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瑜九清
Rest In Peace, Her Majesty
女王的離世, 於我們或許是哀嘆一個時代的結束, 但從她個人來説, 應該是一種平靜祥和的告別吧.
Right to Disconnect from Work
作為員工我們在工作時間以外是否有切斷跟工作聯系的權利
歷史之中的我們: 寫在俄烏戰爭之下的胡思亂想
一個又一個的個人捲進一個巨大的人類災難之中, 一場大的災難是由一個又一個的個人行爲組成.
讓自己快樂的訣竅之一: 不要期待別人的感恩
不要因爲其他人的不知感恩而心生憂慮, 僅僅爲了給予的快樂而助人, 這樣做人會快樂和幸福得多
旅行的意義: 讀阿兰·德波顿 <旅行的藝術>
我們總是太多概念, 太多預設, 太多追隨, 太多知識, 太多傳聞, 而捨棄了本來最值得珍惜的耳目直覺和具體細節, 結果, 哪兒都走到了, 卻走的那麽空洞, 那麽亦走亦趨, 人云亦云.
我們是怎樣説服自己的
我們的大腦不喜歡那些與我們已確定認知相衝突的認知, 甚至會主動封閉它們, 而對於那些符合我們已確定認知的信號, 大腦就會很愉快地接受
How to Win Friends & Influence People: 讀<人性的弱點>
不要試圖通過爭論説服別人; 不要總是只關注自己, 大多數時候別人並不在意也不感興趣你的一切; 增加真心的稱讚和感謝, 避免無謂的指責和批評
你是否也有"厭女症"
所謂"厭女症", 就是強調性別二元制的社會秩序, 其在男人身上表現為"女性蔑視", 而在女性身上則表現為"自我厭惡". 在這個制度下, 女性的價值, 是由男人選擇的, 而男人的價值並不需要女性決定
那些有毒的父母: 讀<原生家庭: 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
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帶給子女的影響是一生的, 所謂"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在成年離開家后的很多心理和情感問題, 比如自我懷疑, 焦慮, 易怒, 不安全感等等, 或多或少都可以在自己童年與父母的相處中找到源頭.
讀書筆記: <離開后留下的東西>
生與死的本質都是孤單的, 但是從親密關係中所獲得的力量, 可以讓我們不輕言放棄, 在世間努力追求生存, 直到最後一刻
我們是不是活成了巨嬰的模樣: 讀<巨嬰囯>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盡量成爲一個成熟獨立的個體, 不要期待世界圍繞你的意志運轉, 不要把自己的生存和價值完全建立在各種共生關係上, 更不要期待著有一個全能的照顧者在各方面照料你或是告訴你應該做什麽, 最後, 學會拒絕那些想要和你完全共生的人, 包括你的家人和伴侶.
新聞烏托邦: 讀<新聞的騷動>
要想實現充實的人生, 必須具備這樣一種能力: 能體察新聞從何時開始不再具備原創或重要的教育功能. 在這些時刻, 就應該終止與陌生人止與幻想的關聯, 並將治理, 成敗, 創造, 或殺戮的事物交由他人, 明白餘生苦短, 而自己的目標尚待完成.
我們爲什麽選擇單身獨居: 讀<單身社會>
單身獨居, 已經不再像幾十年前那樣, 是一小群相對另類或前衛的人選擇的生活方式, 而是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群體, 並帶來了空前強大而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
學會讓自己"On Mute"
我們或許都應該試著在心裏也安裝一個"Mute"鍵, 在需要聆聽的時候按下它, 畢竟, 只有大家都學會聼人説話, 每個人說的話才有意義
此心安處是吾鄉
我很喜歡"此心安處是吾鄉"這句話, 若你在新的地方尋到了自己想要的理想和生活, 對這裡建立起了認同感和歸屬感, 這裡就是你的家.
別讓新聞淹沒了你: <拒看新聞的生活藝術>
長期被新聞淹沒是有害的, 就好像營養過剩甚至毒品上癮一樣, 你非但沒有通過接收新聞來更好地認知這個世界, 反而在不知不覺中被新聞所奴役和毒害
整理應該是一下子完成的事: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最近剛剛讀完近藤麻理惠的 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 . 之前就看到不少人推薦, 雖然我自認還算是一個蠻會整理的人, 家裏從未出現雜亂無章或是空間被無用的物品塞滿的情況, 還是懷著好奇心去讀了這本書. 讀完還是很有收穫的, 因爲這不僅是一本教人整理物品的書, 同時也是一本...
這個世界沒有那麽糟: 讀書筆記<會好的>
過度關注乃至放大了生活中的負面效應不但會影響我們的心裡健康, 也會讓我們做出非理性的判斷, 甚至被那些有意煽動負面效應的人所利用
讀書筆記: <爲什麽我們製造出玻璃心世代>
教育的目的不是讓人舒服自得, 而是讓人思考
在智能社會, We Are All Products: <監視資本主義: 智能陷阱>
When you are not paying for the products, then you become the products, 而我們還在為可以免費享受這一切而沾沾自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