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行動11 | 藝術家修繕佛像,融入自己個人形象
背景介绍
2020年10月,重庆市十方艺术中心(DAC)正在举行展览《褚秉超:我佛》。该展简介称,艺术家褚秉超曾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寻找残损的石窟造像进行修缮,在修复佛像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个人形象、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
阐释与解释
这是一场公益性的免费展览,展览内容是艺术家褚秉超个人对50余尊石窟造像修复前后的对比照片和影像,呈现了褚秉超2014年历时一年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进行创作的50多件系列作品,涉及摄影、装置、影像等多种形式。
褚秉超称:“这是一次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寻找残损的石窟造像,并根据造像的开凿年代、地域差异、物体形态等风格特徵对其进行修缮的工作。在历时一年的时间里,我修补佛像50尊,每尊造像不仅是由我亲手修缮,并在修复时我还将自己的个人形象和对佛像的理解以及当时的心情一併融入造像之中。”
展览的策展人张宏伟介绍,《褚秉超:我佛》项目是艺术家褚秉超2014实施的一次美术田野项目,主要对散落在甘肃、陕西、宁夏三地的“乡镇一级疑似有雕像塑像的野窟”进行“保护性泥胎修缮”。张宏伟强调:第一、被修缮的塑像雕像没有被当地列入文物保护范围,多散落在河道两边且没有任何标识,长时间风化剥蚀几乎不可辨别;第二、艺术家褚秉超长期研究佛像雕像塑像,每次修缮都是根据造像的开凿年代、地域差异、物体形态等风格特征进行,而且修缮材料为泥胎,可自然脱落,2014至今大多数已经恢复原状;第三、本次展览的作品以当时修缮前后对比图的摄影作品为主,一共50组摄影作品,展览并未将文物从原地带走。
“分几块,一个是当时他探寻、考察、修复的视频,然后是50组修复前和修复后的对比照片,有些一看照片,就是一块石头突然间长出一块佛像,这种感觉。我觉得可能很多人误解为,我们把现场石头敲下来和雕像拿到展厅来了,并没有。学艺术的人,保护文物的这种意识比一般人要强调一些。”“为什么采用泥胎?因为能保证三四个月后它脱落后对原来的底子不会有太大的影响,没有损坏。”“有些是佛像,有些只是野外发现的一块凸起的石头,看着像佛像。因为对艺术家来说,艺术不一定完全是真实的。”张宏伟解释说。
重庆十方艺术中心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称,褚秉超表示这些佛像并非被相关部门保护起来的文物,而是在山野间人迹罕至的地方的一些佛像,这些佛像周围都没有标志。
影响
而这场展览之所以会引发争议,原因就在于,这批造像是否为文物引发了观展者的质疑:如果雕像是文物的话,能私自进行修缮保护乃至艺术创作吗?不少网友直接在微博中@国家文物局的官方微博“中国文博”,在一条网友微博下有超过2000次的转发和400多条评论。
陕西省文物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红星新闻记者,艺术家褚秉超的修缮是否损坏文物主要看这些雕像塑像是不是文物,目前文物保护单位根据其级别分别由国务院、省级政府、市县级政府划定保护范围,并设立文物保护标志及说明。“文物一般都会挂牌。不管是村里的、田野的,只要是文物都有相关单位管理,如果不是文物,我们就管不了。”上述工作人员说。据记者查证,有文物专家通过对展览方所提供的照片进行鉴别,证实展览的造像确为古代文物。该专家通过对部分图片进行初步判断,确认图中造像有可能是唐代遗留下来的菩萨像。
如果能证实褚秉超的创作是拿文物做实物载体,那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接踵而至。首先,褚秉超作为艺术创作者,并无修缮文物的资质。从事古建维修、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修复等文物保护相关的专业性工作,都需要相应的国家资质,只有拥有资质的专业文保人员,才有资格对文物进行修复。其次,褚秉超个人修复造像的行为,有可能踩了法律的红线。我国《文物保护法》第一章第五条明确规定:“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国有文物所有权受法律保护,不容侵犯。”也就是说,除非个人私有或家传的古董,在中国领域内发现的文物,皆为国有。发掘文物不报,是违法行为。同理,如果褚秉超明知自己发掘的造像有可能是文物,还私自修缮,那也存在违法违规嫌疑。
