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貞
張少貞

甚麼都由好奇而起,甚麼都慢過人,只懂寫字

质量,说的是质还是量?

「质量」和「质素」不是同义词,不然,不会有「重质不重量」之说。

第一次听见「质量」,是北京中央电视台的「质量保证报告」。中国造假,谁与争锋,毒奶粉、毒鱼…..足以致命的食物用品,多不胜数,有段时期中国大陆很重视消费权益,想向中国人展示其打假决心,「质量保证报告」频频获青睐,在晚间新闻联播报道。

我忍不住疑惑:品质要保证,我明,连量都要保证没造假?不是吧,一盒饮品写着内有十小盒,难道中国连量做造假,实质只有八盒?果真创意无上限,突破造假底线。

我听了多次都一头雾水,后来才明白大陆的「质量」指「质素」。文字人对文字十分敏感,涉及新闻报道,用字必须精准,以免误会。自我懂中文以来,质指质素,英文是quality,量是数目概念,英文是quantity,故有「重质不重量」之说。大陆把「质量」等同「质素」,引起混淆,要不得。

可恶的是,劣质中文南侵,香港官员和政客几乎全部中文差,惯了跪拜权力(英国殖民地年代,不能说流利英语的香港政商人士,不入流),鹦鹉学舌,于是满口「质量」;语文根基不好的香港人,人云亦云;九七年前后出世的不知就里,也跟随用「质量」。

以前我收到稿子,看见同事写「质量」,总爱问他们:你说的是quality或quantity(在这情况,英文很有用),是质及量?那是完全不同的概念。他们往往有些尴尬答是quality,于是我郑重告诫那要写「质素」,新闻及任何讲究准绳的资料,一定要用字准确。可惜,同事不止一次犯错,亦不止一人犯错,常要纠正。最令人担心的是,只懂「质量」的人进占各传媒,有些纯粹因为无知,但接收其资讯的人,也会只懂「质量」;最近我发现连被逼出走的泛民传媒人、KOL(Key Opinion Leader)说话及撰文都用「质量」!

近日发现,追求质素的Matters,也有人也用「质量」,没法不担心和惋惜。

写此文前,特地找中国和台湾的网站查看,以免自己因孤陋寡闻而贻笑大方。互联网真好,让我找到,「质量」的错误,十多年前已成为网上讨论区的话题(http://bbs.cantonese.asia/thread-28788-1-1.html ),其中一位引述著名香港文字研究者容若先生(我有其著作):

查质素一词,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它最早见于刘向《说苑.反质》,原文是:「孔子曰:贲,非正色也,是以叹之,吾思夫质素,白当正白,黑当正黑。」此后史不绝书。然而,古人用的「质素」,义同朴素;亦引伸作文辞平实解,《文心雕龙.议对》:「后汉鲁丕,辞气质素,以儒雅中策,独入高第。」直到清代中叶,文人笔下的「质素」跟今天所用迥然不同。今天所用「质素」乃外来词predisposition的中译,意为「生而具有的性质」,在清末民初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应用。

大陆人来港购物,即使外国品牌在大陆有厂制造,都宁愿买「香港制造」,只因香港人有诚信,不造假(倒数廿五年,不知可维持多久)。很多以为有钱就是王的中国人说,香港要多谢他们消费救经济,但我想指出,双方是公平交易:他们来港,较去外国省时方便;花钱买到有信心吃进肚里的食品、用了不会损健康的化妆护肤品、较中国便宜的品牌,是「质素保证」啊!之前人民币强,他们来港购物遇上大减价,犹如折上折,省下不少。他们确可以去外国买——能去的话——如花的钱全是光明正大挣回来,不是贪污、压榨剥削他人而自肥,更顶呱呱。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