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xJames
MaxJames

半導體外商的小小螺絲釘,遊走於廢青與社畜之間。熱愛閱讀,喜歡透過書本探索外在、內化自我。希望藉由書寫打開與世界交流的一扇窗。 個人部落格:https://maxjamesread.com/

《世界观》:火星真的绕着太阳转?一本挑战你对「真实」认知的书!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世界观》是我2021年重读计画中的第三本书(详见〈我的年末仪式〉)。是本我非常喜欢且影响我极大的作品。或可这样说,它改变了我看待真实的角度。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世界观》是我2021年重读计画中的第三本书(详见〈我的年末仪式〉 )。是本我非常喜欢且影响我极大的作品。或可这样说,它改变了我看待真实的角度。

此书分三部。第一部探讨基本科学方法,建立探索世界观的基础;第二部讲述亚里斯多德到牛顿的世界观的转变历程;第三部则探讨近代科学世界观发展,分析相对论、量子理论与演化论等研究,如何再次改变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

碍于篇幅与自身能力,这篇心得不会去讲解如地心日心系统、狭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等内容。书中解释清晰易懂,就不班门弄斧。以下,我想从「知」的角度出发,谈谈「何谓真实」是个比想像中还要困难许多的问题;接着探讨如何面对知识的方法论;最后则会聊聊这本书对我的影响。

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你的认知是真实的吗? 】

何谓真实,是个比想像中困难的问题,让我们从亚里斯多德和牛顿的世界观比较说起。

〔亚里斯多德VS 牛顿〕

亚里斯多德世界观与牛顿世界观比较(引用自《世界观》)

如果我问你上面叙述谁是对的,相信你一定会说牛顿吧。但真的是这样吗?

别误会,我没有要说你所相信一切是假的、错的。我只是要你认真思考一下,你会有这样的世界观是真的根据自身观察,还是只是符合课本老师的教导呢?

请抱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读下去。

〔世界观〕

我们多是接受牛顿世界观长大,上述观念可说理所当然。然而在古时候,那些相信亚里斯多德世界观的人也是这样想。这样由许多人共享的认知观点称为「世界观」。它就像拼图般,用信念、证据,拼组成一块完整的大概念。

亚里斯多德的信念拼图(引用自《世界观》)

作者强调亚里斯多德世界观虽已被证实是错误,但绝非胡扯,也不幼稚,在当时是有充分理由相信这些想法的。接下来我会向你说明判断何谓真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进而让你了解当时的人为什么会这样想。

世界观就像拼图般由许多相关概念嵌合在一起(Photo by Sigmund on Unsplash)

【何谓真实?比你想得还困难】

〔感知的真实性? 〕

如果我问为什么你觉得你的手机是真实存在的呢?你可能会说你「看」到它,所以它存在;又或你的手感受到萤幕光顺的「触」感,所以它真实。

乍看理所当然,但其实你的感知并不真能作为事物真实存在的理由。最经典的例子就是〈骇客任务〉。会不会你所看到的手机是母体制造的幻境呢?更狠点,会不会连「你的存在」都是假的呢?

这问题可问问笛卡尔,答案就是他那句经典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现在多半被引用来鼓励人要多思考,但其实它原义并非如此。笛卡尔假设有个邪恶精灵,如母体般操控他的感知。看到的桌子,可能是假的;听到的雨声,可能是假的;闻到的香水,依然可能是假的。

那到底什么确定是真的呢?

笛卡儿想到,只有他是以「思考者的状态存在」这样的事实是真的。因为不管邪恶精灵怎么操弄,如果没有一个思考者,那一切都不会成立。这也是「我思,故我在」的本意。

好的,看到这边你可能会觉得手机就是真的,这样想太极端了。的确如此,不过在下个段落你会发现即便感知可靠,许多观念依然不那么靠谱。

感知有没有可能是被制造的呢?

〔经验事实与概念性事实〕

假设你坐在书桌前,桌上有你的手机。接着你将它放进抽屉并关上。请问手机还存在吗?

