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讀PopRead
眾讀PopRead

簡單物質,豐富生活 經常閱讀,恆常思考

【电影. 《I, Robot》】光有理性不够,还要有人性

只谈机率还不够,人类还有一个思考模式
以存活率考虑救援对象的机器人图片:2004年电影《I, Robot》截图

买大小(不算围骰)会中的机率是一半一半,但如果改变一下条件,开大的机率有45% ,而开小的机率有11%,理性思考应该会选买大吧,就算只有一次机会,相信买大的人还是多数。

试着换个场景,一个医生面前有两个人需要动紧急手术,一个是成年男子史普纳(Spooner),跟一个小女生。最理想的状况是两个都能救,不过医生只能选一个救,根据他超过一万次做手术的经验,他估计史普纳动手术后能活下来的机率大约有45%;小女生状况比较差,大概只有11%。小女生向医生求救,史普纳也叫医生别理他,救小女生优先。

经过一番考量,医生决定救史普纳而非小女生。最终史普纳活了下来,但他对救活他的医生无比厌恶,觉得他不救小女生是很没人性的行为。医生很纳闷,如果试着救小女生最终可能两人都活不下来,他不懂史普纳为什么要怨恨他。

以上情节出于电于电影《I, Robot》(香港译《智能叛变》;中国译《我,机器人》,台湾译《机械公敌》),不过不是医生救人,而是男主角与小女生同时溺水,有一个机器人来了,他计算出救了男主后他能活下的机会有45%,而小女生只有11%,于是选择救男主而不是小女生。但男主认为机器人只会算机率,没有感情与人性,开始讨厌机器人。电影中有一句经典名言就是11 percent is more than enough(11%已经很足够)。

这反映了人性奇怪的地方,如果是买大小,很多人都会选机率比较高的一边;但换了场景,却不再以机率为思考原则,而是「期待后果」,史普纳就算知道小女生救回来的机率低,也要把机会让给她,即使最后两个人都会死的机率比较高。

这行为跟很多买乐透的人很象,即使会中乐透的机率低到小数点后不知多个位,仍是想要碰一下运气,因为中了奖,钱会多都数不完。因为潜在回报太高而愿意赌一把。人总是渴望理想结果,纵然机率很低,这也是赌场长期人丁兴旺的原因。如果每个人都像机械那样以机率来思考,赌场这东西早就在地球消失了。

不过只谈机率还不够,人类还有一个思考模式,就是「愿意牺牲自己」,如果机械人有这个把这个思考模式加进程式里,或许它就会顺着史普纳的意愿救小女生。

但如果把问题试着再弄复杂一点,史普纳与小女生都昏迷了,机器人没办法知道史普纳的想法,那机器人应应该是要以「存活率」为优先,还是以「小孩是首要拯救对象」为优先?

这问题恐怕人类也很难回答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