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米索
范米索

野生咨询|内容教练|🎙空无一物/有效失败 亲密关系|多元思维|认知升级|成人教育 DAO/Crypto|🌍 世界公民 B站/公众号:范米索| 微博:斜杠少女范米索

一考,未必定終身

高考結束成績已出,雖然我公眾號讀者年齡在25~30歲佔據大多數,不過這幾年裡,陸續來主動找我溝通,分享他們困境的,卻有不少高中生和大學生。

同為應試教育體制下的過來人,高考距離我已經十年了,今天這篇文章想分享一下我自己關於高考這個人生重要轉折點的思考。


(1)


我上小學的時候,數學成績自四年級起後起,就一落千丈,經常考不及格,四五十分逐漸成為日常,可在四年級前,卷面成績95分以上都是常態。

記得當時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文章講述雷鋒考了88分的故事,我當時竟會認為雷鋒成績很糟糕。

自四年級後,我們的數學考試幾乎全是奧數競賽題,每週一考,因此班上不及格的比例瞬間拉到了50%以上,而數學成績最好的幾個學生也會時不時考六十多分,在這種壓力之下,很快一些同學就被父母送去少年宮參加奧數競賽訓練,顯然這種差距進一步被拉開。

於是,我對數學的預期在一次次的考試中瘋狂被拉低,我的信心也不斷被捲面不及格的分數一次次擊碎,對數學的恐懼和陰影伴隨著我整個小學時代。

更要命的是,我們的考卷需要帶回去找家長簽名,我現在都能記得那個卑微低著頭,害怕到顫抖著把考卷遞給父親簽字的自己。

無一例外,父親每次都是大發雷疼,額間青經暴起,拿著卷子的手狠狠地朝著我劈頭蓋臉地砸去,言語充滿了對人格的侮辱和否定。

當時,我悲觀到認為自己這輩子的人生要完了。數學成績越是糟糕,家長越是辱罵,就越加劇我對數學的排斥、厭惡和反感。零幾年初,大家還在倡導著“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這句口號讓我開始對未來的人生都喪失了信心。

進入初中,我依舊對數學充滿陰影,甚至擔心“不及格”會伴隨我日後整個人生,可萬萬沒想到初中的數學測試竟然能讓我屢次拿高分,我一下子從小學時代的差生變成了尖子生。

而後,我對數學的態度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轉彎,我變得無比喜愛做數學題,越做越得心應手,沉迷在思考和解體的世界裡。有時候標準答案有了,我還得絞盡腦汁思考有沒有更多的方法解題,如果解出來了,就立刻舉手上台寫下解題思路。

老師的嘉獎和卷面的成績將我原本碎了一地的信心一點點重新拼湊起來,有了信心後,我竟然愛上了曾讓我恐懼的數學。

我想,或許是因為我曾在一個難度極大,周圍人普遍厲害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可當自己一下子進入到一個學業相對容易且學生水平普遍一般的環境,使得我能夠重新改善自己的心態,不僅不再對「數學」恐懼,反而還愛上了曾經的「噩夢」。

不只是數學,整個初中生涯於我而言是一段非常美好又快樂的時光,因為我在初中的成績始終都能保持在班級前五的水平,偶爾好一點還能各科拿第一,可我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尖子生,只能說是中上游水平。

如果說小學的我不過是個小透明,成績在中游徘徊,那麼中學因為成績較好,為我帶來了多次的高光時刻,而這些高光時刻也將我小學時的自卑和恐懼在一點點的縫合起來。

事實上,我學習談不上刻苦勤奮,談戀愛、玩遊戲、社交幾乎都沒怎麼落下,我挺滿足中上游水平的狀態,既不想爭第一,但也不會讓自己進入墊底的存在。恰恰是這種心態,影響著我,直到今天。

記得我高中思政課的老師曾在課上跟我們說:

“讀書是看書性的。有些人再努力,成績也沒辦法得到多大的提升,有些人不需要怎麼努力,哪怕上課睡覺,考試照樣能拿高分,你會覺得很不公平,你甚至懷疑為什麼努力沒有回報。可這就是個體和個體的差異,所以就算讀書不好,也不要認為自己的人生從此就無望了。”

類似的話,我在初中音樂課的老師嘴裡也聽到過。

音樂對於應試教育而言是最不重要的一門學科,永遠都可以被主課老師隨意剝奪或取消,可是他卻是我人生遇到的唯一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音樂老師,我覺得他真的理解什麼是“教育”。

