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柜
《书店日常》、《书店现场》及《书店有时》的作者周家盈,在农历新年前办了个「出卖书柜系列」,叫各界朋友猜猜书柜主人是谁。
因为新年前要执房(我称为有限度地),以回应老太的要求,所以执了其中一个书柜,拍下这照片,给她。 [图一]她写「又话唔send😆」。我回「渠地话喎,之前那么多尘就咪影。现在靓晒咪见得下人。」
的确,我的书柜是「唔见得人」,因为常满,还要放两三层。
我经常说,我家的书都有分阶级。 「住」在这三格柜的居民,是公屋居民:外露,大尘。住在他们楼上楼下的,是居屋居民:有玻璃趟门。
一门框之隔的,是私人住宅:不但有玻璃,风景也不错。再远一点是高级住宅:木门,外人不会打扰,甚有私人空间,因为没有人知道那个是书柜。
抹书时我在想:这些居住在公屋的居民,还有向上流的能力吗?大概没有。因为它们的「高度」,刚巧很合乎这位置。无他,当年订造柜时,给了师傅这层架的高度。唯一可能是,「我」将它们送走。
那一刻我想,也许它们很喜欢这个位置:书始终要让人看到,而它们应至少安好在书柜中,因为往前看,有一堆书住在天台(床头柜上),往左边看,有些是住在临时房屋(用木搭起的架),有些是流落街头(放在两个纸箱上),还有很多,已经安放在床下底(我称为墓园)。
家盈有次问我每年花多少钱在书当中,我真不敢计算。其实可以用一幅漫画来表达。 [图二]有时在想,如果我不买书,或许可以「上到楼」。但我觉得值得。
很多人问,书柜的书,我是否全看毕。我通常会答大部份阅毕。总会有一部份买了未阅读。突然想起,在清明堂买了一本"Baking with Kafka",是一本与书有关的漫画。有一篇也是讲书柜[图三]。不知与你的书柜情况一样?近几年买书份外小心,因为空间真有限。所以,当某间书店说「承包你书柜」,我真心讲一句“Thanks but no thanks”。
我很羡慕别人有一个大的靠墙的落地书柜,因为背后表达屋主的内里是很「有料」。当然,事实并非如此。某日阅读松浦弥太郎的《倘若人生是一场旅行》,有这样的情形:
「我把他家里那四米高、九米阔的书柜,全部放满了旧书。从皮装的莎士比亚全集、以至旧电影的评论书、历史书、还有日本文化的书等。当我们把空空的书柜坛满时,他看了,很高兴的说『我终于可以招待客人了。』听着,我的心情十分复杂。在家里陈列着一堆不看的书,有什么好高兴的⋯⋯」(页16)
真的,这有什么好高兴呢?为了这样,我要好好阅读我买回来的书。
~~~~~~~~~~~
延伸资料:
《倘若人生是一场旅行》 -
https://shop.hkbookera.com/products/9789887572503
Baking with Kafka -
https://www.amazon.com/Baking-Kafka-Tom-Gauld/dp/1770462961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