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榴槤
梔子榴槤

人类迷惑行为观察员

【Web3 學習筆記】#5 信息要免費。權力要集中。

信息若有人格,它會想要自由。但是現階段的人類社會不讓它自由,我們能做什麼?

本篇討論了information,the illusion of information ownership and how we might decentralize power. 關鍵詞是power,在本文中它有時指的是政治上的公權力,有時指的是資本聚合起來的力量,也可以表示個體能夠產生的能量。我沒有想出準確的中文詞來對應,因此直接用power指代。文章分為三節:

  1. 信息想自由,但是……
  2. 我的信息屬於我嗎?
  3. Social protocol design to decentralize the power

信息想自由,但是……

這年頭,我們這種泛信息技術從業人員濫大街。我現在遇人都懶得問“您做什麼工作”,反正就那幾樣兒:程序員,數據工程師,產品經理,設計師…… 而且多聊幾句就沒有多的嗨點可以繼續話題(No offense 😅) Software is eating the world. 咱們都是產業工人

這種興趣寥寥的狀態主要是我自己的問題,有點行業幻滅感。我供職的公司,明明是做開源軟件起家,非要包裝出一個並不好用的企業版才能去賣錢;明明是搞敏捷開發的頭部實踐者,非要去招惹完全不具備敏捷土壤的大企業客戶。被資本裹挾著急速增長,看它起高樓,看它宴賓客,看它樓塌了。

是Web 3 的相關議題重新燃起了我對信息技術的激情。這個激情是什麼呢?我捫心自問,投身於這份事業,是基於一些信念:信息是要突破封鎖的;知識是要共享並且進一步被討論與發展的。開放、協作、平等、互惠,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技術要服務於人,而非奴役人。每一次新技術落地,都帶給我新的希望——哪怕每一次希望都會被又一輪的資本圈地磨滅。

Sour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 Cycle

從互聯網誕生的那一刻起,先行者們就在秉承著信息開放的信念推動著技術的發展。然而,資本主義的運作邏輯總是牽引著技術從開放走向壟斷,再等待著被新生代技術推翻。從Web 1 到Web 2, 從Web 2 到Web 3,每一輪信息傳播升級,都要經過這樣的循環(詳見: Information Technology Market Cycle )。只要資本主義的激勵反饋模式不變,Steward Brand 所描述的信息社會的矛盾就不會消失

On the one hand... information sort of wants to be expensive because it's so valuable... on the other hand, information also wants to be free because the cost of getting it out is getting lower and lower all the time. So you have these two things fighting against each other.

由於free 在英文中既可表示“免費”,又可表示“自由”,這句話就變得很有梗。信息它自己究竟是想要自由擴散,還是想要躲在加密硬盤裡待價而沽?

Steward Brand 說上面那段話的時候是80年代。十年後他聯合創辦了一個以“萬年”為時間度量衡來關注人類命運走向的組織, Long Now Foundation 。聽聽他們這些年組織的座談會,我覺得information wants to be expensive 這件事是暫時的,因為expensive是資本主義下的概念,而資本主義已經在被自己反噬了。萬年之後回頭,支付昂貴的信息查閱費或是不斷被廣告中斷的閱覽體驗,興許都只是歷史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所以現在我想把老爺子的話改一改:

Information wants to be free. Power wants to concentrate.

這句話跟上面老爺子的原話一樣,都玩了個小聰明,就是把人作為主體的責任推得一干二淨。信息知道什麼呀? Power自己又懂什麼?這背後的拉扯其實都是人的意志。

無論在哪種社會體制下,手握越多power的人總是想要擁有更多的power。在資本社會,你會看到資本power 不斷聚攏——因此一旦信息彰顯出經濟價值,它就會變得expensive。同樣的,在官僚社會,公權力power 會不斷聚攏——因此一旦信息妨礙到公權力的施行,它就會變成被閹割的對象。

但是,信息若有人格,它會想要自由。因為信息越擴散,越能夠成長壯大。 Information breeds infomration.是現階段的人類社會構架不讓它自由。

這種對抗性在我的有生之年大概會一直存在,但每一次信息技術革命都會讓它弱化一點。而我樂於投身於這一次又一次的對抗賽,會一次又一次地站在「信息想自由」的這邊。


我的信息屬於我嗎?