他見多識廣,拜訪過歐洲許多音樂名人的故居,也去過維也納音樂廳現場。即便是作為我們的老師,他也會每週去自己的老師那裡學習聲樂課,同時與我們分享他上課的內容。

他在課堂上會講述許多著名音樂人物的人生故事和經歷,分析作品創作和誕生的背景,作品表達的思想等等,而不只是讓我們學習如何發聲、唱歌,學習音符、音調等等純“技術面”的知識,他把音樂作品的深度拉到了一個更深的層次,引導學生們進入更廣闊的視野去理解這些作品。

此外,他佈置的作業也很有趣,經常會讓我們每個人以小組的形式去調查名人生平和作品的賞析,調查完畢後,以PPT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演講。

當時,我選擇的研究對像是肖邦,而這個作業讓我充分理解了一個音樂大家背後的系列的人生與經歷,無論是他的愛情、他的身份認同,他所處的時代如何影響著他的作品等等。

事實上,這種課程形式能夠較好的激發學生主動對一個課題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而非照本宣科的跟著教材大綱學習,不僅容易扼殺學習的趣味性,也會讓學生像和尚念經般,有口無心。

雖然他只是音樂老師,可是他掌握的知識,見過的世面遠遠高於許多按部就班教書的老師,他的風趣幽默,循循善誘,完全改變了我對音樂課的看法。

他也會在課上談人生,他說他教書這麼多年,見過形形色色的學生,他遇到過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孩子們,天天上課睡覺,但讓他起來回答問題,可以完全答對,還有一些孩子,做數學題可以純靠心算想幾秒,就能脫口而出答案,即便是老師,也會驚訝於這些孩子們的能力和天賦。

他在講述這些時,充滿了感慨,對我們說:


有些人生下來就擁有極高的天賦和造詣,也注定這些人會比普通人有更高的起點優勢,可是我希望你們知道,大多數人都只是普通人,那樣的人是極少數。


我之所以教音樂,是因為我真的很熱愛音樂,音樂點亮了我的人生,我在音樂上並沒有什麼天賦可言,但就是因為喜歡,所以我會把大量學習時間花在這件事上,會選擇成為一名音樂老師。

雖然音樂在應試教育的系統裡是可被隨時犧牲和替代的存在,畢竟應試教育多少帶有功利性,但我希望你們的人生不會只追逐“功利”和“有用”,而是能夠有“美”的存在,懂得欣賞何謂“美”,音樂是一種“美”,藝術是一種“美”,不要讓這些“美”輕易的從你們的人生中消失。 ”

那時,我並沒有學習太多的音樂技巧,可他的經歷和閱歷卻拓寬了我對人生的想像,拓寬了我對外部世界的渴望,在我心底埋下了一顆種子。


(2)


回顧我的應試教育生涯,我認為它多少給我未來的人生某種啟示——

應試教育,分數為王的單一評價系統,曾狠狠地摧毀了我的信心,成績差可以直接毀掉一個孩子的尊嚴和人格,在人前抬不起頭,彷彿就是個一無是處的廢物,可當扭轉境地後,你嚐到了成績好所帶來的一系列讚美、榮譽、誇獎,你的態度發生轉變,由痛恨轉為認為該評價系統無比公平,甚至會排斥企圖詆毀該系統的人,畢竟你是系統的優待者。

如同黑鏡第一季,那位對系統產生不滿並抵死反抗大聲質疑者,卻在得到關注和優待後,轉而成為了系統忠實的擁躉。

那麼「單一評價系統」是如何轉變了一個人的境遇呢?

在一個人才諸多且難度極大的環境裡成長起來,顯然你會無法客觀判斷自己所處社會的真實能力水平,進而不斷開始自我否定、喪失自信,做任何事都充滿著壓力、沮喪和恐懼,你會因為周圍人的層次遠高於你而深陷痛苦。

當你進入到一個難度相對容易且人才較少的地方時,你曾經被擊碎的信心能夠快速被修復和生長,可與此同時,你會因為掌握著能力武器,進而獲得許多的”優待”與“權利”,優越感不斷滋生和膨脹,於是你會成為這套評判標準最忠實的擁躉—— 「成績好意味著一切,成績差就是低人一等」。

你甚至會帶著對這套標準的認知進入社會,並作為一切決策的依據——名校名企就是上等人,而普通院校甚至學歷低者,就是人下人。畢竟“標籤”篩選法對於這個追求效率為王的社會而言,再適用不過。

而對於從小到大在應試教育裡始終處於下等水平的人而言,一些人的腦海裡同樣會形成一種極端和偏見。

一些人會認為「讀書無用,學歷無用」 ,學歷高的人還不如自己賺得多,進而對知識喪失基本的尊重;另一些人則會加深對讀書的執念,認為如果當年自己能進入好大學,那麼勢必能夠成為「人上人」,在人前揚眉吐氣,對於「學歷」的執念不斷加深,甚至寄託在下一代身上。