甘肃当地文保部门回应,目前已对这批造像是否被纳入文保范围内展开调查,并强调,“即使该文物没有被登记,只要证明其有文物价值,个人私自修复的行为也会受到相应处理”。所以,重要的不是造像是否被纳入文保范围,而是该造像是否为“文物”。只要是文物,便不能被任意拿来搞艺术创作。值得注意的是,当地文保部门的回应,也暴露了文保方面的某些漏洞。如负责人所言,“已经登记在案但没有被文物保护单位竖立文物保护标志的不可移动文物,在甘肃省是普遍存在的”,这理应得到重视。像此次疑似文物被自行修复事件,就给当地的文保工作提了个醒。有关部门显然应该及时通过贴标识、设监控等灵活多样的手段,进一步健全文物保护工作。
12日晚,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副教授于春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表示,如果褚秉超修复的佛像确属古代文物,他也可能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过往调查过程中曾有过发现,一些不属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佛像文物,被当地的信众擅自修复的情况。”
这样的修复方式是否会对文物造成损害?于春表示,这要看文物本身的材质,如果文物本身也是泥做的,或者上面有彩绘,再用泥塑去修复也会对文物本身造成损害,因为泥塑会用到水等介质,这样的修复便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
于春还介绍了目前文物保护界进行文物修复时所共同遵循的一些原则:第一,修旧如旧,按照古代造像时原有的样子对其进行修复,而不是创造性修复;第二,尽量少干预,“如果佛像的头部缺失了,我们不会给它造一个头,而是保持它破损的样貌,除非找到了它原有的头部,再重新装上去。”
艺术家介绍
展览的艺术家简介显示:褚秉超,1986年生于甘肃平凉,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雕塑系,作品创作包括有雕塑、装置、影像、出版等。长期致力于关注并针对社会性问题及自然环境、公共空间进行讨论和艺术创作,以期运用真实有效的制作方式探索当下以及未来,艺术与现实的共生关系。
相关作品
2015年底,褚秉超来到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山中一个名叫七府的村庄。七府村的北边有一座自然滑坡坍塌的山体,他按照个人的审美和对自然的理解对山体进行了重新整治与修饬,为达到意识之中的善境,这一工程历时150天,修改山体5500余立方米,栽植各类苗木7000株,并将这座经由个人意志改造的山命名为“七府環屏”。
对于褚秉超来说,《七府環屏》将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和计划。他每年都会在这座山上做一些工作,2017年是把16年种的那些没活过来的枯树苗拔出来在原来的树坑里补种了新的树苗,2018年创作了《七府環屏-夜火》,2019年给山顶上做了一些规划并种了树,还计划了一处滑坡的治理实施方案,今年受疫情影响“七府環屏”暂时封山。
而在几年前,褚秉超在甘肃还创作了另外一件与山有关的作品《石还山》,甘肃的黑戈壁遇到几座独立的大山,山下遍布着各种形状大小不一的石头,这些数量庞大的石头是怎么散落在此的,褚秉超想它们一定是从山上滚下来的。之后他再次进入黑戈壁找寻曾经遇见的那座山,将山下能搬起来的石头逐一记号,重新搬回山顶。最后,他给这座山命名为石还山 。凭借《石还山》作品,褚秉超获得了第七届“明天雕塑奖”大奖。
褚秉超的创作,我们很难用雕塑来定义,更像是一种大地艺术,在谈到创作时,他表示自己的创作思路不是惯性的,惯性的思路会使人维护创作中自认为好的部分而无法自拔,往往这样是在误导自己的创作,所以有时候他会做出自己都很难适应的决定。“首先我关注的是自身的感受和情感,某个事物为什么会打动我,某种问题的出现为什么让我思考很多或者是我自身就是有问题的。然后把这些不同的感受和问题对应到相应的实际事情当中去进行研究讨论和艺术创作。”
雕塑在褚秉超看来没有既定的一个概念,技术会让雕塑变的更好但雕塑本体不会改变,对于他来说雕塑的思维是关键。同时还有想象力和体力,一个不错的雕塑艺术需要雕塑家“载着思想围绕着雕塑行走万里”。不论运用的是何种媒介或技术,创作主体的身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是主要的。
参考链接
- 艺术家私自修缮佛像:搞创作别拿“文物”开刀
- 艺术家修缮佛像“融入个人形象”被质疑损坏文物 回应:雕像非文物,材料可自然脱落
- 青年艺术家修复佛像摄影展引争议 非官方保护的古佛像能否擅自修复?
- 青年艺术家修复石窟造像引争议 官方正在调查
- 青年藝術家擅自修覆文物,還辦了一個展覽
- 【雕塑新青年】褚秉超:用两座山诠释全新的雕塑概
行动是人唯一的品格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
- 來自作者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