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细腻的晚唐诗人──李商隐

觀影囈語
·
·
IPFS
·
李商隐的诗,至今对我来说依然意义非凡。
李商隐画像

人物简介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同时也是唐朝李氏皇族的远亲,生于公元813年,死于858年,享年46岁。其善于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文体,词藻华丽、特好用典,对象征、比喻手法相当熟练,虽然诗意隐晦但情意细微而浓烈,间接影响后代「西昆体」诗派。著名作品有《锦瑟》、《无题》诗、《乐游原》、《夜雨寄北》等。

前言

自小学时期初次接触唐诗之际,我便对李商隐的诗作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又以《锦瑟》和《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这两首诗最为震撼。对当时幼小年纪的我来说,义山的诗确实较难以体会当中的意涵,但诗里鲜明巧妙的意象使用,却让我不禁着迷于义山的内心世界,并开始到处搜索他所创作的相关作品。于是,越是接触义山的作品,他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思维与性情,就越是清晰,不论是豪情壮志,或是苦情愁思,义山的心灵世界之纯粹,始终如一;然而,正因为他的「始终如一」,使得如此一代文豪,在晚唐的混沌世道上,始终备受误会、排挤和诽谤,不仅陷入牛李党争之中,还因此与旧识有所不愉快,导致他的一生未曾寻得一个真正的归宿,毕生漂泊在自己的理想与现实之间。而这样的遭遇,也令我对他深感同情,并且感念于他的所思所想。

勇于反思的信心

Photo by Kaiyu Wu on Unsplash

李商隐出生自一个没落家族里,自幼丧父,并师习儒法,吸取了大量的儒家精神与思维,但当他面对这个逐渐衰微的世道时,他却对于自身所学习的道理进行了省思,并提出「夫所谓道,岂古所谓周公、孔子者能独邪?」的质疑,对于一个封建时代底下的读书人来说,不尽信书的精神实为难得可贵,而这样的精神体现,也让李商隐的高度顿时凸显了出来。

身处晚唐的李商隐,一直都对大唐帝国的混乱政局感到忧心忡忡,虽然他确实怀抱着爱国主义,但却从未因此自溺,反而不断检视着他所热爱的这个国家,究竟出现了什么错误?于是,李商隐开始对大唐帝国的君王进行检视, 发现了他们迷恋长生不死的道术修行,竭力寻找仙丹服用,进而耽误国事;又发现大唐帝国的封建制度早已变得腐败不堪,官逼民反的情况时有所闻,打击异己的恶劣行径更是波及己身,让外族和盗匪有机可乘,危害了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这些残忍却明确的事实,让李商隐痛心不已,写出了一首首隐喻意象极佳的政治讽谕诗,而他自己也始终想着积极入世,为国效力;然而,在牛李党争的影响下,李商隐终其一生都没能展现一己之才,而他在面对自己耗费青春,追求官职的荒唐行径,也进行了痛苦的省思,并写下《骄儿诗》,为自己的人生进行忏悔,同时透露出自己真正的理想,借以鼓励后生晚辈。

在李商隐不断回顾人生、社会,乃至于整个国家时,我们可以发现,他始终不避讳讨论任何错误决定的结果,反而一再将事实残忍的抛出,并加以批判或质疑,表现出了文人独有的高度和自信,尽管对象是他所敬爱的儒家精神、大唐帝国,甚至是自己,李商隐始终相信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带来美好的未来,唯有透过修正一切的偏差,他才能肯定自己的人生是有意义的。

诚于奉献的真心

Photo by Gigi on Unsplash

李商隐一生的抱负,都在于为国家尽一己之力;因此,自从他拜师牛党的令狐楚门下之后,他就积极展现出自己的热忱与才华,也受到了令狐楚的青睐。在多次的科举考试之后,李商隐终于中了进士,但令狐楚却也同时病故,让他顿时失去依靠。其后,李商隐开始与李党的王茂元有所来往,希望能够继续寻求机会来为国效力;然而,此时的牛李党争早已处在白热化的阶段,李商隐这般「先牛后李」的行径,不但受到许多人的抨击,就连旧识令狐綯都开始恶意诽谤他,令他纯粹为求得入世机会的动机,背上了叛变的罪名,从此遭受各方势力的排挤。