個人信息是一個很奇妙的東西:它似乎應該是專屬於我的,應該劃為我的隱私,為我專有。但它同時又是社交性的,一切關於「我」的屬性只有在與他人的信息交換中才具有意義。

EVA:中二少年的破壁領悟
  • 我很安靜——相對於比我更活躍的朋友
  • 我話很多——相對於比我更內向的朋友
  • 我的住址——交給網購商店和會串門的朋友
  • 我的性取向——可告知約會對象
  • 我的駕駛記錄——由車輛管理所登記
  • 我的出生年份——證明給未成年人限製商品販看
  • 我的職業履歷——獵頭、雇主、合作夥伴須知
  • 我的收入——知會貸款銀行、信用擔保機構
  • ……

也就是說,「我」這個身份概念,一方面非常地離散,它的每一種屬性都只在與這個屬性相對應的社群關係裡有意義;另一方面「我」之所以獨特,正是在於我是這許多不同社會功能的獨特交集

現在這些個人信息越來越數字化,應用在網絡上進行諸如網購、社交、交稅、貸款等活動時,就往往仰賴於一個值得信任的第三方來驗證我們的身份。通常這個“第三方”由國家機構或者像Facebook、Google那樣的大型軟體應用來擔任——我們的絕大多數個人信息,自覺不自覺地委託給了它們保管。大量的信息都集中到個別機構手中,便形成了信息集權。

當我們作為個體感到威脅,若想逃脫集權力量的擺佈,我們需要完全打散自己所有的身份屬性:在Facebook,在LinkedIn,在Twitter,在Matters,在WeChat上……使用完全不相關的ID,扮演不同的角色,說不同的的話,交不同的朋友。但是只要你不人格分裂,其實很難不想把這各種身份打通,關聯起來。我們持續地面臨這樣的兩難:割裂身份會感覺自己人格分裂,整合身份又怕自己的個體信息受到信息集權的壓迫。

這個問題,區塊鏈投資人Joel Monegro 在2016年提出了一個Fat Protocol的概念

Joel Monegro 2016

他說在Web 2的時代,網絡協議(protocol)是很簡單的,主要就是依靠HTTP、TLS之類的傳輸協議來確保數據的流通與加密;而建立在這些協議上的應用(application)則主宰了用戶的身份驗證、數據存儲、使用場景、商業模式等一切功能。這是讓類似Facebook、YouTube 這樣的應用服務能夠變得如此powerful 的原因。

而在Blockchain構築的世界裡,網絡協議臃腫了許多。特別是在以Ethereum 為先例的基於智能合約的區塊鏈當中,區塊鏈上的協議設計促成了application 的碎片化,也就是說,負責掌管你身份驗證的應用,和負責幫你存儲數據的應用、幫你整合/展示/宣傳你自己的應用、幫你賺錢的應用等等,都可以來自於不同的服務提供商,而你自己掌握著所有個人信息的密匙。

到了2020年,投資並觀察了更多的區塊鏈創業團隊,Joel Monegro 又寫了一篇Thin Application與Fat Protocol 相呼應,提出了Bring Your Own Data 的Web 3 application 的設計特點。他說,在Web2的商業模式下,application 需要想辦法把用戶的信息留在自己的應用場景裡,形成規模效應與大數據壟斷,這樣才能盈利。但隨著越來越多隱私法的頒布實施,把用戶數據留在自己的application 裡面且還要幫用戶進行隱私保護,這成本越來越高,盈利空間也越來越窄,就致使新創團隊進入這個賽道的門檻越來越高,現在也就只有Web 2時代的巨頭還能繼續這種模式。新創團隊彎道超車的機會,正是Web 3 形態下的無中心數據託管、用戶bring my own data。 Web 3 的用戶是習慣自己帶上錢包,也就是ID,在各種applications 和cryptoservices 之間跳轉的。你在設計application 的時候,就可以專注於解決某一個niche problem,而非提供一整套生態。

YouTuber好和弦的官大為在他的一支視頻裡提到自己要慢慢搬家到LBRY ,一個基於Blockchain 和IPFS 的視頻平台。在其中他用自身的例子生動地解釋了創作者在Web 3的Bring Your Own Data 規則下,將有哪些機遇與挑戰。

Joel Monegro 2020

值得注意的是,Web3 is a brave new world,一切都要靠自己去嘗試、去判斷、甚至作為參與者去推行。進入這個世界,你自己需要動很多腦筋、負很多責任。就拿隱私保護的問題來說,Web 3只是提供了匿名交易的可能性,但交易記錄卻是全然公開可查的。如果Facebook洩漏了你存在它系統裡的私人數據,你現在可以依法去告它。但是在Web 3的遊戲規則裡,你只能自己做好信息切割,自己界定哪些信息可公開,哪些信息只屬於自己。

插播廣告:在Matters 的Discord 上, @花椰菜Denken主持的Web 3 討論頻道(邀請鏈接)有很多交流,對於我理清這些思路很有幫助。歡迎大家去那邊討論!


