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英雁
廖英雁

大風吹著誰,誰就倒楣。 每個人都想當鬼,都一樣的下賤。

击沉日期可能被写错的江差丸

(编辑过)
《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提到「...…(1945年)7月11日美军军机炸沉停靠高雄港的澎-高交通船『江差丸』,是日起马公与高雄间海运中断」,不过美国海军、陆军的战机在1945年7月9日到12日,根本没有飞到高雄港、左营军港一带轰炸,只有在7月11日在台澎之间的近海扫射小船。那么问题就来了:「江差丸」怎么会无缘无故自己沉没在高雄港里?
Germania客货两用蒸汽轮船,就是后来的江差丸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廖英雁原本是个专心钓鱼的懒人,自从2015年读了《澎湖县2010文资手册》,发现澎湖当地对于二战空袭的官方史料错误连篇,从此才花时间来整理这些资料。

这些东西的品质有多差呢?简单来说,老是会在以为「这样应该就没错」时,发现新的问题。虽然历史研究是精益求精的事情(这原本也不是我的工作)永远都可能在不疑处有疑,但如果既有的出版品充满了误导的资讯,那整件事就只是不断收烂摊子。比如本文的主角--江差丸,就是一个连何时被击沉,官方可能都写错了的案例。

▌抄东西前,先问答案对不对

事情要从《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讲起,里面提到「 ...…(1945年)7月11日美军军机炸沉停靠高雄港的澎-高交通船『江差丸』,是日起马公与高雄间海运中断」( p.130)。不过,这段叙述在《空袭福尔摩沙》(张维斌:2015, p.336-341)里找不到佐证。美国海军、陆军的战机,在1945年7月9日到12日,根本没有飞到高雄港、左营军港一带轰炸,只有在7月11日在台澎之间的近海扫射小船。那么问题来了:「江差丸」怎么会无缘无故自己沉没在高雄港里?

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第130页提到江差丸在1945年7月11日被炸沉,这段叙述其实是来自蔡平立的马公市志第157页。

鉴于这笔纪录疑点重重,我循线调查《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描述「江差丸在1945年7月11日被击沉」的说法,发现是此书撰稿团队之一的陈姓编者引用《马公市志》(蔡平立,1984:157)。但《马公市志》的编者蔡平立先生,在1984年完成这本书时,那个年代个人电脑还不普及,以《马公市志》篇幅的浩大,以及当时蔡先生超过七十岁的体力与眼力,难保不会有些微的笔误。

蔡平立(1984)马公市志第157页,是已知最早提及江差丸沉没于1945年7月11日的文献。再往上找,线索就断在这里了。

我再往回推,找寻两本蔡平立可能参考引用的重量级文献,也没有结果。其一是林熊祥主修的《台湾省通志稿》 (林熊祥等,1951),并未提到1945年7月11日美军有空袭高雄港。其二是二战末期每天写日记的澎湖文人颜其硕,也没有在诗文集《陋巷杂草》 (1969)里写下这件事。于是,蔡平立来源不明的说法,就成了资料引用上的孤证。所有已知的资料都无法支持这个说法,那最简单的推论就是:蔡平立笔误了。

也就是说,《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的陈姓编者,很可能是在2009、2010年看到这条叙述,在没有查证之下就直接收进自己的文稿里,至于这么做的原因究竟是见猎心喜或一时疏忽?是不为还是不能?我不是他肚子里的蛔虫,实在不好说。

▌几经转手,1945/3/29被击沉

整起江差丸被击沉的谜团,还是多亏了姚开阳老师最近在「台湾海事博物馆」发表的图文,才能破解。

我们先用Google翻译,找到「江差丸」的日语拼音Esashi Maru,沿着这条线索,找到了德国弗里德里希·克虏伯造船厂(Friedrich Krupp AG)在1904年替Jaluit Gesellschaft 这家公司设计的邮务船Germania 。这艘船的业主Jaluit Gesellschaft是一家当时的殖民地贸易与农业公司,总部在汉堡,所以Germanina的任务就是在太平洋热带海域通勤,载客运货。

