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book閱讀誌
Openbook閱讀誌

臺灣非營利專業書評媒體。Openbook編輯部將提供原生報導,文化觀察,人物採訪與國內外重大出版消息。 https://linktr.ee/openbooktaiwan

现场》「共绘台北文学蓝图──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活动侧记

在多方促成下,各界期盼已久的「台北文学馆」终于迎来第一步,以《文讯》经营多年的「文艺资料研究及服务中心」为基础,成立「台北文学馆筹备处」。 《文讯》邀集一百位文化人发声:「我们为什么需要一座台北文学馆?我们想要一座什么样的台北文学馆?」以下是菁华内容摘要。

摄影:于志旭/侧记:江怡瑄

「台北文学馆」筹备处成立后,为未来擘画出什么样的文化愿景? 6月下旬,《文讯》以「共绘台北文学蓝图」为题,分为午间与晚间两场活动,邀请文化人描摩心中的城事文化提案。包括李有成、洪爱珠、张正、张贵兴、陈育虹、陈国伟、陈智德、杨佳娴、杨宗翰、廖仁义、廖振富、廖伟棠、履强、蔡素芬、蔡登山、蔡诗萍、邓小桦、韩良忆、潇湘神、顾玉玲等人,皆应邀谈论对台北文学馆的想像与实践。

➤空中楼阁,在地典藏:文学馆是个像宝藏一样的空间

关于文学馆「空间」的想像,本业从事设计的作家洪爱珠以文学读者的角度,期许未来的台北文学馆是如同「宝藏」一样的空间:「我想像的台北文学馆不只有典藏,若能是一个舒适的场地,就会把所有的人吸引过来。」洪爱珠眼角带笑,对文学馆的愿景充满遐想。

诗人陈育虹同时是翻译家,她认为台北文学馆的未来,需要中外文互译,策画国际座谈,中文文学才能走出华语圈。她同时表达对馆舍空间的理想:「在我的想像当中,台北文学馆是介于社区跟国家图书馆的中介点。规模超过社区,包容心超越国家。」主持人杨宗翰回应,陈育虹带我们走出华文圈的想像,台北文学馆若拥有完善的典藏空间,翻译作品应当纳入收藏考量。

马华作家张贵兴以村上春树文学馆为例,村上翻译自己的作品,捐出收藏的黑胶唱片,馆内还有交谊厅、咖啡厅。从文学馆出发,有助于了解作家真正想表述的意旨:「要了解一个作家就去读他的作品,作家则走出文学去面对读者,而文学馆就是作家跟民众面对面的地方。」于是,文学馆是思考文学创作和未来的地方。

作家张贵兴挥毫题砖,供台北文学馆挂牌仪式使用。

「空中楼阁、在地文学、愿保兹善、灵光不绝。」香港作家廖伟棠,期许台北文学馆能够肩负起传承的责任。廖伟棠10年前与小说家董启章、诗人邓小桦成立「香港文学生活馆」。如今展望台北文学馆,廖伟棠认为,文学馆要提醒接触当代文学之人:「要感受无用的美。」并呼吁尊重那些微小、边缘的文学作品。

写过台湾老兵、乡土小说,履强眼中的台北是如此模样:「台北是一座开放性的、没有城墙的城市,包容性非常大。」台北同时也是本土的、国际的,是年轻人追逐梦想的殿堂。 「台北文学馆是一座宝库,将所有的血泪都包含在里面。」它是世界的、国际的台北。

➤趋势在走,文化要有:从文学反思历史定位

中兴大学台文所教授陈国伟关注台北漫长的殖民、跨文化历史:「文学记录城市四季,诸如朱点人〈秋信〉、白先勇《台北人》、吴明益《天桥上的魔术师》等。透过作家作品,可以感受到声音、记忆,好的作家掌握了城市的日常,实在地塑造了一座城市的性格。」陈国伟期待台北文学馆能够传承这个时代的记忆,与在地互动,成为与民众沟通的桥梁。

韩良忆谈起与姊姊的阅读经验:「我看到姊姊的书架上有一本《台北人》,后来又读到黄春明《看海的日子》。」小时候家门斜对面就是应召女郎的宿舍,当时难免以异色眼光看待她们,但读了这些作品之后,对她们生活有了想像与理解。文学馆较之书店,更是一个可以回望过去,展望未来的地方。韩良忆深信,台北文学馆将会是一个好的场域,让台北历史的地位更加清晰。

「文学和生命经验有关,与我们居住的土地是结合在一起的。」文学和历史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奇幻小说家潇湘神将文史并置,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间。文学与历史一旦分道扬镳,就会丧失透过文学能加以反省的可能性。潇湘神希望透过奇幻小说赋予城市新的形象,一反扁平框架下的历史思维,让文学展示历史的远景,重新思考自己在历史上的位置。

作家顾玉玲延续着「在地」与「历史」主题,提醒未来的文学馆,毋忘在地是重要的概念,但边界应当要是流动的。在地之外,文学馆担负着多重历史,每一个版本的口传记忆,是对单一历史暴力的反动:「那些矛盾的记忆,才是真正的历史,单一的历史往往是可疑的。」对抗单一历史的力量被顾玉玲形容为一种「武器」,这正是一种「民间自发的精神」。