Design social protocols to decentralize the power

在信息的宇宙裡,有兩種東西最有價值:useful information 和collective attention. 這兩者又互相影響:有用的信息自然會有更多人在關注,而獲取更多注意力的信息,又會被系統篩選為更有用的信息。

十幾年前,Amazon 利用這個原理首次引入recommendation algorithm,「買過這本書的人通常也會去買那本書」,當時非常具有顛覆性。它顛覆了書店、出版商、排行榜的權威,讓消費者自己的選擇來決定什麼書是值得一看的。經過十幾年社交媒體的演變,這個althorithm 的變體漸漸地吞噬了我們的數字生活,我們逐漸落入信息消費主義的陷阱,沉溺於那些最能刺激神經的信息,和給平台付費的廣告。曾經的屠龍少年又變成了今天的惡龍。這,同樣是因為,儘管information 總是想be free,但每當它一遇到想要concentrate的power,它就會被power 拴上鍊條去做power 想做的事。

Blockchain是一種去中心化的驗證機制。它這種去中心化的特點讓我們不禁希望它同時也能幫我們去decentralize power。但正如它的驗證機制只是能讓你匿名驗證,並不保護你的隱私,它是否能不讓power 聚集在少數人的手中,也全看我們怎樣去設計區塊鏈上社會層面的protocol。

(中英文切換有點當機,下面我就直接寫英文了)

We observed these design patterns that could decentralize the power:

Human Curators

Most of the NFT marketplaces have denounced th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pioneered by Amazon, and instead opted for human curators. At the beginning, the curators of the marketplace often are the founders themselves. Over time, as they gain more users thus develop the community who believe in their vision, they can elevate the most active market participants to become the curators. Their recommendation eventually guides the discovery of new artists and their works.

However, handing the recommendation power from the algorithm back to humans... isn't it what we did 20 years ago? What progress have we made?

Some would argue that this time, we are not letting authoritative figures to dictate what it means to be good art, we give the power back to the people who are most invested in this marketplace, which is also a community. In other words, our Web 3 marketplace is less of a cold and indifferent trading exchange, but a vibrant society where everyone, whether you're a seller or a buyer, is a shareholder of the common wealth. Because of this, we trust that the human curators would do a better job than the authorities.

Contribution Graph Analysis

Matters Lab's own @劉果shared their thinking on how they designed the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 at Matters. They favored cross-referencing discussion over clicks or views. They use graph analysis to identify users who are actively engaged in the community discussion, using metrics such as time-spent on each article, number of times referenced by other authors, number of authors engaged in organized theme writing... etc.

from Guo's presentation. Links at the end.

Using graph analysis to identify "hotspot" is surely not new today. The kind of recommendation algorithms you get from YouTube or Instagram are based on graph analysis as well. What's unique here at Matters is that they really emphasize on the author contribution to the collective discourse, instead of the viewership of each article.

Some "Radical Market" Related Ideas

  • Harberger Taxes and Universal Basic Income
  • Boosting Initiative
  • Quadratic Voting

I'll group these ideas under "radical market", as they are proposed by Glen Weyl, the co-author of the book Radical Markets. His ideas here are definitely rad. As a hopeful idealist who's betting on a more open and more egalitarian information society, I would love to see his ideas come true one day.

What If We Could Sustainably Decentralise Power, Using the Blockchain?

At the moment though, I haven't seen any promising implementation yet. Most of his suggestions are still being heavily tested in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s, such as the SPACE game (https://testnets.thespace.game/) we were playing last week.

玩The SPACE第二輪測試太歡樂

Next week I'll write a separate article to talk about radical markets.


All this is to say, we are in an exciting time to make a difference. 每一次新技術落地,都帶來新的希望——儘管之前的每一次熱情都被資本圈地磨滅,但是看到有Glen Weyl 和Vitalik Buterin 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就可以抖抖精神繼續前進。




這篇筆記是我【Web3 學習筆記】系列之一。選題基本上是跟著Matters每週學習會的主題走,再進行拓展閱讀,加上自己的實踐和理解。今天這篇覆蓋上週@映昕@zeckli講的Ownership Economy and Metaverse , 以及上上週@劉果講的Web3 Social Protocols

前幾期的內容有:

  1. DAO的模型推衍
  2. Decentralized X:去中心化的理由與應用
  3. 創作者經濟
  4. 區塊鏈:從創世紀到熱帶雨林

感謝您的注意力!

CC BY-NC-ND 2.0 版權聲明

喜歡我的文章嗎?
別忘了給點支持與讚賞,讓我知道創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載入中…
載入中…

發布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