人與人之間的認知顯然會被這套單一的評價系統影響深刻,而這種系統也極易帶來兩種極端。

不過,任何事物都會存在兩面性,尤其是當高考結束,學生時代生涯結束,社會的規則開始不按曾經校園規則那般運作,當年的“好學生”與“差等生”腦海裡的標準體系,在面臨的社會競爭問題時,很可能會開始反轉。

社會往往不如校園公平,更沒有嚴格的標準和監督機制。社會是一個複雜的大染缸,形形色色的人都會存在,不守規則、不按常理出牌、不講道理、甚至背後捅刀子的現像都會層出不窮,巧言令色者、阿諛奉承者在職場各個角落湧現著,若想在這世間混得好,那麼學校從未提及過的人情世故和生存之道,都需要重新學習。

名校畢業的大學生,放下身段,開始為學歷遠不如自己的有錢人打工,也不再是一件令人唏噓不已的事。聽起來,不公平,可恰恰似乎又是某種意義上的公平。

昔日“擅長做題”的技能,不會成為唯一的評判標準,讓你這輩子穩坐「人上人」的位置,相反,在復雜的社會網絡裡,很可能變得不堪一擊。

生存或賺錢的技能,與成績的好壞,並非是一件強相關的事情。書性好且懂得讀書做題的人,未必能在社會上擁有強大的生存技能(賺錢能力)。

至於老師和家長常勸說的一句話:“等你們高考結束,熬出頭就好了。”自然成了一句聽過就算的「謊言」。

人生這場遊戲短暫也漫長,高考是一個重要的節點,但並非是一錘定音的節點。當你在越年輕的時候,去經歷重大事件,即便遭遇滑鐵盧,你的修復成本都可以非常低。

這和投資要趁早是一個道理,越早學習如何決策,即便虧了錢,這些錢和你日後的財富相比都只會是小錢,可是虧錢的經歷,卻能在日後大幅度幫你提高判斷力和勝率。

社會的評價相比校園的單一評價系統會復雜許多,如今回想起當年上課的日子,我始終忘不了那位音樂老師,我認為他在一定程度上試圖修復著學生們對主流評價系統的觀點,他不以分數的高低來判斷一個孩子的能力,無論好與壞,都會給予鼓勵並提供建議,他清楚教育不是大量訓練後的“做題技巧”,因此他會引導我們去發現更多元的“美”,去了解不同的人和他們的經歷,去欣賞和感受作品,而不是死板的技術考核。


(3)


十年前,我的腦海裡充斥的畫面和多數人類似,有著一套不會出錯的標準答案。

若當時問我,人生怎麼過?

這劇本無非是考上一所重點大學,畢業後進入本地的報社或電視台工作,捧著性價比極高的鐵飯碗,有緣分遇到合適的人,組建家庭,生兒育女,偶爾帶全家人一年國內外旅遊兩三次,一輩子這樣過挺好。

畢業後,我卻並沒有繼續扮演著大人眼裡“好學生”的角色,而是一次次做出了許多叛逆的決策,大多的決策只是因為“我不想xx,我就想xx”,而幾乎所有重大的決策,都帶著大人眼裡的“不靠譜”和“高風險”。決策不斷被否定、不被認可,可我就像脫韁的野馬一般,執意去對抗著“反對”的聲音。

這是我的人生,沒有人有權利剝奪我選擇的權利,即便我做出再大膽、再匪夷所思的決定,也是我自己去體驗和經歷。這種念頭在進入社會後,變得越發強烈,因為對於一個剛畢業的學生,本就一無所有,那有什麼可失去的呢?因此,無論是任何的遭遇和經歷,對我而言都是打怪升級的經驗值積累過程,沒有所謂的好與壞。


我,還是我,可我,也不再是我。

回頭再看高考,似乎改變了我的人生,可似乎對我人生也並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我的確因為文憑在畢業後就拿到超過許多應屆生的薪資水平,可我也並沒有走上專業對口的職業,志不在此,而十年後我的高考和如今所做的事業,關聯並不大,畢竟我從小語文寫作就挺好的,絲毫不會因為高考結束喪失該能力。

如果你從小能發現自己的擅長點,那麼我相信一次考試是很難決定你這輩子要走的路的。總之,我沒有因為那一次的分數成為“人上人”,也沒有成為“下等人”。

我的生活,完全按照我個人的自由意志進行著。無人再能干預半分,很多決策只看我想不想做,要不要做罷了。

十年後,我原本設想的劇本早就在無形中被改寫的一塌糊塗,至今,我都沒有成家立業,沒有如當初設想那般穩定下來。計劃的確永遠都趕不上變化。人生必定充斥著大量的偶爾性,偶然性中也帶著一些必然性。