Germania这艘船于1906年竣工,总吨位为1,096吨(GRT),钢质船身,长210呎6吋、宽32呎7吋、深14呎6吋,三段膨胀式蒸汽主机,单轴单桨,最高航速11.25节。第一次大战爆发后,她在1914年8月被澳大利亚在雪梨俘获,隔年改名Mawatta,让Burns Philp & Co.这家公司定期租赁,1920年又转租给James R. Patrick,中间租了好一段时间,后来他在1925年终于买下这艘船,并在澳洲雪梨的Cockatoo Island船厂进行翻新工程,包括重造了船身中段的部分。

1928年,翻新过后的Mawatta出售给努美阿的Société de Tour des Côtes这家公司,一直到1937年船龄过大、操作费用过于高昂为止。此后,Mawatta再度转售给香港的赛赐洋行(Moller & Co.),改名Elsie Moller。

船名改为Mawatta的Germania

1941年12月5日,鉴于日本可能在短期内就向英美各国全面开战,Elsie Moller被英国从上海派往香港,未料8号战争爆发,Elsie Moller不幸在厦门南方海域被日军掳获,改名为「江差丸」,从此摇身一变成为澎湖-高雄的交通船。甚至在1944年10月的「 大东亜戦争指定船行动表(5) 」里,都还可以看到江差丸固定往来的船班纪录,证明她确实是当时高-澎航线的固定班船,而且还躲过了第一次冲航空战期间美军第38特遣舰队的大规模轰炸,最晚到了1944年10月底还活跃于海上,当时的船长为弘中融。

大东亚战争指定船行动表可以证明江差丸在1944年10月底仍然幸存。

所以,「江差丸」到底何时被击沉呢?我们有三笔纪录,可以交互印证。

第一,根据 国外网站的资料,她是在1945年3月29日美军空袭高雄时被击沉。 《空袭福尔摩沙》里也有对应的纪录: 当天美国陆军第五航空队第43轰炸大队第64, 65, 403中队出动19架B-24,挂载1,000磅炸弹轰炸左营海军基地,炸中了好几艘日本军舰。或许江差丸在此日也受到池鱼之殃。

其二,根据文史工作者吕寅生的转述,他的父亲曾于1945年从澎湖马公搭乘「江差丸」交通船,船只却在嘉义布袋外伞顶洲外海因为退潮搁浅,又遭遇美军侦查机在空中视,险象环生,最后好不容易才转到左营脱困。也就是说,江差丸在1945年的某个时间点还存在。

其三,根据姚开阳老师调阅国军档案的战后打捞纪录,也有纪录显示「江差丸煤舱已切断、船艏切断捞起三分之二、正封舱抽水预定一周后浮起拖离。」(报告日期1949年12月31日)。由此可知江差丸还是没有撑到战争结束,而在那之前被击沉于左营港内码头旁。

所以把前面每一条线索汇集起来,江差丸的确是在左营港内被炸沉,并不是在其他地方;而她真正被炸沉的时间,以1945年3月29日比较可靠,蔡平立(1984)所说的7月11日相当可能是笔误。那么,7月11日这个错误,从何而来?有可能是6月11日从马公开往高雄的征佣船「第三东洋丸」这艘货轮在当天驶出马公港、12日在左营外海触礁,遭遇美军空袭而不得不弃船。之后船上的兵器与资料在17日回收,18日这艘动弹不得的船再度被来袭的美机击中,引发大火而沉没除籍。我个人推测,蔡平立或许是把6月11日开出马公之后再也没有回来的第三东洋丸,笔误记成在左营港内被击沉的江差丸,时间又记为7月11日了。

1945年6月中旬被美军战机击沉的第三东洋丸。

一笔拖了快要40年的烂帐,终于在此时解决。 《2010澎湖县文化资产手册》编者之一对澎湖空袭的描述,让人连想吐槽都不知何处吐槽起,也拖累了撰稿团队里其他几位认真撰文的人。也许整本砍掉重练还比较快。

本文也发表于方格子-廖英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