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韓春節之爭看文化民族主義的愛恨情仇

瑪力再說MariosBB
·
·
IPFS
·

Hello大家好,我是瑪力,今年過年過的還好嗎?在牛年春節進入尾聲之際,這裡還是給大家拜一個晚年吧,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裡看到更遠的前方,「牛」轉一切的不順利。

那在年味還沒有散盡之際,我們趕緊來談一個關於過年的話題。今年春節有一個話題一直貫穿始終終,就是我們過的這個年在到底在英文裡面叫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的問題,以至於後來爆出韓國方面認為春節是韓國的傳統節日,甚至有某偶像團體在社交媒體上寫出Happy Korean new year 的說法。這下中國網友又炸開了鍋,紛紛開始討伐韓國人太不要臉了,除了盜竊中秋、端午等節日,連春節也下手了云云。本來我覺得是一個非常無聊的討論,不足掛齒。但偶然間聽見我爸媽都在討論這個話題,並痛斥韓國人太壞。於是我才意識到這已經變成了一個全民參與的話題,看來今年的中韓民間又將掀起一波口水仗和對立情緒。

談這個話題之前,我首先闡明下立場,本視頻不去論證Chinese,Lunar還是Korean新年誰對誰錯的問題,因為不同的民族和國家有不同的解釋,罵來罵去沒有絲毫意義。我們可以嘗試站在更理性客觀的角度,就來聊一聊關於中韓之間的文化傳統的是非爭議,並分析下背後的原因。

其實很多中國人人對韓國的初次了解,都是來自於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視頻資料)。因為之前大家對這個鄰居的認知,僅僅停留在韓戰之後,一個叫做「南朝鮮」的傀儡政權。那時的中國人認為北邊的金家王朝才是朝鮮這個民族的合法政府和朋友。甚至連對方的國名也是跟著北方叫做「南朝鮮」。直到1992年中韓建交,中國才正式用啟用「韓國」這個稱呼。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對於韓國的接觸和了解不過30年而已。那中間有各種不理解和不信任我覺得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這種現像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定義,就叫做「文化民族主義」,顧名思義,就是文化單一論和擁有論。關於中國人的民族主義的情結,我們之前從政治、經濟、文化、歷史上已經講了很多期,大家有興趣可以翻看我以前的視頻。今天呢,我們先不談中國,重點談下韓國人的「文化民族主義」,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這位跟我們相愛相殺幾千年的鄰居。那麼,我將從地緣政治、民族性格和經濟發展等幾個方面來進行闡述。

第一,半島性格論

從地緣上講,中日韓三國分別屬於大陸文化、海島文化和半島文化,雖然長期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大家也長的基本一樣,但卻發展出不同的生活習慣、文化傳統和國民性格。

韓國所在的朝鮮半島地處大陸和大洋之間,左邊是中國,右邊是日本。上有俄國。從古至今都是是東亞或者亞太的戰略據點,從歷史上看,千百年來在周圍強鄰的威脅下,作為一個小國最擔心的就是為人魚肉,危機感深重。我們在上一集談到中華民族從五四運動開始就被各種內部勢力誇大列強的威脅,生活在被害妄想症的陰影下。

同樣,朝鮮半島上這個民族從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民族開始,也是一直是生活在被害妄想症的陰影下,有點像歐洲的巴爾幹半島那些國家,由於長期的地位是從屬國,殖民地,所以也慢慢的造就了自己的半島性格, 既有大陸的保守性,希望找到一個強大的靠山,又有著海洋的進攻性,時刻提防著外部勢力的入侵,所以在外交政策上不得不間於齊楚。主要體現在就是悲情和要強的個性。所以我們也就不難理解巴爾幹半島為什麼是歐洲的火藥桶,那朝鮮半島也是東亞的潛在火藥桶。

