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韋地
林韋地

家醫科醫生,季風帶文化、季風帶書店創辦人。出生於馬來西亞檳城,小學畢業前在台北生活。具有英國和新加坡的醫生執照,目前在新加坡行醫。

新加坡移工疫情五万确诊,两例死亡——我亲历的防疫SOP

台湾爆发电子厂移工宿舍群聚感染,有政论节目在讨论,提到新加坡去年移工宿舍大爆炸的例子做比较,有嘉宾说新加坡的做法很不人道,就是把移工锁在移工宿舍里。

这完全不是事实,所以我想在这里厘清,我去年一直都在新加坡防疫的第一线,我没有看到任何一件对移工不人道的事情。

在此试着将整个脉络和过程讲清楚。

首先,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国家,所以地和房价是非常贵的。所以在Covid全球疫情爆发之前,也不止是移工,来新加坡工作的劳动阶级,(像很多马来西亚人),为了省房租和多存点钱,也不是住一人一室,会和他人同住一房。甚至新加坡本地人,如果家里小孩比较多,也不一定能做到一人一间。因此这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新加坡绝大多数的公司,不可能有那个经费那么奢侈去让移工住一人一间的移工宿舍,(明显这会伤害公司在资本巿场上的竞争力)。那新加坡的移工宿舍很粗略地说,我觉得大概分成两种,一种是那种在电子厂里附设的比较小型,一个房间也住比较少人,另一种就是比较会在电视上看到那种大型的,那一个房间里就可以住到十多二十人。我自己是亲眼看过好一些,那因为移工宿舍管理公司的不同,所以居住品质可以落差很大,有些诚实地说真的不是很理想,有些其实还OK并没有一般人想像中那么糟。

去年当我们意识到的时候,病毒已经在移工宿舍里大爆发了,那因为移工平时没有上班的时候都是在新加坡里自由移动的,(他们可以芽茏性消费,也可以去金沙赌场赌博,非常自由),因为文化相同的关系住在不同宿舍的移工们也会彼此社交,所以当病毒爆发开来的时候,不是在一个移工宿舍爆发而已,是在好几个不同的移工宿舍同时爆发。

全新加坡有三十万移工,有这么多移工宿舍,想像一下你是新加坡政府,你也没办法知道到底哪个移工宿舍是有病毒,哪个没有。新加坡政府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盖出三十万个房间给移工一人一间住,也不可能用飞机把三十万人载回他们的母国。而那时我们已经知道Covid大部份人会自己痊愈,但还是有少部份会重症和死亡,特别是年长和有慢性病患者。

所以那时新加坡政府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限制移工出入移工宿舍,这除了要保护社区之外,也是保护那些还没有被传染的移工宿舍。而且不止移工的移动被限制,全新加坡也立刻升级到最严格的行动管制(新加坡叫阻断措施),所有人都待在家非必要不能移动。

然后政府向全民传递一个重要的讯息,(那时是总理李显龙出来讲),移工是新加坡社会的重要部份,常年为新加坡经济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新加坡会照顾每一个移工的健康。这段谈话也配上不同语文的字幕,在移工宿舍和医疗场所播放给移工看。

新加坡政府在一个星期内,盖起数个大型的社区隔离中心,每一个至少有数千床,然后床位滚动式增加,(最有名的是在Expo,还有其他几个,包括用海上游轮的)。然后医疗降载,最短时间内集中医护人力。

第一件事就是每一天都有医护到每一个移工宿舍去帮移工看诊,如果有状况比较不稳定或年纪大风险高的就优先移出来,送到医院病房去住院。有些伤风感冒症状的就是PCR筛检,大概一两天就知道结果,如果PCR阳性确诊,就评估风险,高风险(年纪大有慢性病史)送医院,低风险送社区隔离中心。这样子每天都可以最快将确诊者从移工宿舍移出,当然,因为病毒有潜伏期,所以还是无法避免在移工宿舍里散播,所以每天都会有新的确诊者。

那时我和我的同事们临危受命,被征召去负责一个大型社区隔离中心,(我们大概都三十多岁,风险较低)。所以我是亲眼看着一个空空的展览馆如何被盖成一个社区隔离中心,从隔间到床位,到水到电到垃圾处理到医疗设备各种复杂的细节,一个星期内完成。所以执行的单位很多,有政府的有民间的,所以每个人自我介绍时都会说我是XXX,从什么单位来的,从饭店到退休公务员协会都有,真的很有社会齐心齐力的感觉,而且各方都非常尊重医疗团队,一直问我们有什么特别的需求。软体部份,我们那时大概只有三四天时间做各种SOP和紧急情况的战备操练。

那移工病人入住的体验和流程是这样,他们到了大型社区隔离中心要先登记办理入住,(和住饭店差不多)。然后要安检个人物品,确保没有尖锐型武器,(避免拿来攻击医护和工作人员)。然后就看一个简介影片,包括什么是Covid,如何使用血氧仪,体温计,血压计等,和如何用APP上传自己的数据,也会被提醒要趴睡增加血氧和做运动避免血栓(房间里的墙上有图)。然后就会看医生,看有什么担心的地方和拿一些简单的药物。这里光谱就很广,有些移工超淡定,有些就很怕,那医生就要和他解释什么是Covid让他心安。医生会帮移工听诊,确定没有肺炎的征状。如果觉得风险太高不适合放在隔离中心,我们会把他转到医院去。然后移工就到自己的房间,有些隔离中心是两人一房,有些是六人一房,他们的床虽然不是很豪华但也不会太差,和我值班时睡的一样。