李商隐其后娶了王茂元之女,两人过着感情和睦的生活,但对他来说,争取为国奉献的机会,是此时最为优先的目标,为此,李商隐离乡背井,在外地不断寻找可以施展抱负的机会,而妻子王氏也就此长守空闺,在遥远的家乡默默支持着他的理想追求。虽然李商隐总是对他人释出极大的热忱与真诚,但在牛李党争的影响下,他只能不断在夹缝中求生存,时刻等待着机会来临的那一天;可惜,命运造化弄人,李商隐先是遭遇了好友刘蕡的死,其后又是母亲去世,最后,那个从不埋怨的心爱妻子,也早自己一步离去,而他付出了如此的代价,不仅一无所获,甚至还看遍了官场的黑暗与大唐帝国的倾危,让他诚于奉献的真心被蹂躏不堪,徒留无尽的讽刺和惆怅。

痴于实践的决心

Photo by ian on Unsplash

李商隐的一生饱受牛李党争之苦,尽管他自己从未表明过自己的立场,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商隐的生命被迫徘徊在这场政治风暴里,使得他那不断追求的理想,始终不能有良好的机会去发展。晚年的李商隐,在大半辈子积极入世的失败后,皈依出世意味较浓的佛教,似乎是藉由不抵抗的抵抗,表达了自己对于世道的绝望与无奈。尽管如此,李商隐在诗作中的表现,依然保有着自己的初心,或什至是更加强烈,也才因此有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感慨,毕竟没有期望,又怎么会有失望?

纵观李商隐一生,他虽有心为国效力,但对于政治氛围的感知,或许是不在意,或许是未察觉,又或许是太过单纯,导致他与妻子王氏的婚姻关系,成为自己政治生涯不顺遂的最大主因;然而,李商隐晚年的满腹愁肠,却又让我们看见了他对妻子的爱意之深,令人不得不为这对佳偶在时代巨轮下的悲苦,感慨不已。

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之下,李商隐顽固地在不公平的社会里,不断去尝试打破政治枷锁,努力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虽然结果最后以失败收场,但我们也看见了李商隐对于整个社会制度的反动,以及无穷无尽的生命能量,让他能在艰苦的环境中永不退缩。

哀于追念的愁心

Photo by Anders Nord on Unsplash

在儿时父亲离世之后,李商隐曾在令狐楚的门下过上一段风光的日子,当时才华洋溢的他,在政治仕途上,确实是充满希望与期待的,而他自幼吸取儒家精神,又采纳道家观点的教育背景,也让他对未来的自己有所希冀。然而,或许是天性使然,李商隐对于时间的流逝极为敏感,随着牛李党争的越演越烈,尽管他从不轻易屈于现实的环境,但在他面对亲朋好友的一一离世,以及自己对于命运的无能为力,也让他不禁频繁地去回顾自己的人生。

晚年的李商隐,对于丧妻之后的寂寞心境,更是无从排解,于是他把人生至今的繁复情绪,一股脑地投注到自己的文字之中,导致他的诗作如同一朵开得哀凄的花朵,既使人怜爱,又使人不忍。在面对接踵而来的巨大悲伤后,李商隐更加紧握着自己生命里的短暂光辉,并对美好的回忆留恋不已,可惜时间总是无情,不管再怎么想念,已逝去的人事物终究没有寻回的可能,无怪乎李商隐的最后一首诗,就如同对自己的人生所下批注一般,发出了「只是当时已惘然」的叹息,令人低回不已。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觀影囈語電影系畢業生,喜歡分享觀後感想、推薦片單、電影知識。電影院是最適合睡覺的地方。請大家跟我一起半夢半醒看電影。#離開電影院之後 ✉️ neverever0616@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電影】《小雁與吳愛麗》:恨在我心底的名字

【電影】《我心裡的太陽》:不可言說的陰柔氣質

我的故事筆記(2):角色、主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