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瑜九清
策瑜九清

坐标加拿大, 80后末尾, 自由主义, 宅

读书笔记: 免疫

花三天时间读完了这本对"疾病""免疫""疫苗""接种"等问题进行探讨的随笔合集。作者是以一个对孩子的健康以及周遭环境设施医疗满怀忧虑的母亲的角度写的,不过对于大众都很有启发意义。在新冠大流行期间读这本书有特别的感触和思考,尤其是当各种疫苗面世时同时伴随的是铺天盖地的副作用报导各种质疑还有很多坚定反疫苗的声音。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和讯息都无比进步的时代,而人们对于科学的认知似乎并没有跟上,倒是因为网络和媒体使某些偏见更难以移除而那些片面甚至虚假的消息更容易传播,而这只怕是病毒本身更为致命。

之前修读认知心理学的时候对Confirmation Bias和Over Confidence这两个概念印象特别深刻,前者是指当我们心中已有某个观念或认知时我们会更多地去寻找那些支撑我们信念的证据而不理会反证,后者是指我们总是倾向于相信自己比普㑩大众更有判断力认知更准确接受了更正确的信息。很不幸,在对待科学和医学方面我们也不能摆脱这个陷阱,于是有人认为同性恋等于艾滋病,有人认定疫苗跟自闭症有关,有人觉得疫苗是医药公司和政府合谋赚取高额利润而不顾人们健康,更有人坚信这次的新冠疫情只不过是政府或某些组织为了加强对人们的控制而编造的一个巨大谎言。 “我们会倾向于去怀疑信息,而不是去自省自查我们自己的信念。”

我们是没有耐性去阅读那些冗长的充满生僻词汇的医学报告的,大部分人获取医学方面的信息都是来自于媒体的只言片语,好一点的或许会去读一些相对浅显易懂的书籍杂志,而求助于专家往往都是在病痛降临到自身才会做的事,何况专家也未必可靠未必意见一致。糟糕的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寻求关注通常只会报道那些最直观也往往是最易引起恐慌和负面情绪的部分,比如有多少人注射了疫苗后死亡,至于死亡的人所占所有接种人口的比例,有没有同样群体的没有接种疫苗的对照组的死亡数据,这不是新闻的重点甚至都不会去写。社交平台使这一状况变得更糟,越来越多人做标题党就自以为了解全部,虚假信息可以P个图配点文字就在Facebook和Twitter大面积传播,而各个私人社群更是同温层相互传递群里面都愿意相信的东西。怎么样判断一个消息的真伪,听过一个很好的答案就是除了看消息的来源是否可靠以外就要依靠自己的常识,然而Common Sense这个东西在信息似乎随手可得的今天却常常是缺失的。

记得之前听一个台湾的医学专家说开世界性的卫生大会的时候所有专家都在不断讨论怎样提高民众的疫苗接种率,即便是在发达国家疫苗供应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大量的疫苗其实是被浪费掉的,因为太多人因为各种各样的顾虑而不愿接种。正如作者书中说的,大家的普遍心理往往是“对于一个并不带来额外好处的东西来说,任何程度的风险,不管多低,都应该是不可接受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身体有自主权,这似乎是不容辩驳的真理,而我们往往没有意识到,只有当大部分人都愿意承担了那么一点点风险参与构建这个群体免疫的屏障时,我们所处的环境才会真正更安全。怀有警惕并不是坏事,不过很多人面对经过大量研究有详尽试验数据的疫苗和药品总是如临大敌,对一些缺乏严格监管的所谓纯天然保健品或是没有任何对照试验的替代疗法又跃跃欲试毫不置疑,这样的态度才最可拍。最后摘一段话吧,是我认为这本书很精髓的一段:

“单独个体接受的疫苗有可能并未有效激发身体的免疫力,此外,有些种类的疫苗效果相对较弱,比如流感疫苗。但如果有足够多的人接种了某种疫苗,就算这种疫苗的效果相对较弱,病毒也会很难从这个宿主转移到下个宿主,它们的扩散势头会被遏制,于是那些未接种的人,以及接种了但疫苗没有起效的人就因此得到了保护。接种过麻疹疫苗的人如果居住在大部分人群都未接种的地区,他染上麻疹的几率,会比某些未接种人士还要高,如果后者住在大部分人群都已接种过的地区的话,这个现象的原因就在于此。 未经接种的人,会受到其周围的人的保护,在那些接过种的身躯之间,疾病不能传播。但一个单独接种过的人,被带有疾病的身体环绕时,他会面临着疫苗失效或者免疫力式微的危险。保护我们的不只是我们自身的皮肤,还有超越我们个体的因素。我们身体之间的界限在此处变得模糊。捐献的血液和器官在身体之间流通,从一个身体中离开,到达另一个身体,免疫力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样,虽然看似个人账户,但同时也是公共信托基金。那些要靠群体免疫力保护的人,他们的健康是托了邻人的福。”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