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差异:我看过去的反送中与今日的乌克兰
马来西亚是个好地方,我们可以轻易地接收到各种各样的舆论,尤其是当舆论受到地区性的影响时,在马来西亚更是会百花齐放、火花四射、魅力绽放。
所以,我不认为俄罗斯攻打乌克兰是对的,却也不认为乌克兰应该被声援和支持。
我唯一的立场,只有反战。
我看到一个人被打了,是否就能直接认定,他是弱势的和需要支持的?我怎么去确定,被打的人不是一个混混?万一我支持他了,声援他了,他有钱有势以后反过来攻击其他人呢?
或者我们不谈未发生的事,我们来谈谈过去,乌克兰作为前苏联的军火库,它就这么爱好和平?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自行搜索”乌克兰东部“或者”乌东“,今天这篇文章,我不想聚焦在这件事。)
所以,我只强调一点:别打仗。
俄罗斯攻打乌克兰,我反对,因为攻打。
如果未来乌克兰反攻俄罗斯,我也反对,因为反攻。
我真正在担心的事情,是一场战争开打以后会形成连锁反应,各个国家发现可以用战争来转移疫情造成的伤害以后,第三次世界大战就非常容易开打了。
这就是我的立场,其实也是很多人的立场。
可是我回想起自己前阵子看待反送中事件的时候,我又有所矛盾了。
反送中事件,我很挺那些站到街头抗争的人。
当一个政策无法顺应民意,却又不听人民声音的时候,我觉得就应该站出来抗争。
所以有人上街游行,我支持。
事件升温,民众与警方开始对峙和冲突,我还是支持。
最后演变成暴力事件,很多人开始批评示威者,我还在支持。
历史上,有多少人的自由和民主,是需要靠暴力和流血才能换来的。
香港只不过在走历史的路。
诶?
我怎么双标了?
打中国,我是可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斗士,打吧!攻击吧!
打乌克兰,不行不行!不要打仗,不要打架,白鸽啊!橄榄枝啊!我的手到底要合十还是画十字?反正我是圣母,大家都别打仗。
这时候我就觉得自己是在煎锅上的饼,反过来又复过去,反反复复。
到底是我以前错了?
还是我现在错了?
还是我根本没搞清楚我的内心,我只是单纯在反对某个势力?
后来我发现,其实只是自己变得更狡猾、更老练了。
争取民主自由
反战
这两个观点不会冲突,尽管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暴力去争取民主自由。
但是当我们使用暴力以后,要控制在什么程度,这是我们要小心思考的。
比如我在教书的时候曾经碰过一个案例:
我班上的两位学生因为打架被送到了训导处,虽然两个人都有记过,但是实际情况是,一位同学打人,另一位同学被打。
那为什么训导处给两人都记过了呢?因为被打的同学,拿了一瓶水直接从对方的头上倒下去。
我回到班上以后,全班鸦雀无声。大家以为我要针对这件事情开骂,因为我说过班规第一条:我带的班,不允许自己人打自己人。
但是我跟同学们说,这件事情结束,不用再说。
拿水倒人的同学是学校里常常欺负人的家伙,加上这次事件正好三次大过记满,将被开除。
而另一位同学,都被人拿水倒在头上了,我还不允许他反击?那我还是不是人?
更何况他本就是一直被霸凌的对象,这次能够站起来反击一次,以后谁还会霸凌他?
我内心什至赞同他动手一次,但仅限一次。
再来看学校执行的“合法暴力”,一个开除、一个记过,力度也够了,我何必再开骂?再加一把暴力到所有同学身上吗?包括没有卷入事情的其他同学?
这件事情过去半年,上课的最后一天,被开除的那位同学回来跟大家一起参加了结业仪式,跟大家相处融洽。动手打人的同学在文字里告诉我,虽然我没骂他,但他还是觉得自己一动手就把同学开除,很是内疚,他希望可以和对方好好相处。
两人都成长了。
适度的暴力是有好处的。
但是在这之前,我要坚决反对那位被开除的同学,长期霸凌别人的行为。
因为如果没有他的过度暴力,班上就会少掉好多件霸凌事件,他也不会记满三个大过被学校开除,打人的同学也不会内疚。
简而言之,最好的情况还是不施暴。如果被施暴了,可以适度暴力反击。
(上述照片取自星岛日报网站,新闻链接点击这里)
这就是我变得狡猾的地方。
以前我秉持一个信念,就不再考虑其他。
现在我一样秉持着一个信念,但是我留了一点余地。
”如果“的余地。
所以在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开打以后,我没有去抓俄罗斯的劣迹,挑乌克兰的毛病,而是抓准自己最大的要求:反战。
因此我两边都不会去留言和支持。
善恶之间,只不过是一群人的主观决定罢了。
非暴力,才是对所有人都有利的”相对客观“。
从某个角度来说,这样的观点很狡猾、很绿茶。但是我这样才能更清楚地站在第三者的角度,透过一个荧幕去看待这件事。
然后摇着自己的反战旗帜呐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