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测数学15级分争议!究竟大学要什么?
109学年度学测2月24日公布成绩,各科顶标分数和去年全部一样,数学科则有1万4489人拿到满级分,远超过去年的7782人,有多达11.22%的考生获得数学满级,创下19年来新高。根据大考中心主任张茂桂的说法,今年数学科高分群暴增的现象,确实突现了鉴别度的问题,而他随后也请辞主任职务,为这件事负责。
此事一出,立马在台湾新闻媒体与民间舆论之间激起了一阵轩然大波。大家的焦点,大多都聚焦在这次学测出题过程的决策失误及问题,以及学测本身各级分人数分配的理想比重,甚至有部分学生与家长开始担心明年的数学试题难度,是否大幅提高,以弥补这届的过错。这些问题,确实对往后的考生十分重要,但是,似乎将问题停留在整个制度运作的表面层次,而难以深入到数十年来影响无数考生的问题核心。
VCR觉得,也许这次的风波正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我们的升学体系的机会。
身在多次教改的台湾,我们之中的大多数人的求学阶段,都是被大大小小的考试占满的,而其中,高中升大学的学测与指考,更被我们普遍视为影响我们未来人生的关键战役。基本上,这两场升学考试的精神,就是去相信,我们可以透过五科(国文,英文,数学,社会与自然,或加上国文作文作文六科),的考试,去界定一个青少年适合与值得进入什么样的大学,接受什么样的专业训练,以及相对应的,在未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才。当然,以学测来讲,还有所谓的「第二阶段」,根据各校系的需求来进行测验或者是面试,不过以笔者周遭朋友的经验,这一阶段的重要性远低于比较考试成绩的第一阶段,而更遑论某些校系并不是十分认真的执行这一阶段的筛选工作了。至于指考,那可真的是字面上的「一试定生死了」。
那么,这五个科目的学科能力,真的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在进入该校系后的表现与气和程度吗?有许多不管事对学术能力或者是业界工作能力都相当重要的特质,例如领导力、耐心、表达能力,乃至更为抽象的情绪控管能力等等,都完全没办法藉由考试的过程展现出来,更不用说,学生们在入学前,长期面对必须兼顾多科课业的情况,他们对自己选择的科系,理解大多都非常浅薄。当然,每个科系的筛选标准皆是由该系所的教授凭借自己的专业所得出的,但,如果我们让这些教授有除了学科成绩之外的选择,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更何况,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对青少年的性格养成有着些许的不良影响。老师们透过一些措施,例如发放公开全班排名的成绩单和依照名次安排座位等,在学校里形塑出一个阶级化的社会,而学生在其中成长,便容易养成「竞争人格」,学习的目的也从知识的积累,逐渐转化为对分数的纯粹追求。笔者的中学时光里,就经常充斥著成绩优异的学生因为他们可以轻易考取高分,而对老师讲课不屑一顾;同时,成绩差的学生则千方百计着想着如何结伙作弊,而同时没有在课堂上认真。于是,本应该充满着学生与老师知识交流的课堂,却充斥着满满的「事不关己」的他者。这对整个教育体系「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等的原则来看,简直是讽刺异常。
那么,大学的升学考试,具体上,要如何进行呢?其配套的教育体系,又应该如何修改?VCR并非专业教育人士,但想提供一些想法。
从12年国教到108课纲的调整,台湾的教育不断的尝试借鉴欧美的教育方针,跳脱传统上相对单纯的以记忆破碎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让课程不再是由老师单方面的灌输,而是让学生去找到知识的钓竿,未来拥有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历程档案的累积,则希望学生、家长可以不仅把眼光放在单纯的结果—分数,而是更加重视学习历程和方法,并藉由师长的引导和时事议题连结,让孩子从小培养社会参与感,未来成为积极的公民。
然而,刚上路的体制,真的能改变数十年来根植于社会中的想法吗?如果完成学习历程也仅仅是为了得到更高的分数,那是否之后的南阳街里也不过是换上另一种招牌而已?以目前不少高中生重视的社团生活为例,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强调注重课外生活、要求不应该只重视成绩的声音,多半来自校风自由的前段学校。原本希望着重的多元发展,却成为必须先取得课业成就,才能够享有的特权。对中后段学生而言,应付升学考试庞大的课业压力已属困难,何来有时间去思考并规划自己的人生,提升所谓的「素养」?如果学校里与学校间的阶级体制始终没有办法被良好的消泯,那导入再多的新课程安排,都没有办法去真正做到我们想做到的教育愿景----让孩子们能够带着他们需要且想要的能力,步入社会。
我们并不是在倡议,让课业成绩优秀的孩子,一定要和相对起来学习能力较为落后的孩子共享一样的教育模式,事实上,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正要能肩负起将不同的孩子分流的重要使命。但是,在做到教育上的分流之前,真正重要的,是从升学体制上彻底的改革。我们也许不该该继续将单一考试的成绩视为最重要的筛选标准,而应该使其成为某种参考的标的,并大幅提升其它方面,例如小论文、面试等等的比重,并多加参考学生于高中时期的学习成果。同时,可以参考芬兰的成功案例,他们完全禁止私立学校的设立,并将共同课程与回家作业的时间降到最低,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从小开始,往自己有兴趣、有天分的地方琢磨,而不是待在千篇一律的教室里接受死板的教育。这个方式也使他们得以尽可能消除家庭背景的差距,并培养出一个个对来自不同环境的人富有同理与关怀的孩子。
如果能做到这些,那么也许台湾的下一代,能有一个远比现在更加光明的前程。台湾苦苦等待的产业转型与国民素质的再一次提升,才终有到来的一天。
参考资料亲子天下,<数学满级分争议|高中老师:学测考不出的能力,才是大学选才关键>,2020/2/25,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88
联合报,<「鉴别度确实有问题」学测数学1.4万人满级分再创新高>,2020/2/24,https://udn.com/news/story/6925/4366184
亲子天下,<大考中心主任请辞风波:学测鉴别度之外,该思考的事>,2020/2/25,https://flipedu.parenting.com.tw/article/5689
陈政亮,<竞争人格的养成>,2020/2/25,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5/12/22/chenjengliang/
王启仲,<是叛逆还是秀异?谈谈明星高中「能K能玩」的校园文化>,2020/2/25,https://twstreetcorner.org/2019/08/13/wangchichung/
罗惠珍,<为何台湾人文素养落后欧洲?一题让人哭笑不得的选择题,揭开输在起跑点的真相>,2020/2/25,https://www.storm.mg/lifestyle/179309
联合新闻网,<108新课纲/12年国教课纲「核心素养学习」有5个不一样>,2020/2/25,https://udn.com/news/story/6885/3798266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