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森
寓森

精神科醫師,喜歡思考與寫作,愛好騎單車;主要關注「自戀」與「無條件基本收入」的主題。目前沉浸在「拉康」中... 個人臉書專頁「納西斯花園」,個人網站 lincalvino.me 「自戀筆記」

<自恋档案室>啃老茧居族的悲歌

2019 年5 月29 日,日本川崎市发生3 死17 伤的随机杀人案,长期「茧居」的嫌犯,无预警地外出成为「通魔」,让全日本陷入一片愁云惨雾;相隔3 天,日本农林水产省前事务次官6 月1 日午后持刀杀死自己44 岁长子,他表示因为担心儿子对附近小学生不利,才会刺死儿子。

第二个事件,极可能是前一个事件的「余震」,而两起事件都和「啃老茧居族」有关。

目前根据统计,日本依赖父母的成人「啃老族」已经超过500 万人,但是「啃老」的现象其实是有全球化的趋势,并不仅限于日本。社会与文化因素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潜在应该存在着一些共通的问题。

我认为「自恋成长」的问题,可能是根本的问题。

<案件一>破茧而出的通魔

目前的调查显示他的成长背景,他因父母离异,和80多岁的爷爷奶奶,以及伯父一家四口同住。

凶嫌小学班导:「印象中感觉他和堂姊,就受到差别待遇了,这是我当时留下的印象。」
凶嫌疑似从小在家里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在学校也被同学霸凌。凶嫌同学:「吵架时他就会被同学说,『孤儿』,『被抛弃的孩子』,『弃儿』等被大家嘲笑。」

求学不顺遂,工作又不顺利,失业后长期关在家中,最后变成啃老族,不和家人对话,沟通全靠笔谈,爷爷奶奶两年前忍不住,向川崎市役所社福单位求助。

川崎市府人员:「爷爷奶奶渐渐变老了,对嫌犯的将来,开始产生担心,希望他能够靠自己生活。」

前后咨商14次,虽然当时没有犯案迹象,但可能已经埋下杀人动机。

他的成长过程看起来似乎总是围绕着「遗弃」、「忽略」与「羞辱」的感受。遗弃与忽略是造成「自恋脆弱」最常见的原因,而「自恋脆弱」让他难以承受「羞辱」,于是心理不断往内退缩,渐渐形成封闭的状态,造成了「茧居「与「啃老」。

这种心理上的退缩,仿佛回到了还未出生的「胎儿」状态,他的房间如同一个巨大的「子宫」,而他拒绝「出生」。

祖父母与社工的介入绝对是出于善意,想要协助他能自力更生,重返社会。但是这种如同「胎儿」且不想出生的心理状态,是非常困难处理的。很多的「茧居族」都曾经表示,父母过世的那天,就是他要结束生命的时候。这样的介入可能让他意识到客观环境无法再让他停留在「子宫」里,对于「出生」进入社会又极度抗拒;无路可走的时候,过往曾经承受过「羞辱」的恐惧与愤怒,在他决定结束自己生命的同时,也要得到释放。在我看来,选择在接送小孩的巴士站进行攻击,象征性地反应了他内心的渴望与无法满足的忌妒。

<案件二>「大义灭亲」的父亲

「茧居啃老族」的父母,原本就已经长期背负着孩子无法如自己所期待般成长的挫折,随着自己年纪变大,不安感会越来越强。前一个案件的发生,极可能触发了父母极大的恐惧。

熊泽英昭坦承自己杀害儿子,因为儿子已经44岁却一直没有工作,宅在家里玩游戏,每个月课金超过30万日圆课金(约新台币9.2万元),还向父母叫嚣「一个月花的课金比你们赚得还多」、「擅自把我生下来就要担起照顾责任到死前最后一秒」。
最让熊泽英昭忍无可忍的是,儿子最近开始抱怨附近小学传来的声音很吵,加上儿子本来就有暴力倾向,担心儿子会跑去小学闹事,所以才会持刀杀害儿子。

在这个案件中,被杀的儿子与前一个案件的凶手,同样是「啃老茧居族」,但是有着非常不同、甚至是相反的成长环境。他不是成长于匮乏的环境,而是社经地位较高的家庭。依照他们家庭的社经状况合理推断,他可能倍受家人关注且被赋予高度的期待;以他后来所呈现的言谈与行为,极可能是被溺爱的小孩。他究竟经历过什么挫折还不清楚,可以确定的是,外界环境无法满足他过强的自恋需求,因而退缩回家中,沉溺在游戏世界来获得满足。以他对父母的态度,心中应该有对父母很大的愤怒;很可能父母在回应和赋予他期待时,忽略或是扭曲了他自己的特质。

这两个个案例刚好呈现了「自恋困扰」的两种典型--「匮乏」与「扭曲」。

要如何处理?

面对这样脆弱或是扭曲的自恋结构,千万别想要急着改变他们;即使在专业的临床心理治疗情境下,这些人都属于极其困难的个案。他们的自我退缩在一个极小又封闭的心灵空间里,就像躲进壳里的蜗牛或是警戒的刺猬,光是靠近就可能引起防卫而导致彼此的伤害。我其实很担心接连发生的这两起事件,会导致社会过度的恐惧与公权力太过积极地介入。一来会引发不必要的「污名化」,并不是所有的茧居啃老族都是这么危险,过度异样的眼光会导致不必要的伤害;二来过度直接的介入,其实反而会造成更严重的退缩与愤怒。

我认为比较合适可行的作法,要先从调整他的环境,也就是他的父母家人开始。很多父母可能还是照着习惯的方式面对他们,不断要求他们可以符合父母的期待;或是因为太过挫折,最终呈现出一种接近放弃的状态。这两种态度对于改变他们而言,都是无效的。

面对他们,需要有「从头开始」的心理准备;理解他们目前的心理状态停滞在哪个阶段,依照那个阶段的需求去回应他们。
他们外型上是大人,心灵其实已经退回到更早的阶段;不断用成人的方式要求他们,只是让彼此都感到挫折与愤怒。

具体的作法就是我不断强调的「自恋三部曲」--涵容、镜映与理想化。

父母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期待,不论那个期待看起来有多简单。保持一种「涵容」的心态,在互动的过程中,让他们尽可能地表达他们的想法,不给任何自己的价值判断,只是单纯地「同理」;这样可以提供一个「空间」,让他们心灵的各个部份「自发性」地彼此整合。

父母要像一面「镜子」般,被动地提供他们需要的「镜映」;而不是给他们父母自己期待的影像,要他们去符合这个影像。

这两个作法首要的目的是,让他们放下「反抗」。他们的退缩其实本质上是一种防卫,试图反抗外界所要强加于他们的种种期待,这也是造成危险性的主要因素,也是我们最不乐见的。

只有他们放下「反抗」,他们才会开始「往外看」。

当他们能开始往外看,自然可以看见一些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并试着让自己成为那个「模样」,这就是「理想化」的过程。

这样的过程是很缓慢的,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等待。每个人能走到的状态都不一样,不能强求。

但是只要继续走,就不需要反抗;只要继续走,生命就能流动不会阻塞,也就不会「泛滥」了。

政府应该提供的,是给这些父母们适当的课程与个别咨询,让上述的历程有机会发生。光是这样的作法,就已经有很多的困难了。父母通常年纪都大了,要改变长期的观念很困难;这样的作法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光是要讨论出一个有共识且稳定的作法,可能就有许多不同的意见难以整合。

但是不开始,就不会有改变,不是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