以及社会大众对个人性倾向的看法。

倘若对社会学、群众心理学等领域有兴趣,会看见《守护者》中置入了影响这类研究的重要社会事件(虽然许多年后,该起事件的报导被证明并非完全属实)。

而倘若对文学、历史及神话等领域有兴趣,挖掘隐在《守护者》故事各处、相互呼应对照的各式典故,以及同一个组字句或词汇的不同解读,也会是一大乐事。

甚至是政治和社会结构。

《守护者》的故事发生在架空的1985年末,与真实世界相仿。故事里的人类社会也处于冷战末期,美苏两大强权各自以核武维持恐怖平衡,而自二战之后、越战之前就拥有超能力者的美国似乎更具威慑能力,右派势力当道,左派的反对主张则可能被有心人士利用。处于恐怖平衡下的和平并非真正和平,假若希冀人类当真放下成见、携手迈向未来,就必须透过某种决绝的手段,迫使人类选择这条唯一的道路。

人类历史上,政体在民主与极权当中摇摆时,总需思索:这么做是正确的吗?这样的思索几乎可以对应前述关于超级英雄的讨论:目的是对的,但这代表执行的手段也是对的吗?

《守护者》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虽然安排了巨量跨领域又相互巧妙扣接的资讯,但《守护者》的主线并未偏移。

顺着推理架构行进到结局之前,谋杀案的真凶与出乎意料的巨大阴谋现出完整样貌,可是接下来的剧情瞬间颠覆所有「理应如此」的想像,正邪是非的判准不再简单地理直气壮。先前所有谜团在此解开,可是无法肯定怎么做才能算是正义得展。 《守护者》的结局仿佛没有标准答案的「电车问题」,选项及随之而来的后果都很清楚,怎么选都有理由,但也都不会是最佳选择。

《守护者》被归类为「图像小说」(graphic novel)。

这个类型与传统「漫画」的分别仍然不算清楚,不过以制作层面来看,图像小说多是在创作原初就已做完整体规画、预计在固定期数之内结束的故事;传统商业漫画则以长期、持续连载为主。以内容来看,图像小说大多会处理较严肃的议题,文字量可能也会比较大。

摩尔的文字使用巧妙精准,在对话与对话、对话与画格,甚或画格背景与「书中书」的内容之间彼此呼应连结,同时持续推进情节,已经是高明叙事技法的展演。而漫画家戴夫· 吉朋斯漂亮的分镜、转场、细节处理及跨页设计,不仅让画面与文字紧密结合、彼此辅助,也让整个版面充满值得细究的巧思。

《守护者》曾被改编成真人电影,不过摩尔认为这个故事无法以「漫画」之外的其他方式呈现——图与文的完整嵌合、文字内藏的寓意、指涉的典故及画面暗埋的讯息等等,都不适合以电影之类流动式的影像传达,比较适合缓下接收节奏来「阅读」。

《守护者》内页,木马文化提供

是故,《守护者》是适合阅读的作品,而且值得重读很多次。

美国《时代》杂志曾选出1938年到2006年出版的十本最佳图像小说,《守护者》名列榜首。而在《时代》杂志选出的1923年到2005年百本最佳英文小说里,《守护者》也与《麦田捕手》、《梅冈城故事》、《苍蝇王》、《1984》、《魔戒》等经典小说并列。

暂且不理这类外加的光环,阅读《守护者》本身就能带来许多乐趣,因为喜爱各种类型故事的读者每回都能从中看出类型元素的应用与变形,喜爱各种社科议题的读者每回都能从中获得议题论述的反思与辨证。

而且,就算不去深究种种复杂内里,光看表层,《守护者》就已经是个非常流畅精采的故事。 ●(原文于 2022-08-15在OPENBOOK官网首度刊登)


守护者
Watchmen

作者:艾伦・摩尔(Alan Moore)
绘者:戴夫・吉本斯(Dave Gibbons)
译者:孙得钦出版:木马文化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