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哥
鋼哥

從物理到電機工程再轉到資訊傳播,最後落腳在社會學。衣櫃拿來當書櫃擺的人。我常在媒介生態學、行為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哲學游移;期盼有天無產階級可以推倒資本主義的高牆的兼職家教。

🎥🎞️📝《五月雪》| 以在场的凝视对话不在场的逝者

《五月雪》的阿英透过自己的行动和反抗,保留对已故亲人的记忆,以及49 年来不曾停歇的哀悼。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来源:电影剧照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窦娥冤》关汉卿,年代不详


《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也是中国著名的悲剧戏曲。剧情反映出元朝的朝政「无心正法」,官员草菅人命,以及百姓有冤无路申诉的黑暗现实和政治弊病。该剧的女主角窦娥横遭官府的冤判,临刑前发下誓语:

血溅白丝绸而血不沾地六月降雪三尺掩其尸楚州大旱三年

此后,《窦娥冤》中的「六月雪」常用以比喻求偿不得的冤情。该片《五月雪》的取名正是受到《窦娥冤》一剧的启发,在剧情上亦有夹杂中国戏曲元素。导演张吉安巧妙地将《窦娥冤》中的六月雪置换成「五月雪」,即是借窦娥的冤屈替1969 年的513 事件受害者发声。

513 事件|从庆祝胜利的游行转为血腥屠杀的暴动

《五月雪》的剧情着重描写发生于1969 年发生在马来西亚「513 事件」(马来文:Peristiwa 13 Mei、英文:13 May Incident)的人们。 513 事件的历史背景可追溯至马来西亚独立之初。

马来西亚在1957 年独立,由马来亚联邦、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四个地区组成。然而,由于种族和宗教差异,马来西亚在建国初期就面临了种族关系的挑战。马来人主导的政权在种族和宗教政策上的优越地位引发了华人和印度族群的不满,这种不满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都有所体现。

华巫印联盟标志。来源:维基百科

1969 年大选是一个转折点,由于政治对立和种族问题,选举结果引发了社会动荡。马来人主导的时任政党「华巫印联盟」(马来文:Perikatan;英文:The UMNO-MCA Alliance)在大选中失去了部分议席,引发了马来人社群的不满。反对党(以马来人为主的回教党、以华裔、印度裔为主的行动党、民政党及进步党等)选后于吉隆坡举办胜利游行。

5月13日,据当时的报导,这场在吉隆坡的胜利游行,最终演变成为针对华人社群的种族冲突,暴力蔓延到吉隆坡和其他地区。官方选称该场暴动接近100 人死亡,约150 人被捕;与民间统计的些微不同:200 人死亡,270 人受伤。

沉稳且旁观的镜头语言

张吉安在《五月雪》大量采用长镜头(long take,或称一镜到底、不中断镜头或长时间镜头)拍摄角色间的互动,以远景的焦距架出一段旁观的距离,让观众仿佛回到事件发生的1969 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切。运用长镜头说故事的导演不少,如:台湾导演侯孝贤、蔡明亮、吴念真,都偏爱以长镜头叙事。

蔡明亮特别提到,他拍摄电影使用长镜头的原因,是偏好光影的变化及特殊情感的堆叠。现代观影者已经习惯好来乌电影的紧凑剪接,但蔡明亮要让观众了解,有别的东西可以取代剧情的重要,镜头就是他的特殊语言。

张吉安在《五月雪》大量采用长镜头拍摄角色间的互动,以远景的焦距架出一段旁观的距离,让观众仿佛回到事件发生的1969 年,在一旁静静地看着一切。 《五月雪》电影剧照

长镜头的一大优点正是电影画面不会受到剪接而影响故事的时间轴,而是让观众和剧中角色在同一条时间轴上前行;剧中角色的时间过了久,萤幕前观众的时间也跟着过了多久。换言之,长镜头是一种捕捉时间流淌,却不过度干预的一种镜头语言。

美国作家Susan Sontag 曾说「每一次的观看,都是一种政治介入。 」在她的著作《旁观他人之痛苦》(Regarding the Pain of Others)更是直言

「在他人承受历史创伤或是痛苦事件的当下,影像(照片)粗暴让局外人介入原本不属于他们的体验:他人的痛苦。」

美国作家Susan Sontag 曾说「每一次的观看,都是一种政治介入。」Photo by Timothy Barlin on Unsplash

这一套论述在电影上也适用,特别是针对如《五月雪》这类描述历史创伤的电影。在黑暗无光的电影院里,观影者可以透过视觉介入513 事件并获得充分的叙事,但是在体感上,观影者绝对不属于513 事件的一份子。

如何让观者重回历史,却又不过度干预历史?

张吉安如何回应这个大哉问?在《五月雪》还原513 事件的剧情中,张吉安用静置的长镜头,让观影者获得了「旁观」的最佳效果:用长镜头重回513 事件的历史,同时也用镜头焦距与观众隔出历史的距离。

并且,不刻意用镜头直面地捕捉513 事件的血腥场景,转而用低沉的音效、民俗的礼教、暗红的色调、背景的枪声、众人的哭声,旁敲侧击地捕捉513 事件中不可见的恐惧;明明近在咫尺,却又无法掌控。

记住被遗忘的逝者

转型正义是每一次的历史创伤事件一定会提起的辩题:父辈的冤情,后嗣能如何为其平反?如果落叶总该归根,那么,那些历史冤案的亡魂又该怎么找到自己的根?那些困在当年的灵魂,仍在这片土地上漫无目的地游走,寻找不曾为自己竖起的墓碑,仅为了安抚自己的伤痕。

那些困在当年的灵魂,仍在这片土地上漫无目的地游走,寻找不曾为自己竖起的墓碑,仅为了安抚自己的伤痕。来源:《五月雪》电影剧照

曾有人这么描述人类的死亡历程:

人的一生会死三次。第一次是他断气时,从生物学上他死了。第二次是他下葬时,人们来参加他的葬礼,怀念他的一生,在社会上他死了。第三次是最后一个记得他的人,把他忘记了,那时候他才真正地死了。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站,遗忘才是。

《五月雪》的阿英(万芳饰)正是透过自己的行动和反抗,保留对已故亲人(先生阿贵以及儿子阿耀)的记忆以及49 年来不曾停歇的哀悼。 513 事件的受害者,在历史长河里是一群被抹去其痕迹的存在。

张吉安为513 事件进行田野调查时,赫然在马来西亚双溪毛糯(马来语:Sungai Buloh)的后山找到了埋葬当年513 事件受害者的乱葬岗。 513 事件的亡者的哭喊,在这片后山静静地躺者,等待被世人听见。而今,在张吉安的镜头下,有了发声的机会。

513 事件的受害者,以不在场的方式影响着在场的人,在场的人仍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在场的人对话。来源:《五月雪》电影剧照

513 事件的受害者,以不在场的方式影响着在场的人,在场的人用不同的方式和不在场的人对话。张吉安透过实地的田野调查,剧中的阿英透过四处不断奔走,《长春堂》戏班演员(蔡宝珠饰)则透过戏曲的吟唱;当然,也包含观看《五月雪》的观众们,用镜头的光影和1969 年的历史对话

如果Susan Sontag 说的对「每一次的观看,都是一种政治介入 」那么世界各地观看《五月雪》的人们也都介入了这一段历史,透过观众的双眼,介入这一段不被提起且本该被遗忘的往事。就如张吉安所说:

「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封给马来西亚的情书,而今我在异乡读着家乡的情书。」

513 事件已过去半个世纪,《五月雪》这封情书,正在被世界阅读着。

CC BY-NC-ND 4.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