這十年間,我生活過的城市,接觸過的語言、文化,以及不同的體制、教育、環境所孕育出來的人,不斷地在擊碎和挑戰著我從小到大所接觸的教育理念、人生理念。


安大略美術館的展覽


日本小學生漢字辭典的“人權”教育


能上地鐵坐公交的狗

我的思想和三觀經歷過無數次被其他意識形態摧毀推倒後的再重建,這種過程很痛苦,會讓你開始懷疑人生,可是痛苦過後,卻會讓你開啟一段嶄新的旅程。

嚴格來說,從你結束高考的那一刻起,你的人生就該開始由你自己介入和主導。父母的意見可以成為你的決策依據參考,但絕不能成為你直接的決策答案。否則,你會逐漸喪失自己的意志和主見,你的依賴性並不會因為你成年這件事有半分改變。

如果你考得很好,值得慶祝,可是高考的結束並不意味著你人生遊戲的結束,你會進入到更高的起點,面對更多的困境和挑戰,而你曾經引以為傲的考試能力和被眾心捧月的狀態會在進入強者生態後瞬間跌落萬丈深淵。

倘若不及時調整心態,放低自己的姿態,就會很容易陷入憤懣與不滿,迷茫與掙扎。昔日高考的輝煌會成為你人生唯一拿得出來的談資,也可能會讓你感到“德不配位”。

學歷在畢業的前幾年有用,可是時間一長,學歷與事業能力的評判會直接成反比,當五年、十年後都還需要靠談論學歷來贏得他人的青睞,那麼這樣的人生勢必會喪失「成長性」。

輝煌的學歷可以成就你,也可以輕易毀掉你。

我曾在「一流大學生的迷茫與掙扎」一文裡,寫過優等生的痛苦和掙扎:

“我們的教育體系只給優秀一種定義,只把微笑和鮮花送給那些考出高分的學生,這勢必導致學生的思維是單一的、線性的,個人發展缺乏獨立性和多樣性。

許多大學生都缺乏對自我內在的探索,與自己對話的能力,更缺乏對社會和人生更深刻的思考和探索。所以“迷茫”必然會是功利教育下的一個意料中的產物。

如果你考砸了,你可以選擇复讀,可以選擇將就一所不那麼好的學校,可以選擇找出路出國讀書,甚至可以選擇不去上大學。雖然你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會遠比按照既定路線行走的人要艱難很多,但是你收穫的經歷和體驗也會截然不同。

“什麼時間做什麼事”這句話不無道理,可並不代表它是真理。

事實上,人這輩子的生命漫長也短暫,即便你考試失敗,也不代表這輩子人生就徹底完蛋了。

這十年裡,我接觸過一些人從大學退學、輟學的,還有不少人都主動選擇Gap year休學一兩年再上學,我也接觸過一些人沒能上大學的,但其能力和思想深度反而超過許多人。

如果“上好大學”是無可爭議的答案,“一考定終身”是無可辯駁的真理,那麼他們或許都會因為一次考試而徹底淪為社會的失敗者。

可是,這些人有的恰恰是因為沒能進入好的大學,甚至因為沒進入大學,反而開闢了一條屬於自己的人生劇本,提前進入社會這所大學,習得了許多生存的技能和本事。而一些人賺到錢解決了生存危機後,又重新開始拾起課本,申請海外的院校讀書。雖然這不是常態,但他們也並未曾因高考失敗而徹底淪為失敗者。

當然,我還遇到過身邊有些讀過大學且擁有本科甚至碩士學位的朋友們,因為後天工作後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方向,準備再申請中意院校,重新修讀自己感興趣的相關專業的本科。

最後,我雖不喜應試教育,但我認為「高考」的過程是一段人生很寶貴的經歷,相反,結果未必對你的人生影響有多大。因為這段廢寢忘食奮鬥和拼搏的過程可能你人生也就經歷那麼一次,經歷過後,或許你能更感同身受「高考」對你人生的意義所在。

只要你在結束高考後,始終不放棄繼續學習,不放棄探索大量的未知,不放棄接觸新的思想、文化等,不放棄嘗試新的挑戰和體驗,那麼高考成績作為你在18歲時取得的結果,無論好或壞,都很難對你的28歲、38歲甚至更往後,帶去所謂「決定性」的作用。

因為,沒有任何暫時性的“成績”可以束縛住一個人的能力和潛力。從被管制的人生走向自由決策的人生,你完全可以調整好心情開啟自己的航海,撰寫自己的人生腳本,體驗你想要的人生。

當跳出傳統的規則和思路,試著制定自己的遊戲規則,化被動為主動,那麼「高考結果」就再也無法定性你的人生。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微博@斜杠少女範米索

播客@空無一物

電報群: https://t.me/misso0513

智慧雜誌訂閱: https://xiaobot.net/p/Misso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