你可能会觉得:「废话,当然在啊!」但你又看不到手机,怎能确定它还存在呢?这认知只是基于一个信念:世界上的东西,即便没被观察到也持续存在。也就是说你相信桌上的手机存在是基于直接观察;但相信抽屉的手机存在却只是对世界的观感。

书中把经由证据观察的事实称作「经验事实」;而基于一人的世界观所认知的事实称作「概念性事实」。

还记的前面亚里斯多德世界观中行星会沿圆形轨道旋转的观念吗?这就是个标准的概念性事实,虽完美嵌和其他信念,但其实没什么根据。觉得古人幼稚吗?让我举些例子挑战挑战你的认知。

〔一些经验事实与概念性事实的例子〕

其实过去许多看似怪异的观念是奠基于经验事实上,反而是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观念并不那么切合一般身体观察。

比如地球静止不动其实很符合一般感知。我们骑车、搭高铁,都能明确感受到移动,但我们所在的地球正以数百甚至上千英里在转动,你有感受到吗?

托勒密在他的《天文学大成》中相当缜密地论证地球是静止的观点,有兴趣可读读书中的摘录。当然后来我们知道这是错的,但如作者说的,这些错误并不明显,是靠科学史上的众天才,历经几百年才建立现在这个我们熟悉的体系。其他诸如地球是宇宙中心,土元素会往下坠都是类似的状况。

反过来说,我们现在的某些认知乍看是经验事实,骨子里却是概念性事实,比如绝对空间和绝对时间。让我用书中的两个问题来解释2个概念:

  1. 有根1公尺长的棒子,我将它往前丢,请问空中的棒子长度会是多少呢?
  2. 有对双胞胎,叫丁丁和当当好了。请问当丁丁20岁时,当当几岁呢?

如果你的答案1公尺和20岁,你所相信的就是绝对空间与时间,认为运动不会影响物体所占据的空间,而任何地方的时间流逝量都是相同的。但遗憾的是,根据狭义相对论,运动中的物体长度会收缩,而且时间会过比较慢。也就是说绝对空间与时间其实是概念性事实,而非经验事实。

从上面的讨论,或许你会开始感受到你所认知的「真实」,并不那么绝对。因此接着我想聊聊面对何谓真实,我们可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

地球正在高速运动,但你感受到了吗? (Photo by The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on Unsplash)

【面对何谓真实的可能态度】

〔工具主义和实在主义〕

如果说「科学理论要做什么」,最直接想到的便是做出准确预测。比如牛顿定律预估一颗球掉到地板要多少时间;化学式能预测两个物质反应的生成物。而这就衍伸出两种面对理论的态度:工具主义实在主义。

  • 工具主义
  • 理论要能对现象预测并解释,反应真实并非重要考量。
  • 实在主义
  • 理论除了能预测并解释,还要反应事物真正是什么。

看完你可能还是雾煞煞,我们直接用例子说明。

托勒密系统的火星运动(节自《世界观》)

上图是托勒密系统的火星运动示意图。图中可以看到火星绕着点A转圈,而A会绕着地球转。没错,这是一个地心系统,而火星绕的那个圈圈称之为本轮。用这系统可以很不错的预测火星的逆行运动。

你可能会觉得古人在想什么,火星怎么可能这样乱转。

如果你去问西元2世纪的人,他会说他也不相信火星会这样任性旋转,但这系统很好地预测,如火星三天后在天上的位置,所以这理论没问题。这样的态度就是所谓工具主义:重视预测能力,对于真实并不那么关心。

觉得工具主义有点不付责任吗?那让我们来看看「重力」这你认为很实在的观念。

现在的我们都知道火星与太阳彼此受重力牵引,而且火星会沿着太阳做椭圆形的旋转。这看起来比那怪异的本轮好多了,对吧?