「被害妄想症」還有個文藝的說法叫做「歷史悲情主義」,這一點從我們耳熟能詳的朝鮮族民歌「阿里郎」就能看出。可能大家並不清楚唱的什麼,只知道阿里郎阿里郎。原始版的背景故事就是有一對年輕的小夫妻,本來男耕女織過著幸福的生活,丈夫為了給妻子更好的生活便獨自進城打工。結果留守的妻子經常被惡霸調戲欺負,丈夫回來聽到了一些閒言蜚語於是憤然而去。於是妻子就開始呼喚郎君,韓語就是阿里郎。丈夫終於被妻子的真情打動而回到身邊,於是兩人重新相親相愛的在一起了。 (MV)

從表面上看,這是一首妻子呼喚郎君的苦情歌,實際上則是反應了朝鮮民族面對殖民統治者的不滿和渴望獨立的心情。總而言之就是,寶寶心裡苦啊,我是弱者啊,你們不要欺負我啊。

在這種被害妄想症或者歷史悲情主義情緒中,人們會拘泥於對歷史問題的片面的、選擇性的記憶而不能全面正視過去,對自身的不幸歷史和現在的身份過於敏感,這一點中韓兩國是非常相似,甚至韓國更明顯,從韓國向日本追責慰安婦問題,和通常的反日情緒也能明顯的看出這一端倪。雖然中韓兩國歷史上的緊密關係,但由於地緣政治上的夾心地位以及近代被日本殖民的歷史。在現代轉型時期,因此也極大的影響到反觀自身和觀察別人的視角,表現出來就是民族自尊心極強,尤其在身份和文化上體現出強烈排他性和自我中心主義。

在中國出生又留日的朝鮮族作家金文學,曾以忍、劈、恨、三個字來形容中日韓三國不同的國民性格。比如中國的儒家文化,像愚公移山、胯下之辱、韜光養晦這些故事都是「忍」的人生哲學。日本人在漫長的歷史中,常常持刀而生,用刀劈開東西,把外來文化劈而取之,切腹、盆栽、庭院、插花,都體現出一種「劈」的精神。但是韓國人的恨,不是仇恨或怨恨,是一種「恨」鐵要成鋼的「恨」,是一種對未能實現的夢想的期望。

前面談了那麼多關於韓國人或者朝鮮民族性格特點和產生,也許能幫助我們從人性的角度理解韓國人為什麼那麼爭強好勝。下面我們不妨再從韓國現代歷史的軌跡中去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遠的我們先暫時不說,這裡不得不提的就是「韓戰後遺症」。

眾所周知,韓戰之後,朝韓徹底分裂成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也大傷元氣。從此也拉開了朝韓作為冷戰前線橋頭堡的新序幕。從渴望統一民族統一,不得不在新的國際秩序下一分為二,為了意識形態和生存環境,繼續成為他國的附庸。戰後,朝韓雙方經濟都受到重創,北方勞動力嚴重不足,南方40%的人口處在失業狀態,完全失業人數高達240萬。 1954-1957年,韓國出現了年均40%的通貨膨脹。

韓國雖然也接受了美國和聯合國的經濟援助,但由於李承晚獨裁和貪腐,加之沒有工業基礎,經濟一直落後於接受中蘇援助的朝鮮。加之官商勾結的腐敗現象盛行,社會失去了對政府的信任,終於在1960年人民發動419運動,將李式政權趕下台。

雖然到1960年代韓國經濟已經基本穩定了物價和打下了一些經濟基礎,但由於新的臨時政府沒能有效控制社會動盪,又為軍人干預政治提供了藉口。於是1961年5月16日,朴正熙發動516軍事政變上台,開始了軍政威權統治時期。南北韓之間的同一民族對立情緒繼續升溫。期間又經歷了被朴正熙暗殺,全斗煥軍事政變,光州民主運動等一系列社會動盪。

到了,1988奧運會舉辦前夕,由於之前的徵地和拆遷行動,和對全斗煥的不滿,讓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這也讓韓國民眾的怨氣最終都指向了一個爆發口——示威遊行。在1987年6月10日至29日韓國爆發了大規模全國范圍的民主運動。當時國際奧委會表示如果韓國的情勢無法降緩,有可能會取消其1988年的奧運主辦權,這個關鍵因素導致軍政府向民意妥協。最後當時的執政黨候選人盧泰愚在1987年6月29日對外發布了“六二九”民主化宣言,並同年當選第一位民選總統,韓國才結束了長達26年的軍人獨裁統治,掀開了民主政治的篇章。