在社区隔离中心移工要每天上传自己的血氧,体温和血压三次,如果没有上传,会有工作人员去提醒。社区隔离中心内部有护理站,也有24小时医护待命,移工的血氧,体温和血压我们都会监看,有任何疑虑都会叫护士去找该移工出来给我们看。如果移工有什么不舒服,他们随时可去护理站和我们医生视讯,如果有任何紧急状况,我们会在五分钟内赶到现场。社区隔离中心也有救护车待命,离最近的医院急诊不用十五分钟。

所以任何移工情况恶化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察觉并转去医院,我们也处理了一些非Covid的紧急状况,像我看过有肾脏炎并发败血症的,这种如果没有监护就会很危险。我们也会帮他们做一些一般的医疗处置,跌倒了帮他们缝伤口,或割脓疮等。而且很多移工都不知道自己有慢性病,我们筛到很多高血压甚至糖尿病,替他们开始药物治疗。

除了晚上关灯睡觉,其他时间移工都可以在自己房间周围自由活动,也会分批去洗澡和到户外活动,我们的社区隔离中心就在海的旁边,所以风景蛮美的,还有海可以看。移工都是按国籍或文化配置,所以久了他们会有自己的社交文化,比如孟加拉移工因为是穆斯林所以时间到了会一起念经祷告,向麦加朝拜;印度移工晚上会在月光下一起唱歌,用他们洗衣服的桶子当敲打乐器。也有些热心护理人员会放音乐带他们跳大队操之类。而居住期间就好像住饭店一样,完全可以投诉,APP也有顾客满意问卷可以填,管理层每天都会监看满意指数,(是由五星级饭店的经理出任),有投诉我们也都会修正,比方说洗澡时水压太低之类,或因为我们一开始食物都是南亚裔移工口味为主,后来有中国移工入住就投诉他不想再吃咖喱了,我们还要去找华人餐的便当给他。

社会也捐赠很多东西给移工病人和工作人员,比方说免费的线上电影移工无聊时可以看,或一些吃的喝的。有一次不知道是哪个厂商的巧克力饼干太好吃了,造成移工们争抢,我们只好改用分配的。后来有次在移工宿舍不幸发生有移工自杀的个案,我们还因此准备了给移工的精神健康咨询,任何移工都可以透过视讯做心理辅导,而且还有说各种不同语文的心理师待命。对移工的秩序管理也是完全自治有社会性,同房的移工会选自己的"房长",有什么问题可以代表反映,我们有什么讯息也可以透过房长传达,沟通更有效率。

总之移工在社区隔离中心就是好吃好住和有全程医疗待命,而且活动空间很大,除了接触医护和工作人员时,也不用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相比社会上在家自我隔离的一般人,其实是过得很自在的。

就这样,移工住了二十一天之后就”毕业”了,已经痊愈也不会散播病毒,就可以离开社区隔离中心到新的移工宿舍,然后甚至可以回到职场上工作和赚取收入。也有移工"校友"毕业后喜欢这个环境,留下来被雇用成为工作人员的,他们的工作就是帮助他们新入住的同乡适应,帮助沟通和解决一些新入住移工的困难。

(后来新加坡PCR量能增加后有做解隔前PCR)

那段时间很多移工毕业后就会写感谢卡给我们,很多英文写得很简单但是很真诚。

透过这样的过程,我们就一波一波地将移工从宿舍移出,到社区隔离中心隔离,痊愈,再移动到新的或清零消毒后的移工宿舍。最后剩下在宿舍还没有被移出的移工,(大概六月时),我们就做PCR和血清抗体普筛。 PCR阴性独自隔离14天加解隔前PCR,血清抗体阳性(表示被感染过)隔离7天。到了八月,所有三十万移工都至少被检验一次,到了十一月,超过98%的移工都解隔回到工作岗位。

就这样,每一个移工都可以得委善的安置。而且所有的费用从吃住到医疗都是新加坡政府也就是纳税人买单,移工不用付一毛钱。

透过这样的过程新加坡大概处理了超过五万多名PCR确诊移工,后来加上血清抗体阳性九万多人,总感染的大概有十五万人,但是死亡率极低,只有二十五人重症,两人死亡,绝大多数的绝大多数移工都是痊愈而且没有任何并发症。唯一的变数,确实有些移工就必需一直留在宿舍里很长时间直到最后,(比如他PCR阴性或比较后面才做),而在这段期间,有些雇主给全薪有些给半薪有些没有给,这真的看雇主和运气。但从身体健康的层次上来说,每一个移工都有得到妥善的医疗照护。

以上都是我的亲身经历,也是我人生中一段蛮特别的工作体验,可以把确诊的移工都照顾好,我觉得也蛮有意义的,我们团队也照顾了超过一万四千个移工,没有一例死亡或任何不好的意外,(当然部份也是因为我们收的都是风险低的移工,有状况都很快转去医院),也避免病毒在社区扩散。

所以没有任何细节是不人道的,事实上,我在新加坡行医十年,体制也没有逼我做过任何一件不人道的事,一切都是以病人的权益为优先。

和大家分享以上。

图片来源https://www.aa.com.tr/en/asia-pacific/singapore-emerges-new-covid-19-hotspot-in-asia/1820234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