作家顾玉玲落笔,文化人署名起厝。

清大中文系副教授暨诗人杨佳娴专研早期的上海文学,从前要翻阅100年前的刊物,现今则有资料库可供检索。 「检视的时候,感受到这似乎不应是文化的本体,不过又感谢科技。」传统作为根本,才知道科技如何被阅读。未来的文学馆亦然,要有传统奠基,科技作为展望。杨佳娴接着以纪州庵为例,提醒在时代趋势之下,台北文学馆要以什么样的形式典藏?如何活化文学媒材?值得深思。

➤走出地方,让华文航向世界

曾任职中研院的李有成教授提到,这里汇聚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子弟,每个身体自成一个载体,承继着华人血脉和与众不同的文化背景。 「我希望台北文学馆能发展成华文文学的重心。」《文讯》长期经营文艺资料中心,未来台北文学馆若可以接续发展这些成果,就有机会成为国际上研究华文文学的重镇。

「灿烂时光书店」创办人张正提到早先在寮国自助旅行时逛到一家二手书店,自然地想杀价,老板说:「如果你真的需要这本书就不该杀价,因为知识无价。」张正开设书店,受到他很大的影响。 「我要谈的是,台湾应是华文世界最自由的阅读空间,我们能不能进一步变成世界上最蓬勃的非华文的出版环境?」如今新移民约有百万人,跨出华文圈是很具远景的提醒。

笔名陈灭的香港作家陈智德,想起自己中学时逛香港的二手书店,看到台湾文学书籍,决定每月省下一点零用钱「邀请他们其中一两位,陪我走一段回家的路。」他沉浸在怀想之中,感性地吐出:「拿着他们的书,我才觉得可以回家了。」有过一段与台湾文学邂逅的经验,陈智德深深期许,台北文学馆能成为艺文工作者的家。

「因为有自己的意志和想法,民间自发的精神就是这么难。」香港作家邓小桦认为,台湾容纳异己的心态开放,那些边缘、未知的文学,更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台北文学馆作为一个城市的文学馆,这种边缘性、边界性的可以多做一点,更能彰显出民间的精神。」借镜香港文学生活馆之例,我们期待台北既强调个人的精神,又能突破华文文学的界限。

钻研文学史料与影像的蔡登山,除了影像专业,本业则是现代文学:「我对台北文学馆的定位是在地性的,它将摆脱不了台北地域性的名词,但我想胸怀的是华人文学的中心,也是我40年来梦寐以求的。」作家们对台北提出了高度的期盼,从在地到国际,台北还有一段漫漫之途。

百位文化人署名题砖,完成台北文学馆的起厝仪式。

➤没那么简单!文学馆的实在困境

「我很务实地说,大家的期待与想像,若没有稳定的计画、经费,会很难落实。」台湾文学馆前馆长廖振富语重心长地说。他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积极提出几个实务面的问题:政治若是改朝换代,经费会不会有断层?手稿保存需要恒温恒湿,台北有没有这样的条件?如此种种,都是根筑在想像蓝图下,必须稳扎稳打的基础。

作家暨《自由时报》副总编辑蔡素芬表示,台北表演艺术中心开幕,从规画到竣工,总花费是66亿。 「那么文学呢?一枝笔一张纸就可以创作了,对大家来说可能太『便宜』了。」悬殊的资金落差让人直摇头,以往对文学活动的补助也相当有限,有多少预算只能做多少事,我们需要一个文学艺术的氛围,在绘画、表演方面都要有同等的重视。 「只有融入百姓日常,才是真正地做好了。」午间场主持人杨宗翰引用《中国时报》2013年1月16日的报导指出,当年市府表示预计以3.3亿成立台北文学馆。甚至在2012年调查台北的作家,超过八成都赞成设立。如今已是2022年,文学馆却才刚刚开始筹备,进程落后许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有效、长线、深入地做事。他表示「起厝有望,烈火莫熄」,希望不要热闹完就消失了,众志成城的力量才能够推动文学向前迈进。

国立台湾美术馆馆长廖仁义拥有美学、博物馆学专长,虽非专职创作,却是维护艺术收藏的关键人物。他提醒,博物馆内展出的绝不是死去的东西,艺术不能只是满足视觉,要允许人们进入那个环境。 「各位是文学、艺术家,我就去当后台的保存者。」文学馆是与作家面对面的场域,也是廖仁义积极守护的理想之地。

知名主持人蔡诗萍对台北有许多的想像,坦言在座的文化人讲得非常精采,也提出许多实务上的见解,「但对筹备处来说超级麻烦。」如何在想像中提出落地的构想?蔡诗萍提出「辐辏」及「元宇宙」概念,文学馆筹备小组可与跟高科技业者洽谈,或许能得到许多的想法。

➤从林海音的客厅到一座文学馆

晚间主持人杨佳娴提到:「林海音的客厅对整个台湾文学有深刻的黏着性,希望台北文学馆可以像是另一个『林海音的客厅』。」林先生常在自家客厅宴请文人,有「半个台湾文坛」美誉。文化人说自己是文学的受益者,实则也是将历史带入文学的重要他人,期盼台北文学馆能延续「林海音客厅」,让文学沙龙再兴,更期许台北和这座文学馆带人们前往世界彼端,而世界也藉由文化人们的引荐,在城外轻轻叩门。 ●(原文于2022-07-24在OPENBOOK官网首度刊载)

「共绘台北文学蓝图──百位文化人的城事提案」第5场。左起:蔡登山、杨宗翰、洪爱珠、蔡素芬、陈育虹、李有成、张贵兴、廖伟棠、陈国伟、廖振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