然而如果根据广义相对论,火星其实是在做直线运动,只是因为太阳产生的时空弯曲,让它「看」起来像是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也就是说如果我们采信的爱因斯坦的说法,那就必须用工具主义观点看待牛顿的重力理论。

其实牛顿的《原理》发表时,重力这如同魔法的超距力就受到许多批评。连牛顿本人都公开表示应该用工具主义的角度来使用重力这观念。

工具与实在主义的审视,或可让你思考一下你所认为的真实,是否这么符合世界实际的样子。而一个能预测,但不那么「正确」的系统就真的是错的吗?

题外话,大家可能都听过量子理论是个很「奇怪」的理论。但书中提到量子理论的经验事实很明确,其数学预测也相当成功,真正有争议的是对量子理论的「诠释」。

如果我们用工具主义来看待量子理论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但如果我们用实在主义思考量子理论到底代表什么,就会出现像死猫与活猫叠加状态的猫,或是死猫与活猫在不同平行宇宙等奇怪解释。这边不赘述,有兴趣可看看书中对量子理论的探讨,非常精彩。

让人迷惑的薛丁格猫猫(节自《世界观》)

〔可证伪性〕

谈了那么多,我们发现要知道确知事物的真实,并不那么直观简单。那我们到底要怎么面对各种复杂概念、议题与理论呢?书中提到的「可证伪性」我觉得或许是个可行方案。

抱持可证伪态度表示即便相信一个理论,但只要有足够证据证明它是错的,便愿意承认本来的认知有问题。比如莎拉虽然相信地球绕着太阳转,但她仍愿意接受这样的认知是错误的可能,这样的态度就称为可证伪。

我觉得这样的态度是比较健康的。即便双方看法不同,只要彼此抱持可证伪态度,再根据彼此证据去讨论,就不会沦为想辩倒对方的为平行线交流,而能一起找到彼此都接受的看法。

可证伪态度或许可让不同意见的讨论更有交集(Photo by Sebastian Herrmann on Unsplash)

【总结】

总结以上。我们从亚里斯多的与牛顿的世界观比较出发;接着探讨要知道事物的真实并不容易,古人的观察与认知并不愚蠢;然后我们分析了工具主义与实在主义,思考自身认知的正确性;最后提到可证伪或许是讨论何谓真实的可行态度。

这书野心相当大,不但探讨许多科学哲学概念,还一路带着读者畅游从古至今的世界观演变。从中了解过去的世界观并不幼稚,甚至会发现许多原本的以为理所当然认知也不那么精确。

书中对各类科学理论的解析可谓精彩,碍于篇幅无法详述,还是极力推荐大家看看这本书。自己尤其喜欢最后关于演化论的探讨,不管是关于上帝目的论的辩证,还是人类道德观的思考都对我有极大影响。

【后记:真实的各种可能】

最后想讲讲为什么这本书对我那么重要,让我想重读并介绍它。

首先,我很喜欢世界观拼图这样的概念。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由各种人生的经历与信念拼组而成,所以你很难轻易去更动它。这让我想到《我的青春,在台湾》说的:「当你质疑一个人的政治立场,你是在质疑他整个人生。」

而世界观的演进,则让我了解没有任何「真实」是理所当然。许多现在看来莫名其妙的观念,在当时是有充分理由相信的;而我们的许多认知,未来人回头看可能也很愚蠢。这让我想到《佛陀究竟想教我们什么? 》中所说的:「要知道自己相信什么,而不是相信自己知道什么。」

这让我在面对各类议题时的态度产生极大改变,过去我很容易对不认同观念斥之以鼻,甚至排斥有这些想法的人。但现在的我会去反思为什么他们这样想的理由是什么。如唐凤说的,沟通必须要让自己倾斜,并愿意被影响。即便自己有所坚持依然要试着与南辕北辙的想法沟通。

因此,这本书它可说改变了我面对知识的态度与遇到不同意见的交流方式。

我想这本书教会我的是,「知」是有极限的,你以为的真实并不是必然。每个人对世界的看法都不同,但唯有敞开心交流,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更多可能,继续探索这美丽的世界!


↓↓也欢迎大家来追踪〈姆斯的阅读空间〉的脸书和哀居↓↓

姆斯的阅读空间FB
姆斯的阅读空间IG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