雖然在此期間韓國創造了漢江奇蹟,一舉成為亞洲四小龍的之首。但由於軍政時期政局不穩定,經濟發展是以犧牲國民的民主與自由為代價的,與此同時,韓國政府主導發展模式也導致官商勾結腐敗現象的滋生。所以在從戰後到1987這30多年期間,由於政治的黑暗、獨裁和腐敗,國家形象和口碑在世界上並不好,民眾也自然也沒有太多的民族自豪感和歸屬感,加之文化產業的匱乏更談不上跟中國搶各種資源,那時的年輕人還以看港片追港星為時髦,所謂的民族主義全部擠壓在對政府的不滿和民主抗爭上。

前幾年大熱的神劇「請回答1988」中,便是描述了這一動盪時期普通老百姓的悲歡離合,成為韓國人民的集體回憶。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人民有了錢,政局相對穩定後,韓國人迫切的需要證明自己,以提升自己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於是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成為一個重要的宣傳窗口,全國人民群情激昂,像極了當年我們舉辦北京奧運時候中國人民的精氣神,一個長期受壓迫的民族站起來了。回到我們開頭所說的,在hand in hand 的歌聲中,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全世界人民第一次知道了這個國家的存在。韓國從此正式走向世界舞台。但是韓國政府乾了一件事情,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舉辦前夕,韓國政府下令取消所有街道牌匾等公共設施上的漢字標記,雖然從70年代開始,韓國已經從國民教育中取消漢字,但這一舉動也標誌著韓國在國際形像中去中國化的正式開始。

好,那麼之後隨著冷戰結束到中韓建交,韓國從此步入了全新了民族形象重塑期

對於韓國來說,冷戰時期其是美國在亞洲的反共堡壘,朝鮮是蘇聯在亞洲的反資堡壘,而兩極對峙局面結束後,給韓國在國際上的重新定位帶來了可能。朝鮮半島分裂的現狀基本得到國際社會承認,一個民族國家分裂成兩部分的情況不再了,無論是從國家的意識形態、組織結構、政治制度上來說,還是社會建構的國民心態、國民情感上來說,朝鮮和韓國,都是兩個完整獨立的個體了。

以往「甚囂塵上」的反共主義以及希望朝鮮半島統一的民族主義情緒逐漸退色,取而代之的是冷靜而迫切地對經濟發展和復興的訴求。南北雙方已經各自選擇的不同道路上發展,韓國以靠經濟立足的決心開始了國民心態的調整和重塑。簡單來說就是意識形態之爭的淡化,使得在經濟和文化層面對國家主權的泛民族主義得以興起。

其中有里程碑意義的莫過於兩件事情,

一件事情是97年亞洲金融危機「全民捐金」運動。

從80年代後期到90年代,韓國產業政策從外向型出口經濟逐漸轉變為推進進口自由化、資本市場和金融自由化。 97年的東南亞金融風暴也延續到韓國,由於韓國的經濟開放程度很高,有著較多的外債資產,資金流動也較為頻繁,在這樣迅猛的經濟風暴當中,自然首當其衝受到波及,出口貿易隨之也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外資紛紛撤離,市場信心如如摧枯拉朽一般崩盤,不堪一擊,而當時的韓國的外匯儲備只有39億美元不到,同時外債的比它高接近10倍。如此的情景之下,在報紙等輿論媒體的呼籲下,韓國人開始自發地組織愛國性的“捐金運動” ,當時許多普通老百姓拿出各種金首飾和金制紀念品,排著長隊到政府獻金,或者是拿出手中的美元到銀行兌換韓元。

時任總統金大中和夫人也帶頭捐出珍藏的金首飾。 200多萬韓國人捐出黃金總額達21 億美元,成就了一件經典傳奇的歷史事件,極大了點燃了民族主義的火焰。雖然個人捐出的黃金不會是實質上的主力,但是其感情上的震撼力和號召力是巨大且深遠的,普通的韓國國民開始意識到並且從此堅信,只有通過這種舉國一心的方式,他們的國家才能在變得無堅不摧,而一種經濟和文化上的悲情意識和不安感,也就此一路伴隨韓國國民。

第二事情是便是金融危機之後的「文化立國」政策

亞洲的金融危機之後,讓韓國國民的“捐金運動”名聲海外,時任總統金大中看到了國民精神的力量,在其就職演說中就提到過“文化立國” 戰略,並且成為其不遺餘力推行的一個重要政策,他深信,塑造民族文化和精神在歷史的高度是第一重要的事情。

金大中認為“國家的一切弊病都是文化的衰竭引起的”,“21世紀韓國的立國之本,是高新技術和文化產業。”1999至2002年間先後製定一系列文化產業發展的振興政策,從電影、動漫到音樂,無不包含。這些政策甚至立法把文化提到了與國家安全、經濟發展一樣重要的戰略層面上來,與其它國家的文化發展、文化主權開始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在“文化立國”戰略下,韓國把進軍國際市場作為重要的戰略目標,分階段、戰略性進行開拓。以中國、日本為重點的東亞地區是首先突破的要點,進而進軍東南亞和歐美市場,並不斷發展潛在的中東和南美市場。這也是為什麼在90年代末到新千年之際,一股「韓流」強勢席捲中國甚至整個亞洲地區,一大波帥哥美女如同生產線的標準產品一樣,充斥我們的審美和偶像選擇。

在政府的政策支持下,韓國影視文化產業驚人,從1997年為49萬美元,到2003年已增長到3098萬美元。韓國已成為繼法國之後又一個可與美國好萊塢分庭抗衡的影視大國。目前佔據全球產業市場份額的5%,已經是第五大文化產業強國。

有了這兩件事情作為韓國在全球化時代依靠民族精神或者舉國體制獲得的巨大成功,到了2002年,日韓世界杯舉辦期間,韓國又歷史性的闖入四強,雖然公正性上飽受詬病。但是確實讓韓國人從過去的歷史悲情主義中徹底釋放出來,迫切的需要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如果說,從88年奧運會是個開始的化,那02年世界杯的「成功」也極大的激發了整個民族的團結和士氣,

好,由於時間關係,關於韓國的文化成長歷史,我們就先說這麼多,這裡到不是讚揚韓國人而貶低我們自己。我們需要看到是,一個國家在某些方面的成功的背景是什麼,而這些成功背後的代價又是那哪些。

我們不難發現,其實中韓兩國從歷史淵源、國民性格、經濟發展到近些年民族主義膨脹都有很多相似之處。雖然看似跟春節或者文化歸屬之爭沒有直接的關係,但都體現了一個民族從弱小到強大之後心理的變遷和對世界秩序的渴望。唯一不同就是,中國從歷史上是盛極而衰走了幾個輪迴,而韓國是從衰到盛一個週期還沒有過完。然而大家又同時走到了同一個時間週期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民族越缺失文化才會如此渴望對文化的佔有,對於文化符號的定義和宣傳自然會產生一種強烈的歸屬感,以體現本民族的歷史底蘊和傳統。

所以也不難理解近幾年中韓兩國對於相近文化的歸屬之爭,有越演越烈之勢。

話說回來,正月初一過春節這個傳統在中國也不過100年的歷史。在這100期間,由於文化和政治衝擊中,也有過不少對於春節的存廢之爭。至於那些堅持說韓國盜用春節的人,是不是要把聖誕節也改名為羅馬聖誕節呢?元旦改名為西元新年呢?所以又何必在意到底是Chinese new year還是lunar new year的說法呢。你當然可以認為韓國人的文化民族主義非常的雞賊,但就算全世界都承認春節是中國發明的,難道韓國人、越南人就不過春節了嗎?

不管是誰發明的,誰又偷走了,作為一名全球主義者,我堅信文化和傳統都是隨著時間的變化,不停的演變,不停的融合,也會隨著時間的變化盛極而衰,而又復興。說白了,文化這種東西對內是一種傳統,對外就是一種商品,你要會出口才會贏得別人的認同。

總而言之,如果中國的就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中國的,難道不香嗎?


CC BY-NC-ND 2.0 授權

喜歡我的作品嗎?別忘了給予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在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續這份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